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英译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业:笔译学号:2014110671姓名:李娟杨戴夫妇笔下的《聊斋志异》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它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聊斋志异》好似一面镜子,一扇窗户,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透过它,在新时代下重塑当年的历史,让西方读者在故事中了解中国。杨戴夫妇的译本主要采取直译,用于简洁,文化因素的处理清晰准确,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著。关键字:《聊斋志异》,杨宪益戴乃迭,直译,文化背景一、《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又名《鬼狐传》。其内容丰富,共有故事600多篇,不仅展现了在封建婚姻下青年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更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贪官横行的黑暗政治。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著名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之所以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及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意外,还要归功于它所拥有的独特的《聊斋志异》语言。众多评论家都高度赞赏其优美精炼,且极富抒情气息的可媲美散文的语言表达。蒲松龄摒弃了文言文的晦涩,死板,克服了白话文的随意,粗糙,将二者结合起来,既生动活泼又高贵典雅,使得剧中的人物性格更加具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蒲松龄在这篇小说中应用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是能够将《聊斋志异》写的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这就是再怎么优美的白话文或其他国家语言都无法与原著作的风姿相提并论的原因吧。《聊斋志异》的魅力不仅使无数国内读者为之疯狂,也吸引了众多西方的文学雅士。他们对于蒲松龄所描绘的花狐鬼怪的好奇,对于中国文化的渴望,也呼唤着《聊斋志异》的外文译本。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本文主要评析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所翻译的英译本SelectedTalesfromLiaoZhai。二、杨戴夫妇及其译著杨宪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拥有扎实的中西语言文化功底,这为他日后杰出的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宪益出生于世家,幼时接受传统的教育,国学基础深厚。而后留学英国,因其遇见了他的夫人戴乃迭,一位同样出色的翻译家,而开始学习英国文学,其夫人也开始由法国文学转学中国文学,成为牛津第一位获取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毕业生。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深受西学浸润的杨宪益有了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的伟大梦想。自嘲为“半生飘泊假洋人”的杨宪益,为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将中国文学经典巨著推进国际视野,做了杰出的贡献。他与戴乃迭惺惺相惜,共同翻译了上百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从此以后杨戴二位开始了他们传奇的翻译人生。如《聊斋志异》《资治通鉴》、全本《红楼梦》等上百部中外文化经典和文学作品。他翻译的《离骚》连周总理都为之折服,特意向毛主席推荐介绍。杨戴二人的《聊斋志异》为选译,一共有十九篇。杨戴的译文主要采取的是直译的手法,体现了Newmark在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中所涉及的语义型翻译,即SemanticTranslation。Newmark指出,“语义型翻译尝试在语义,句法结构合理的情况下,争取最大限度地与原文对等。语义型翻译仅限于源语文化自身只帮助读者理解构成文本信息的主要部分的外延意义。”(柳绪燕)杨戴译文紧紧依靠原文,争取最大限度的“信”,忠实于原文作者及原语读者。另外由于戴乃迭本身是英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她的视角基本可以视为西方读者的视角,因此杨宪益的翻译一旦经过她的润色就会更加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在遣词造句,语言程度上不仅可以展现原著的意图及魅力,还十分地道。因此要做一名好的译者,对于原语和译入语的掌握缺一不可。而杨戴二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可是有些译本中翻译的过于分散,内容繁杂,没有做到“信”,而杨戴译文则更加忠实。三、试析《聊斋志异》几个英译。在翻译中,杨宪益有很多优势,例如他是中国人,深谙中国文化,译错的几率少于西方译者,也能够更加轻松理解。例1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了。(《罗刹海市》讲述了男主人公马骥在海上遇难后飘到了一个岛国,那个岛国的审美观与世人恰好相反。经历重重巧合后,他成为李龙宫的入赘女婿,最后得以重返人间,却夫妻分离的故事。)杨译:whilethethirdclasshavenoblepatronsandreceivehandsomepensionsforthesupportoftheirfamilies.所谓“信”,就是要忠实的表达原著。不同地区的人拥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译者也是如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个文化元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原著中的“妻子”本意为妻子和孩子,“养妻子”在古代多为三世同堂的背景下,就是“养一大家子人”的意思,因此杨宪益将其译为“supportoftheirfamilies”,而Gilas所处的西方背景下一代多是父母分开生活,因此“妻子”也就只能只“wivesandfamilies”。如下翟译:Thethirdclassinlooksareemployedinthepalaceoftheking.Thustheseareenabledoutoftheirpaytoprovidefortheirwivesandfamilies.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理解原文,更要全力避免原语言和译入语之问的文化差异。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杨宪益深谙中国文化,固然翻译的准确地道。