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香格里拉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作者:肖朝霞,杨桂华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刊名:旅游学刊英文刊名:TOURISMTRIBUNE年,卷(期):2004,19(1)被引用次数:39次参考文献(8条)1.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3(02)2.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1997(02)3.DavidWeaverEcotourism20014.KregLindberg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s19985.DavidAFennel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19996.杨桂华生态旅游20007.钟林生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20038.肖笃宁.杨桂华生态旅游透视200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福亮.侯佩旭.CHENFu-liang.HOUPei-xu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三亚市南山旅游文化区为例-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1)生态旅游者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这是与其他类型旅游者最明显的区别.论题以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系统理论为基础,根据两者的区别设计调查问卷,对南山文化旅游区国内外的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淡薄,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特征.提出了生态意识的培养策略.2.学位论文王琳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管理研究2007生态旅游由于其所倡导的保护资源环境、教育旅游者、造福当地人民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推出,便在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对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拥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在生态旅游开展貌似红火的同时,随着游客人数急剧增长与社会各界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关注加强,管理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并认识到能否清楚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行为特征并据此进行有效管理,是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生态旅游地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市场的营销与培育、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经营、解决目前生态旅游对环境负面影响,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以生态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黄河口保护区生态旅游者的市场问卷抽样调查、搜集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分析生态旅游者的行为与态度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总结出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启示,以期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营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全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引言,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做了简要论述;第二章简单回顾了“一般的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理论体系,结合生态旅游市场的特点及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困境,提出对生态旅游者行为调查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分析了生态旅游者行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为后文予以铺垫;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是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探讨,以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为例,对生态旅游者进行调查研究。本章通过对生态旅游者的属性、生态旅游动机、生态意识及行为倾向的调查,得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者--一般的和比较严格的生态旅游者,总结其特征并得出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启示;最后第五章根据调查结论,给出基于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管理建议,提出遵循因“材”施管的原则,应对生态旅游者实行分类管理。3.期刊论文钟洁.杨桂华.ZHONGJie.YANGGui-hua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旅游学刊2005,20(1)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生态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以云南大学为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与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国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的特点和规律.4.学位论文王瑾生态旅游信息传播有效途径研究2006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强调人地和谐统一,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旅游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其他旅游一样需要经过旅游市场的检验,而市场成长的关键是如何使生态旅游产品被广大潜在生态旅游者所接受并购买。生态旅游产品对信息的依赖性使得信息传递成为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体市场的细分,信息能接触到的人口比率一降再降。选择怎样的传播途径使生态旅游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生态旅游产品需求者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旅游信息传播有效途径的确定,有利于生态旅游传播者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同时有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本文从生态旅游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生态旅游信息传播有效途径。在研究过程中,对生态旅游客源地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传播对象分别进行调查,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只注重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客源地旅游者行为方式的单一研究模式。通过对生态旅游者客源地北京市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目的地松山森林旅游区旅游者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生态旅游者最明显的标志生态意识,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从而缩小传播对象的范围使传播目的地更加明确。根据划分结果分析生态旅游者信息获取途径的异同,最终对生态旅游信息传播途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亲朋好友式的人际传播为主的生态旅游区形象宣传,辅助以网络与报刊杂志媒介生态旅游区产品内涵宣传相结合的传播组合模式是北京生态旅游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尾部分阐述了影响生态旅游信息传播有效途径的因素,并给出生态旅游信息传播有效途径分析的一般方法。