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羽与鲁智深“义”之异同关羽在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清代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而鲁智深在《水浒传》中虽然出现只有11回,但是其仗义也是令人肃然起敬。关羽和鲁智深两人的“义”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所在。什么叫做“义”呢?“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关羽和鲁智深在其一生中都秉着“义”来行为处事。关羽同张飞一起追随刘备,也同他们结为生死与共的异姓兄弟,就是起初为义而盟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也使关羽终其一生追随着刘备,八方征战,任劳任怨,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之“义“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莫过于关羽降汉不降曹。刘备投奔袁绍后,关羽也兵败被擒。张辽上山劝说关羽投降曹操,关羽却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若不是张辽将“三罪”说与他听,关羽是断然不肯降曹的(第二十五回)。关羽是因义而降曹操。为义而降,关羽的人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屯士山与张辽约定:“一者,与刘皇叔设誓,共扶汉室,降汉不降曹;二者,二嫂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第二十五回)”由此不难看出,关羽对刘备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的同时,还有君臣之义。而这些就连一向多疑的曹操也不断称赞:“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第二十五回),作为一个忠于故主的义士形象,这正是曹操激赏关羽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之后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中关羽的“义”再一次得到了集中体现,为报曹操之恩,不惜违背自己的军令状,以命相抵,这就无疑将关羽的仁义人格推向更高境界。“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第五十回)。而鲁智深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逼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关羽与鲁智深的义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一生只为一个“义”而活。那么,关羽和鲁智深的“义”有什么不同呢?在这里我大概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范围的不同关羽和鲁智深的义虽然都是发自内心无私为人的,但是两者的“义”范围不同。关羽和鲁智深的“义”大体上一样,但是关羽的义在范围上比鲁智深的义更大。在第三回中鲁智深知道了金翠莲父女的苦处,前去找郑屠说到:“你是个操刀卖肉的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在第五回中遇到小霸王周通强娶刘太公小女时对周通说:“他只有女儿养老送终,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里怕不情愿。”在第七回中那三二十个破落户想要整蛊鲁智深,鲁智深并没有和他们有太多计较,而是和他们成了朋友一起饮酒,还在他们面前倒拔垂杨柳。鲁智深从第三回的义救金翠莲父女到第五十八回义救史进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仗义而行,更多的是出于江湖义气和兄弟情义。而关羽不同,关羽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也是兄弟义气,但他的“义”是在国家的层面上来讲的。在第一回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关张三兄弟为何结义呢?誓词里是这么说的:“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而在第二十五回“屯士山关公约三事”中说:“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公。”在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中诸葛瑾来向关羽取回荆州三郡,关羽变色而怒曰:“吾与兄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共兴汉室。这几郡大汉疆域,岂得妄以寸土与人!”从这几回都可以看出,关羽的“义”是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羽的“义”已经从个人的小义上升到国家的大义之上了。而这个,就与《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义”有稍微大的差别。鲁智深纵然也是大义凛然,他行侠仗义的对象也是普遍的老百姓,但是鲁智深的“义”很多时候是出于个人的思想,他的心中还没有国家社会这个概念,而关羽是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所忠于的国家与君主,在这个意义范围来说,关羽的“义”和鲁智深的“义”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二、俗雅之分鲁智深在《水浒传》中是个爱恨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物,他总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第三回“鲁提携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说道:“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在第四回“大闹五台山”中鲁智深酒醉后骂道:“直娘的秃驴们!”或是“不看长老面,洒家直打死你那几个秃驴!”甚至还强迫和尚吃从山下带来的狗肉,不吃就打人。在第五回“大闹桃花村”为了救刘家小女,他竟然“赤条条不着一丝,骑翻大王在床面前打。”在第七回中遇到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林冲忍辱吞声时,鲁智深道:“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从这些章回都可看出,鲁智深的言行举止都是很粗鲁的,他没有像正常的和尚那样遵守清规戒律,还喜欢吃肉喝酒,还有了“花和尚”的绰号。鲁智深所谓个性十足,他没有被寻常的礼教所束缚,而是遵循自己的本性行为处事。可以说他虽然言语举止粗鲁,但是他的心底却是十分仁义,因为他并不是嗜杀,他所杀的都是恶人。而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温文尔雅斯文有礼的,在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为了生路说:“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曹操之将程昱也说:“某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期强而不凌弱;任由患难,必须救之,仁义播于天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关云长熟读《春秋》,深知其中的仁义礼智信。三国中文将和武将是分的比较清楚的,但是关羽他却是三国中为数不多的一名儒将。他有武将的万夫不当之勇,同时他也具备儒将的文质彬彬睿智冷静。他不管是行为处事还是言行举止,都散发一股君子气息,待人处事客观冷静,遵守法度,时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战场上厮杀也好,去单刀赴会谈判也罢,他都是先晓以大义,不会鲁莽行事。这一点也是他和鲁智深之间的很大的一个区别,但是俗也好,雅也罢,鲁智深和关羽都各有各让人可敬可钦可爱之处。鲁智深平生专杀恶人,行侠仗义,而且有一副菩萨心肠,救人救到底,在贫民百姓面前他是救苦救难的佛陀,所以后人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而关羽一生,忠义两全,义薄云天,关羽重“义”是“节义”,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春秋大义,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有诗说得好:“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这应当是对关羽之义恰当淋漓的概括。关羽与鲁智深虽然活在不同的历史空间里,但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义”的光辉精神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以及后代,作为我们的榜样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