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试题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的动因是(A)A.人类的需要B.民族的需要C.国家的需要D.团体的需要2.劳动的多样性源于(B)A.就业需求的多样性B.人类需求的多样性C.自然需求的多样性D.家庭需求的多样性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体要素是(C)A.劳动对象B.劳动工具C.劳动力D.劳动资料4.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是(C)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个体劳动D.共同劳动5.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被称为(C)A.个体劳动B.共同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6.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以(A)A.简单劳动为基础B.复杂劳动为基础C.体力劳动为基础D.脑力劳动为基础7.无论是创造知识还是传授知识或者转移知识,其目的都是为了(D)A.学习B.继承C.管理D.应用8.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的主要劳动形式是(B)A.体力劳动B.脑力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9.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始终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和动力的是(B)A.劳动对象B.劳动力C.劳动工具D.劳动资料10.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其效用具有强烈的时间性的是(D)A.劳动工具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力11.在特定条件下,会改变自己的特性的生产力要素是(A)A.劳动力B.劳动对象C.劳动工具D.劳动资料12.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A)A.现实的劳动力资源B.潜在的劳动力资源C.劳动力资源质量D.劳动力资源数量13.劳动者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必要条件是(A)A.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B.身体素质和思想素养C.心理素质和思想素养D.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14.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取决于遗传和(C)A.教育B.培训C.营养D.环境215.实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载体是(C)A.劳动力组织B.劳动力调控C.劳动力市场D.劳动力分配16.在劳动力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指挥系统是(A)A.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B.信息传递系统C.国家调控系统D.市场管理系统17.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A)A.指挥系统B.执行系统C.监督系统D.反馈系统18.在劳动力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反馈系统是(D)A.企业管理系统B.市场管理系统C.国家调控系统D.信息传递系统19.在劳动力市场体系中,信息传递系统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D)A.指挥系统B.执行系统C.监督系统D.反馈系统五、论述题1.试论述加强以职业介绍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2.试论述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调控的重点。第二章劳动就业1.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A)A.发展经济B.减少农业人口C.增加企业数量D.减少对外贸易2.我国再就业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启动的时间是(C)A.1975年B.1985年C.1995年D.2005年3.下列选项中,已经成为我国增加就业提高人们收入主要障碍的是(A)A.教育水平低B.法制水平低C.政治水平低D.医疗水平低4.发展的本质是(A)A.人的变化B.经济的变化C.文化的变化D.社会的变化5.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实行的就业政策是(B)A.多渠道就业制B.统包统配制C.自主就业制D.市场就业制6.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实行的就业政策是(A)A.多渠道就业制B.统包统配制C.单渠道就业制D.市场就业制7.我国产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因是(A)A.新增劳动力众多B.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C.劳动参与率偏高D.劳动力市场不完善8.为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应该重点扶持(B)A.大型企业B.中小企业C.建筑企业D.加工企业9.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A)3A.经济发展B.劳动力市场机制健全C.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D.就业政策落实10.下列属于我国劳动参与率“三高”特征的是(D)A.退休人口劳动参与率高B.妇女劳动参与率高C.外籍人口劳动参与率高D.总人口劳动参与率高11.我国产业结构矛盾转化的关键点是发展(C)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12.目前,我国城乡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是(D)A.发展第三产业B.扶持中小企业C.鼓励非正规就业D.加速城镇化13.引发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A)A.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B.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C.劳动力市场不完善D.劳动力总体素质结构不合理14.在我国导致城乡劳动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因素是(A)A.二元经济结构B.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C.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D.结构性失业突出15.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货币政策最常用的工具是(D)A.存款准备金B.公开市场业务C.变更贴现率D.利率五、论述题1.试论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应采取的策略。2.试论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原因。试论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3.为什么说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第三章劳动组织1.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人与事匹配、事与岗一致、岗与岗协调的原则,将分散的人力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是(C)A.