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法国。2、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3、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4、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这些思想为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成为新马克思主义和冲突理论的源泉。5、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6、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标准化的始祖。7、梅耶:1927年他应邀主持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厂的工业研究,即“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在管理上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的新时代。8、新马克思主义又称为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9、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前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美国的米尔斯、英国的洛克伍德等。冲突理论多用于解释社会各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它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的解释,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这取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的代表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0、新集体主义:这一学派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它能够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在政府的作用下,以法律为基础,由冲突的当事人自由协商出共同的可接受的规则。1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12、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a)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b)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c)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13、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a)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b)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c)比较分析法d)参与调查法第二章劳动14、劳动的社会职能:a)劳动创造社会财富b)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c)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15、劳动的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16、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17、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a)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b)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c)机器和大工业阶段d)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18、职业: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19、为什么说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简答)①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③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④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20、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答)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1、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22、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23、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如下: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③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④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领导者不但要了解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还要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24、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25、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26、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①、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②、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27、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①、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②、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③、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28、劳动士气: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第三章劳动者29、劳动者: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地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30、劳动者的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②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③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④对与实际劳动过程。31、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①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②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劳动态度)32、企业文化: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33、企业文化的内容(简答、论述):1、a)企业价值观念b)企业意识c)管理方式d)企业规范e)企业英雄人物f)企业形象34、企业文化功能:a)导向功能b)约束功能c)凝聚功能d)激励功能e)效率功能f)协调功能35、劳动者行为: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36、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37、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38、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简答):a)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b)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c)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39、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简答):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教化5)劳动组织教化40、闲暇时间:也称为自由支配时间,是为了满足个人精神文化以及发展技能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阅读报纸及书刊、看电视、体育锻炼、休息及其他娱乐等自由支配时间。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41、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1)预期社会化。(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第四章职业生涯42、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职业的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时代性。(多选)43、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44、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多选):健康、社会阶层、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45、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46、职业锚(论述):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施恩认为,这种自我观有三个部件:(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47、职业锚的五种类型:a)技术/职能型“职业锚”b)管理能力型“职业锚”c)安全/稳定型“职业锚”d)创造型“职业锚”e)自主、独立型“职业锚”。48、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a)立足本职的道路b)自学成长的道路c)转换职业的道路d)自我创业的道路。49、职业生涯设计: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50、职业定位分类:1、技术型2、管理型3、创造型4、自由独立型5、安全型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51、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祸害会心理评价。5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1)职业的社会功能。(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2)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条件要求。(3)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项利益。(4)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53、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54、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所有社会都把一些活动看得比其他的活动重要。一个社会的所有功能-----法律、宗教、家庭、工作等都根据它们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安排成层级。从本质上讲,涂尔干论及阶级和阶级冲突的存在时把它们视为病态的东西而不予考虑。55、社会分层的意义(简答):a)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①有利于理解社会②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b)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c)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d)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56、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57、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a)年龄与职业流动(年龄越大,流动越小)b)文化程度与职业流动(文化程度越高,流动越大)c)性别与职业流动(女性的职业流动性高)58、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明臣择主而适”——职业流动。要调换职业,必须要对新的职业目标有所选择,并对新的职业岗位有深入的了解,有所比较,慎重而果断地作出决策。59、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①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②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③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第六章劳动组织60、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61、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62、劳动组织:是在合理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保证在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条件下,使所有人员能协调的工作,有效的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工作时间,是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环境三项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63、组织机构设置的方法:按产品设置(保险公司)按客户设置(保险公司)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