本文对生态旅游信息传播途径的探讨在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有一定的创新,在实践上对生态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企业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的参考价值。5.学位论文何磊生态旅游者的需求污染:理论与实证研究2008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旅游形式,近几十年来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效果与理论相去较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文主要侧重于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者需求的一个特征进行分析。需求污染指的是一类直接或间接形成环境污染的需求,是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满足自身需要过程中,一种非有意识的污染。首先对需求动机进行分析,自然风光、休闲和健康成为了旅游者三个最重要的需求内容。需求实现前具有模糊性特征,而在实现过程中不同的旅游者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体验。需求产生污染的动力机制是需求的错位:旅游不是旅游者的第一需要或基本需要,而是第二需要或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旅游却是旅游经营主体的第一需要。旅游经营者的最终目的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追求当前利益的最大化。需求产生文化机制是社会文化对旅游者意识的“塑造”,如信用制度的不健全、环保文化的缺失等等。通过意识和无意识等心理对需求进行分析,认为生态旅游者深层次动因是对弥补精神上的缺失,因此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强烈而执著的。但社会文化对人们行为塑造上存在严重的缺失,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将“生活社会”的不良行为带到了旅游地。然而需求具有模糊性,所以人们的需求可以引导。对需求污染程度进行测度,提出了需求污染指数,该指数有两个变量,一是游客对环境的满意度,二是旅游地环境污染程度。该指数能够判断污染的持续情况,体现旅游者需求的层次、水平和质量。对污染的预防控制,有预警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培养生态旅游者的教育应该注重从潜意识上进行,避免游客的抵触情绪。从旅游前、旅游过程中和旅游后三个部分进行生态意识的培育,并提出了相应办法。对惩罚机制提出了若干措施。6.期刊论文冉杰.王成璋.范瑞琛黔东南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技术与市场2008,(11)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对于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黔东南生态旅游者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7.期刊论文郎丽琼.LangLiQiong湖南省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长沙市岳麓山景区为例-特区经济2007,226(11)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应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实现生态旅游活动.本文在对湖南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省生态旅游者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8.学位论文霍云霈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综合研究2006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完整的支撑体系。近年来,陕西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宏观研究为主,且针对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行为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无针对性的研究必然会导致公园开发仅从宏观资源条件和大范围市场规律出发,造成市场定位偏差,间接削弱自身资源市场优势,导致旅游损失。本文针对此种现象,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分析了游客人口学统计特征、公园客源市场结构、游玩时间波动特征、旅行空间行为轨迹和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者行为态度差异等旅游行为特征,通过调研,得到如下结论:1、太白山游客以男性为主,以散客居多,游客以中青年人为主,年龄大多介于18-45岁之间,职业构成以学生和教师为主,出游动机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公园客源集中于省内,约占70%,省外游客大多来自宁夏、甘肃、山西、河南四省区,客源结构相对简单。2、公园游客到访人数周内天变化和即时变化波动曲线都属于单峰单谷型。平均6:30-7:45为游客上山高峰时段,13:45后下山游客逐渐步入高峰。同时,游客空间行为结构相对简单,大多属于直游式空间模式,部分游客选择共同游玩法门寺,形成常住地、太白山、法门寺为核心要素的三角式流动空间结构。3、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于生态旅游产品,调查发现园区游客生态意识较国外发达地区而言相对较差,且缺乏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公共意识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生态观念,但行为上有偏差。最终调查获得,太白山生态旅游者中,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占18.0%,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占20.7%,有组织的生态旅游者占61.3%。最后,论文针对此次调研所揭露的问题,从客源市场拓展、景区合作综合发展、交通服务设施完善、生态旅游者市场定位等方面,为公园的发展、营销、管理等提出了相应建议。9.期刊论文李文实.陈开益.林小敏.林惠敏.蔡阿男.杨秋虹.柯容容.LIWen-shi.ChenKai-yi.LINXiao-min.LINHui-min.CAIAn-an.YangQiu-hong.KERong-rong省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09,(3)自然保护区旅游者生态意识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牛姆林自然保护区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旅游者以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组织性生态旅游者为主,旅游者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程度不容乐观.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应从规范发展生态旅游、推广负责任旅游理念等方面努力,以培养和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达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10.学位论文李维余四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7生态旅游被公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解决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问题,有助于真正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内涵、分类等理论方面,还缺乏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本文以生态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森林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的实践,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四川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社会应用价值。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是森林生态旅游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就森林生态旅游的资源、产品、游客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