《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于西方各个时代的哲学家的生平和主张进行的系统性介绍,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道德的思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我根据本书对道德进行的讨论。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人类作为生物其本性要求种族整体的延续。但由于人类自身的利己性,总是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够遗传下去,而在博弈论的条件下,个体利益之和往往小于整体利益。人性的自相矛盾是道德的来源之一,道德是人类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契约。道德在人类历史中和法律一起扮演了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卫道士角色。但是与法律不同,道德没有强制力,也没有权威解释。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并且在各种地区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就导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为它存在。英国哲学家边沁主张的道德体系一切以功用为唯一标准,正直与否的道德判断重点在于产生的诸般后果能否将某种品质最大化,而非履行义务或遵从上帝的旨意等等。边沁认为应该将好与坏量化,在人类整体范围内进行判断,将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最大化。但是作为人类自身却没有办法进行这种范围庞大变数无穷的计算。因为每时每刻都有贫困儿童等待着你的捐赠,就算是比尔盖茨也力不能及,更何况是一般人。在功利主义计算法中不承认绝对道德价值的存在:在特定环境中,一切行为都有被允许的可能。在大多数文化中,不可取人性命都是作为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存在于其文化中。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曾在《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设计了一个实验。你路过一个战乱的地区,经过一个村庄时遇到了一队乱军在瞄准十个村民,原因是乱军怀疑村民藏匿了一位反对党领袖,但不肯透露他的藏身之地,乱军想要射杀十个村民杀一儆百。首领见到你之后对你说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但是你既然看到了这些,只要你愿意亲手射杀其中一个人,他们就释放其他的九个人;但是如果你试图逞能解救他们,你们十一个人毫无疑问都会死。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道德抉择,如果你的抉择能让一条人命解救一千个一万个甚至更多的人的时候,也许决定会变得轻松一些。但是如果人数一直上升,我们终会在某一点放弃并接受“不可取人性命”并非道德准则。然而这种情况只能存在于人作为第三方被迫介入时,当一群人为了自己的快乐或幸福折磨另一个人时,这群人就很自然的成为道德的反面典型。甚至一群人为了自己的性命结果另一个人的生命时,也往往陷入不义。现实的情况很复杂,面对同一行为道德或者非道德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涉及到了不同人群中的道德差异问题。当地位不同时,道德准则往往不同。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认为作为统治者,让众人惧怕胜过让众人喜爱,为人残酷比为人慈悲更精明。如果按照常人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君主,那么可能会让所有的人都遭受不幸。而文化不同时,道德准则也不尽相同。普罗塔格拉认为真实是相对的,人类依生长环境或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也不尽相同。横向比较来看,同一时代的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道德观。在爱尔兰,即使产妇命在旦夕,堕胎也被认为是一种罪恶。而在中国,因为控制人口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堕胎被视为道德义务。纵向比较来看,不同时代的同一民族也有着不同的道德观。500年前欧洲人曾以道德的名义把对方烧死在火刑柱上,而今天这种行为很难被视为道德。虽然各种道德体系存在不同之处,但是在大部分方面上人类大部分道德体系都是有共同点的,否则各民族之间就无法交流。因为人类作为动物其本性是为了整个种族的延续与壮大,因此杀婴,乱伦和习惯性屠杀通常都是作为非道德的存在。道德观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一部分已经与人类的文化紧紧相融,如何让道德观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点问题。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是可以塑造的。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来说是文化上的发展,也是社会精神的发展。如何发展当代中国的道德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思索。2015年5月18日金融一班41304007原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