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冷暴力——摘自2015.8.15星期六的《广州日报》A13b版专题报道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而在广州,近年来并未出现造成广泛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但小范围的校园暴力并不少见。事实上,相比起肢体暴力,更多的学生曾经遭受过语言暴力以及网络欺凌,这类暴力方式隐蔽性强,甚至连受害者本人都不知道这已经属于“欺凌”。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在海珠区政府、广州市民政资金支持、由专业社工机构提供服务,从2012年起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校园欺凌的社会服务。去年,服务团队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4.9%的受访者称被同学仗着涉黑团伙势力欺压,6%的人表示曾被同学榨取金钱或者财物。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案例:初一男生受蛊惑“入会”遇险据了解,目前广州的中小学校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校园暴力团体,其中又以中学居多。大部分校园暴力团体都与校园外的社会青年有勾结,以蛊惑、威胁等方式,要求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入会。其中不少个案显示,初一新生比较容易被说服“入会”,以为能被保护,不会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记者从海珠区“青年地带”获悉,某中学有一名初一年级的小男孩受到蛊惑,以为“入会”是一件很威风的事情,就主动加入了一个由学校学生和社会青年组成的团体。该团体要求成员每个月缴纳20元会费,这名男生起初会从家里偷一点钱,因为数额小,他的父母并没有发现。到了过年的时候,知道小孩子会有很多“利市钱”,团体的小头目跟他说:“找天我带你去见我们老大,你要准备好红包孝敬。”后来,这个男孩子觉得不对劲,便不愿意再缴纳会费了。结果,团伙的人便跑到男孩子家楼下逮人。这个男生吓得不敢出门,家长报了警,学校才知道原来有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收取会费,最终处理了此事。另一个案例的主角叫小虹,她是广州某中学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与同学阿强(以上均为化名)发生了口角,阿强便在QQ空间、朋友圈等虚拟空间捏造小虹的不雅消息。小虹曾找阿强协商,要求他把这些诋毁撤下来,并公开道歉。不料阿强变本加厉,反而散布了更多谣言。小虹一怒之下,就叫上了所谓的“朋友”去摆平。他们在学校附近逮住了阿强,一边打他一边要求他道歉,阿强不仅不道歉还进一步言语挑衅,最终被打至入院。事情闹大后,因害怕责罚,小虹便离家出走了。经过社工一周耐心沟通,小虹才回到家中。小虹家长也承担了阿强的医疗费用。现象:网络、排挤等隐蔽性欺凌增加“青年地带”调查显示,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的拳打脚踢或者推撞,其中遭受过一个次以上的人群比例为18.5%。有16.7%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被同学故意毁损物品。45.2%的受访者表示遭受过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包括起花名、嘲笑、恐吓等。课室、走廊、厕所都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地点。30.3%的受访者在过去一个月内曾在课室被欺凌,在走廊被欺凌的比例为24.4%,在厕所被欺凌的比例为4.4%。海珠区“青年地带”社工主任郭女士告诉记者,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欺凌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肢体上的欺凌,中伤、排挤、网络欺凌等情况越来越多,而且隐蔽性比肢体欺凌强,肉眼看不到伤害,很多被欺凌者会选择沉默。老师、父母都不容易发现。同时,女生欺凌的比例也有所上升,除了肢体暴力,更多的是女生间小团体的排挤。最常见的情况是“带头大姐”跟某个人结下了梁子,说“我不跟你玩了”,然后要求班上的女生都不跟对方玩,这也属于欺凌的一种。观察:上海校园欺凌多见“冷暴力”上海华大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胡斌从事驻校心理咨询辅导多年。在他看来,除了恶性事件外,校园里的欺凌事件一直都存在,“任何年纪、班级都会有欺负和被欺负的情况。但现在的影响程度比以前更加明显,学生的困扰程度也比以前更严重。”胡斌表示,每个人都有和人交往的需求,但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中心,很少有机会锻炼和人交往,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合适的行为。另外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部分娱乐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交往障碍,所以才会发生欺凌事件。在上海的学生工作中,胡斌发现有小团体的女生比率高于男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也有交往障碍。目前上海市已经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求学校里都安排心理咨询师,“但现在学校中欺凌现象都比较隐蔽,很难迅速发现。”胡斌告诉记者,通常在和学生谈其他事情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同学之间会有比较大的交往困扰。“但我所接触到的学校,目前没有发生过严重暴力欺凌,更多的是语言以及冷暴力方面的冲突。”网友“@我受到了校园欺凌”一直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她告诉记者,很多网友都发私信给她讲述自己被欺凌的经历。她说,网友说得最多的就是冷暴力,“相对于其他明显的暴力行为,冷暴力对学生伤害终身难以消除。”