这也正是我更加赞同传统文学名著应当顺译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非常重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向西方读者讲解中国传统俗语及文化。例2:同样是《罗刹海市》,龙女妻子在写给马骥的书信中,有一句为“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杨宪益将“征人”“荡妇”分别译为“wanderer”,“thelongingwifeatthehome”,近似直译,却将原著要表达的展示出来,不会引起误解。相反,Gilas的译文则有些让人气愤。他将这两个词语译为“Ulysses和penelope”,用这两个出自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代替,尽管易于理解,可是对于原著作者以及读者都是极大的不尊重。尽管译者加注说明这只是中文名称的对等名,可是定有读者选择忽略阅读注释,误以为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好似他们西方文化“横行海内外”!而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既可理解,又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讲到杨宪益选择的直译,彼得•纽马克曾经说过:“直译不仅仅是翻译中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直译方法,并注重发挥译文优势,尽可能的保存原著的魅力。最后,要强调的是杨戴二人的译文总是很传神,很活泼生动。如在名篇《促织》中,描写成名忍痛寻找蟋蟀时,有如下的描写:“遂于嵩赖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耳、目力俱穷。”杨戴翻译为“Heprickeduphisearsandlimpedslowlythroughthebrambles,buthemightjustashavelookingforaneedleoragrainofmustard-seed.Thoughhestrainedeveryneedlehefoundnothing.”“prickup”将成名地小心翼翼,边走边听,遍寻边找的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limped”有写出成名由于伤痛无法快速行走的痛苦。但是,“而心、耳、目力俱穷”翻译的不过传神,无法表达出成名当时的心、目、力的穷尽。而Denis•C则翻译的更加传神,“Hecouldnolongermaintaintheintentnessofeyes,earsandmind.”这才将成名心力交瘁,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形体现出来。应该看到,蒲松龄之所以强调这个而不繁琐描述,实属别具匠心。因此,将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有利于体会作者的心思,对于烘托扣人心弦的气氛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杨宪益强调的是,译者要忠实于原作,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加或减少。如外国人觉得玫瑰很了不起,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这就只做到了“达”,忽略了“信”;(杨宪益,2008b:2“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做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当然,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那就肯定会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但是,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改写文章了。”(杨宪益,1989:84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杨宪益的“忠实观”是“信”于“原文的形象”,即原文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从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任生名,1993:33-34)o杨宪益在评价亚瑟·韦利的《诗经》英译时,说:“这译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不愧为翻译杰作,但在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依旧有弄得过分像英国诗歌的弊病,比如他把中国周朝的农民塑造成田园诗中描述的欧洲中世纪农民的形象。此外,诗中还出现了‘城堡’、‘骑士’等等,译文读起来很像英国中世纪的民谣,而不像反映中国洁i}'的诗歌”。(杯牛名,1993:33-34很显然,杨宪益认为亚瑟·韦利翻译《诗经》时用西方文化意象代替中国文化意象的做法,只实现了“达”,而忽略了“信”。杨宪益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从一国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文化习俗、思想内涵,因为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都有差别。最好的翻译,不仅要重视原文,注解也越少越好,让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享受、回味。(杨宪益,2008b:2四、结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聊斋志异》的翻译上,基本采取直译的原则,在简洁程度,文化因素处理方面占据优势。尽管有些许不足,如炼字方面斟酌能力略输于Gilas和Denis•C,有些地方直接将古语的解释放于文章内而不做详细注释,但不得不承认其是一部佳作。对于一部译著,我们无法绝对的评价它是好是坏,因为永远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不同时代的译文会具备不同的特点,也会让原著得到又一次的重生,使其附上独特的时代特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篇译著都不是完美的,但是优秀之处我们一定要借鉴,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汲取滋养,吸收经验及处理方法,最终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参考文献:[1]Herbert•A•Gilas,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Shanghai,KellyandWash,1908.[2]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3]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Steiner,George.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5]杨宪益等(译).SelectedTalesofLiaozhai[M].Beijing:ChineseLiterature,1981[6]中国翻译,2003(6):8-14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