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道德素养之情感体验的实践与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注幼儿道德素养之情感体验的实践与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素养:即修养。道德修养:道德素养就是一个人通过道德思想的教育后在言行、举止、思想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表现。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法宝,也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也就是做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和科学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为学的人,一定要志存高远(仁),尊敬他人(礼),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义),诚实守信(信),实事求是(智),这些都是科学信念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体现。二、研究背景当代儿童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他们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他们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因此,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应该及时调整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走出上述的误区,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创新我们的德育工作,使我们的德育过程做到知、情、行的统一,“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也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道德品质成为幼儿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使我们所要求的道德素养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良好品行。三、国内外道德素养现状和研究价值1、现状分析从心理学范畴,“德”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情感和行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理论上,研究者指出,对幼儿“德”的培养,虽然可以从某个方面先着手,但不能割断三者的联系,也不能对其中一方面有所偏废(李丹,1987)。而实践中的情况往往相反。当前的幼儿园德育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1)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意识到儿童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重外律、轻内修。没有意识到道德品质本身体现的应是儿童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将这些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外在要求,刻意地对幼儿进行训练和培养。(3)重传递,轻体验,忽视了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4)重说教,轻实践,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统一和转换;(5)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2研究价值: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当代儿童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他们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他们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因此,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应该及时调整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走出上述的误区,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创新我们的德育工作,使我们的德育过程做到知、情、行的统一,“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也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道德品质成为幼儿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使我们所要求的品德规范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良好品行。3、创新之处在幼儿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在道德的传承与幼儿道德素质提升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充分体现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阳光之路。(1)通过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去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2)幼儿道德素养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四、理论依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中说:一种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从积累到质的飞跃,由被动不自觉地模仿行为到主动自觉的行动,一种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克服,是由破坏旧的动力定型到建立新的动力定型的发展过程,这一切都需要经过长期地、反复地培养和教育才能完成,必须从幼儿开始,使幼儿在道德的形成上奠定初步的基础。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一)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1)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差异性与道德意义的自我建构,从幼儿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具体事物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2)道德情感的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3)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4)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不失时机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2、研究内容:(1)幼儿道德素养的现状和分析通过分别以学生、家长、教师为对象的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就道德素养的道德情感方面,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了解幼儿的道德现状,并分析幼儿道德水平发展差异的原因所在。(2)幼儿道德素养的多途径整合的研究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3)学校、家庭、社区道德素养整合的研究联合三种教育力量进行美德教育的基础上,既发挥学校德育主导作用,更对整合三种教育力量的方法、途径、形式等进行探索和实验。(4)幼儿道德素养之情感体验实践的个案研究3、研究重点幼儿道德素养的多途径整合的研究幼儿道德素养之情感体验实践的个案研究(二)研究对象:大班全体幼儿(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为制定研究方案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教育实践记录。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幼儿道德素养现状以及实践过程的效果。4、个案法:追踪研究典型的幼儿案例和活动案例。5、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形成经验、报告。(四)研究具体步骤和进度安排时间规划:实验总体时间为1年(2012.4~2013.4)。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2.4~2012.6)(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2)课题组成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国内外有关都爱的素养的理论,获得理论支持。(3)课题组成员根据本校幼儿实际状况,构思实验方案。(4)课题研究分工,制订实施方案。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7~2013.2)本阶段按照实验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开展实验。(1)针对需要,召开阶段实验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实验的经验,或召开专题研讨会、学习会、报告会,实行过程指导;(2)收集、整理形成性的资料,建立实验档案第三阶段:总结实验(2013.3~2013.4)(1)每位课题组教师对自己分管的项目进行归类、总结;(2)课题组作全面总结,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研究报告;(3)申请课题成果鉴定。(五)预期研究成果1、研究报告、论文:每位研究成员每学年要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将效果显著的活动设计、实况评析、活动反思、个案记录、儿童作品及评价整理成册,出文集3、教学活动展示和经验交流:阶段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观摩,汇报阶段性成果。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我校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学校科研骨干力量,成员组成结构合理,从学历结构上看都具有本科以上;从年龄上看年富力强;从实践经验看,既有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具有丰富德育经验的资深班主任代表,又有热爱德育工作、有一定创新思维的年轻班主任代表;这一切,都为我们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已完全具备了研究本课题的人力条件。1、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建立主持人主管,德育处和教导处负责实施,以实验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力保课题研究有条不紊,规范有序。2、保证教师研究到位。通过开展教学观摩、论坛研讨、外出学习、邀请名师讲学等活动,引导研究人员进行广泛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提高。3、学校全力保证研究经费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美】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美】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增订版),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年。庄典洲、徐冬梅编著《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广东人民出版社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