专家:初中生尤其容易进入叛逆期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暴力的起因复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都有。他介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有特别明显的是青春期,也叫叛逆期,这一时期特别想得到同伴的认同,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何日辉说,一般来说存在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学习成绩很多不好,存在学习障碍,因此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同;还有一些学生青春期跟父母关系不融洽,在家里又受到批评。实际上,这些孩子内心很孤独,而另一方面心里又非常想获得认同。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这样的青少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所谓的问题少年。“校园暴力的学生基本上都抽烟,网瘾也比较重,抽烟只是得到同伴认可的基本方式。”何日辉说,刚开始实施校园暴力的时候,他们也有害怕恐惧,但因为没产生严重后果,加上是群体性施暴,就消除了恐惧,时间长了就形成条件反射。原本只是有学习障碍,或者家庭关系不好,慢慢发展会形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成年以后会形成人格障碍,走向社会也形成了这种行为。何日辉介绍,根据他和团队进行的一项调查,不完全统计,在中小学的班级中有出现比如焦虑、抑郁、强迫、抽烟、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超过30%。建议:学生面对冷暴力要勇敢应对海珠区“青年地带”结合他们这三年来的工作经验,开发了一个“校园零欺凌”的APP软件,其中分享了针对不同形式校园欺凌的处理和应对方法。首先,肢体暴力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如果遭受肢体欺凌,一定要告诉别人,不要试着自己处理。而遭受言语欺凌时,倒是有些事是可以做的。首先必须记住,欺凌者最想看到的是遭受欺凌的人在哭、生气、困扰。如果被欺凌者能够避免看起来困扰不安的样子,就是不给欺凌者他们想要的反应,那么欺凌者就有可能放弃。因此,就算内心受到了伤害,也要试着表现出镇定的样子,传给欺凌者一个信息——你伤害不了我!如何避免让自己看起来很镇定,没有受到困扰呢?被欺凌者可以有四种选择:包括沉默以对,完全不理会假装没听见;第二是幽默以对,例如当欺凌者说“你好笨”时,被欺凌者可以回敬“笨蛋不止一个”。第三是不论别人说什么,都回以“多谢指教”。这会让欺凌者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发现他们伤害不了这个人;第四是断然以对,例如抬头挺胸,带着自信的表情、清楚而坚定地警告欺凌者停止欺凌行为。告诉欺凌者,他们的看法一点都不重要,那些羞辱言辞伤害不了人。另据介绍,目前上海有些学校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做得不错。学生自己可以举办沙龙,学习应对同学间的冲突,同学之间还可以讨论商量对策,相互交流。这也是一种面对校园暴力的处理方式。链接:北京校园侵权渐增上海非户籍犯罪多去年,北京市高级法院首发《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白皮书对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校园暴力案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白皮书显示,2007年至2013年,北京市少年法庭共审理校园侵权案件419件,事故共造成440名未成年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300余万元。从案件数量年度分布看,年发案量从2011年的34件上升至2013年的78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统计显示,小学、初中阶段最易发生校园侵权案件。其中,课间休息和体育课是高发时间段,发案数累计占全部校园侵权案件数的70.3%。另据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2008年至2010年,该院共审理各类一、二审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16件,涉及未成年被告人366人,其中上海市户籍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共23件69人,其余为非户籍未成年学生犯罪。发案较多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北京高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赵德云介绍,总体上看,五年来,全市少年法庭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人数呈下降趋势。然而在2013年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在校生犯罪率达21.6%,仅次于农民身份的未成年犯罪群体。广州日报讯(记者余骏扬)市民如何看待校园暴力问题?本报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6.27%的受访者在求学时,没见过学校存在暴力行为。其中,19.61%的受访者表示暴力并非团体性质,仅仅是个别人有暴力行为;30.98%的受访者表示暴力团体存在,但只是在个别学校见过;有高达43.14%的受访者表示,从小到大读过几家学校都见过暴力团体,这种现象很普遍。在本次调查中,近一半受访者表示这种现象和学校评级无关,在各种级别的学校都存在。这一调查结果也许反映了校园暴力团体确实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并应该坚决遏制。受访者曾经见过的校园暴力团伙,一般有什么下场?36.47%的受访者认为,读完书这些人就散了。但也有43.92%的受访者表示这些团体成员毕业后走向了社会的阴暗面。仅有9.02%的受访者表示这些团伙一出现苗头就被老师家长注意到,通过教育后解散。校方和家长难以有效干预这种现象,确实值得社会各界献计献策,为解决这种痼疾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