劳动定额B.劳动定员C.劳动组织D.劳动分工2.在职能分工下面的第二个层次的分工是(B)A.社会分工B.专业分工C.技术分工D.组织分工3.下列选项中属于制定劳动定额的经济依据的内容是(B)A.生产条件B.劳动者在一定工作时间内工作的负荷程度C.劳动分工和协作状况D.操作者的技术水平4.企业劳动组织中最基本的分工是(D)A.社会分工B.专业分工C.技术分工D.职能分工5.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称为(C)A.职能分工B.专业分工C.技术分工D.社会分工6.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所进行的分工称为(B)4A.职能分工B.专业(工种)分工C.技术分工D.社会分工7.劳动协作的基本单元是(B)A.生产班组B.作业组C.车间D.工段8.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的标准,称为(A)A.劳动定额B.工时定额C.产量定额D.人员定额9.规定单位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是劳动定额分类中的(A)A.工时定额B.产量定额C.服务定额D.看管定额10.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中起着双重的量的规定性作用的是(A)A.劳动定额B.劳动定员C.劳动定时D.劳动定岗11.定额管理的核心是(D)A.劳动定额依据B.劳动定额类型C.劳动定额方法D.劳动定额水平12.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单位是(B)A.零件B.工序C.工种D.工具13.下列选项中属于制定劳动定额技术依据的是(A)A.生产条件B.协作状况C.劳动分工D.工艺规程14.技术测定法的第一步是(A)A.分解工序B.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状况C.实地观测和分析计算D.分析设备工具状况15.在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中,适用于生产同类型产品、零件较多的企业的方法是(B)A.技术测定法B.比较类推法C.经验估工法D.统计分析法16.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是(B)A.劳动定额B.劳动定员C.劳动组织D.劳动时间17.适用于一切能够用劳动定额表示生产工作量的工种或岗位的定员方法是(A)A.劳动效率定员计算法B.设备定员计算法C.岗位定员计算法D.比例定员计算法18.定员标准的主要部分是(B)A.企业标准B.各行业通用标准C.部门或行业标准D.事业标准19.工作时间长度的最高界限取决于劳动者的(C)A.生理素质B.心理极限C.生理极限D.心理素质20.连续性三班制中较为普遍的轮休组织形式是(C)5A.三班轮休制B.三班半轮休制C.四班轮休制D.四班半轮休制21.根据国务院规定,目前我国职工每周工作时间是(B)A.30小时B.40小时C.48小时D.50小时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分工的主要层次有(AB)A.社会分工B.企业内部分工C.家庭分工D.专业分工E.职能分工2.劳动组织的基础是(AE)A.劳动分工B.劳动定员C.劳动定额D.劳动时间E.劳动协作3.劳动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主要有(ABCDE)A.精简原则B.统一原则C.效能原则D.自动调节原则E.管理跨度原则4.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主要有(ABCD)A.技术测定法B.比较类推法C.经验估工法D.统计分析法E.问卷调查法5.按照定员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同,划分的类型主要有(ACD)A.各行业通用标准B.单项标准C.部门或行业标准D.企业标准E.综合标准6.从世界范围来看,下列选项属于工时改革趋势的主要有(BDE)A.固定工作时间制度B.分职制C.全时工制D.一周两天工制E.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六、案例分析题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某企业规定30名员工需要配备炊事员1名,最近该企业新招收员工150名,炊事员也应同时增加。请问:(1)定员方法有哪些类型?以上案例应用什么计算方法进行定员?(2)新增加炊事员的人数是多少?2、某企业2010年的销售任务是150万元,假设该企业销售人员的年劳动效率为15万元/人年,并假定出勤率为100%。(1)定员方法的类型有哪些?本案例中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该企业销售人员的定员人数?(2)该企业销售人员的定员人数是多少?3、某企业有机器设备150台,需要连续运转,每台机器分四班看管,每位工人看管机器的定额为3台,员工的出勤率为90%,请问:(1)劳动定员方法有哪些?以上案例应用哪种计算方法进行定员?(2)该案例中定员人数应是多少?64.某企业某设备需要5个岗位共同操作,该设备需要24小时连续运转。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天实行三班制。假设每位工人在一个班次因生理需要的时间为1.5小时。问:(1)定员方法有哪几种类型?该案例中应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定员人数?(2)该案例中定员人数是多少?第四章劳动工资一、单项选择题1.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并进行有效实施的活动是(B)A.工资制度B.工资管理C.工资形式D.工资政策2.一般来说,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于工资方面的见解或主张被称为(B)A.工资制度B.工资理论C.工资管理D.工资级差3.企业不同等级工资之间的差异程度是(C)A.工资项目B.工资水平C.工资级差D.工资形式4.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生活费用学说”的时间是(B)A.1807年B.1817年C.1827年D.1837年5.可将工资制度分为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的标准是(A)A.工资特征B.工资地位C.工资对象D.工资特点6.一般情况下,通常由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来反映的是(C)A.工资级差B.工资形式C.工资水平D.工资支付7.认为“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的学者是(D)A.李嘉图B.米勒C.史密斯D.马克思8.根据工作责任大小、困难程度、危险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工资是(C)A.职业工资B.年功工资C.职务工资D.技能工资9.因实际需要,在基本工资以外所进行的补助称为(D)A.粮贴B.补贴C.薪贴D.津贴10.一般情况下,将员工除工资收入以外享有的利益和服务称为(C)A.员工奖励B.员工收益C.员工福利D.员工待遇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称为(A)A.工资指导线制度B.工资差额分配制度C.最低工资保障制度D.级差工资管理制度12.将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形式称为(B)A.总额挂钩B.工效挂钩C.岗位挂钩D.工种挂钩713.我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A)A.能力工资制度B.工龄工资制度C.学历工资制度D.年龄工资制度14.一般情况下,将核算、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方式称为(B)A.工资构成B.工资形式C.工资水平D.工资级差15.一般情况下,将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的具体办法称为(B)A.工资级差B.工资支付C.工资水平D.工资形式16.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称为(A)A.最低工资B.能力工资C.资历工资D.绩效工资17.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