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姓名:周丽丽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42班学号:2224218指导教师:崔峰职称:讲师2007年6月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1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周丽丽指导老师崔峰摘要:随着国内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39篇论文为主要内容和对象,首先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节庆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特点和分类的探讨进行了一个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节庆旅游的牵动效应和影响研究作了一个简单归纳,最后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已经提出的关于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以及其他热点问题的研究情况,对十几年来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关键词: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OutlineofFestivalTourisminChinaStudentmajoringinTourismManagementZhouLiliTutorCuiFeng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festivaltourisminchina,theresearchonfestivaltourismhavealsobeenincreasinglyconcernedofacademicians.Thisarticleisbasedon39articlessincethe1990s.First,ittrytosumuptheresearchonfestivaltourism’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andclassification.Onthisbasis,itconcludetheimpactoffestivaltourism.Finally,itsumuptheresearchonthefestivaltourism’sproblems,countermeasuresandotherhotissues,concludingtheresearchonfestivaltourismformorethan10years.Keywords:Domestic;Festivaltourism;Outlineofresearch上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节庆旅游的相关报道,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然而,国内真正对节庆旅游进行研究至少还得从90年代算起。步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节庆旅游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随之而来,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笔者以“节庆”、“节事”、“事件”、“节庆旅游”和“节事旅游”等为主题,搜索到大量的论文,经过有目的的筛选,最终选择出38篇进行整理与分析。在这些论文中,发表于1990-1999年的有4篇,2000-2007年5月的为34篇。从中可看出新世纪我国学者对节庆旅游的关注程度。一、对节庆旅游含义及范畴的探讨(一)对节庆旅游相关概念的探讨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节庆旅游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相似2的提法有“节庆旅游”、“节事旅游”、“事件旅游”和“文化节”等等。吕镇、王艳红和李天恒(1995)认为旅游节庆日就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从民族文化、民间节日发展来并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活动。[1]朱佩军(1998)认为节庆活动是指人们根据某节日所采取的庆祝、祭祀、纪念等活动[2]。李力和崔卫华(1999)把旅游节庆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旅游节庆指一些内涵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一般是一年一次)的节日等活动。[3]陈文君(2002)认为旅游节庆是以各种旅游节庆活动为依托,经过一定的旅游开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旅游产品。[4]张彬彬(2003)则定义事件旅游为以各种事件的举办、发生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5]2003年5月和6月,戴光全和保继刚(2003)联合发表了《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和启发》(上、下),对西方主要国家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情况和学科发展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西方事件旅游研究进行的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国内的研究建立了基础。在文章中,引入了GetzD对事件旅游的理解,事件旅游是对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使事件成为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旅游形象塑造者、提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6][7]此后,国内节庆旅游研究迅速发展。胡燕雯(2004)认为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8]徐舟(2005)认为,从广义上看,国内研究的节庆一般是节日和庆祝活动的总称。[9]辜应康、楼嘉军和唐秀丽(2005)认为旅游节庆是指依托某一项或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与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10]董观志和杨凤影(2005)提出节庆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经开发规划后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动态文化吸引物的各种节事庆典活动的总和。[11]蒋德恩(2006)认为节事旅游在旅游学中指利用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即节事),来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或档次的提升。[12]孙淑荣(2006)认为节庆活动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内举办,主办者通过特定的活动、仪式或典礼吸引参加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旅游和投资等目标的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例。[13]丁宗胜(2006)指出旅游节庆是指以招徕游客、扩大旅游目的地影响、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举办的节日、庆典、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地方特色产品展览等特殊事件。[14]孔德鸿(2006)认为所谓旅游节庆是指一定区域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事典活动的总和。[15]此外,李力和崔卫华(1999)还从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节庆的共同点出发,归纳了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即“兴奋要素”、“娱乐要素”和“炫耀要素”。[3](二)节庆旅游的特点学者们对节庆旅游的概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他们(文斌[16],2006;杨兴柱,陆林[17],2005;辜应康,楼嘉军,唐秀丽[10],2005)对节庆旅游特点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归纳起来,节庆旅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题突出;(2)综合效益明显;(3)旅游形象鲜明;(4)人流、物流高度集中;(5)娱乐性和参与性强;(6)对外部环境敏感。(三)节庆旅游的分类张彬彬(2003)按照内容将事件旅游划分为博览展会型、文体赛事型、节庆活动型和商务会议型,因此他所指的事件旅游实际上包括了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节事旅游和商务旅游等。[5]徐舟(2005)依据主题的不同将旅游节庆分为以文化艺术为主题、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以民俗风情为主题、以地方物产为主题、以民族宗教为主题、以科技体育为主题和综合性的旅游节庆活动。[9]甄丽君和王严根(2005)则根据节事旅游的主题不同将其分为以自然景观展示为主题的、以宗教仪式或庆典为主题的、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和以特色3物产展销为主题的节事活动。[18]蒋德恩(2006)则将节事旅游划分为文化娱乐类、商务类和体育娱乐类。[12]二、节庆旅游的牵动效应与影响研究目前我国的节庆旅游蓬勃发展,无论是对当地还是对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此,相关学者都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李力和崔卫华(1999)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例,指出旅游节庆的开发及成功举办能够带来多种牵动效应:它一方面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方面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城市文化的定位奠定了基础,带来了精神文明方面的经济外效益(社会效益)。[3]陈文君(2002)专门从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关系来论述,指出发展节庆旅游有利于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节庆是文化旅游商品推销的最好平台,为文化旅游商品营销创造规模效益。[4]胡燕雯(2004)从事件旅游与都市旅游的关系来论证了事件旅游对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作用:事件旅游是城市形象高效﹑快捷的传播渠道;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8]裴蓓(2004)认为地方节庆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社会环境;二是有利于增强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19]郭胜(2005)认为旅游节庆有以下作用:宣传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参加;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20]蔡礼彬(2005)以洛阳牡丹花会对洛阳的影响为例,试论了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洛阳牡丹花会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靓化了城市形象。[21]孙淑荣(2006)则认为城市节庆活动的牵动效应包括以下方面: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重要意义;能够极大地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有利的后续效应。[13]孔德鸿(2006)则归纳旅游节庆活动的作用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树立品牌和形象。[15]综上所述,节庆旅游迅速发展带来的牵动效应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旅游节庆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2)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构成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3)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环境;(4)作为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者,促进了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提升旅游地声誉和竞争力;(5)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6)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三、国内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一)我国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了我国的节庆旅游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王艳红(1996)率先指出中国旅游节庆的主要目的在于招商引资,缺乏产品化分析,自我完善不足。[22]近四年来我国节庆旅游的发展问题成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余青、吴必虎、殷平、童碧沙和廉华(2004)通过整理分析四百多个城市节事活动样本,发现当时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为:举办城市规模不一、数量众多、态度积极;节事类型多样,资源导向型节事较多,选题存在一定雷同现象;主办者以政府为主,但已出现运作模式多样化、市场化走势;多数节事公众参与不够理想;多数城市节事举办历史不长,节事品牌尚在成长之中。[23][24]裴蓓(2004)在此基础上又指出:节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节庆的规范性欠缺和精品意识匮乏。[19]刘4太萍和殷敏(2004)还提出了在我国节事旅游活动中市场营销观念与方法未被有效利用;缺乏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与先进营销观念的指导;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节事旅游商品开发欠缺等问题。[25]甄丽君和王严根(2005)又提出了节庆活动背后存在着可持续性不强,绩效不显著的问题。[18]梁赫(2005)总结我国节事旅游的问题为:节事旅游文化底蕴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品牌,缺乏市场化运作,由于不规范产生“柠檬”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质价不符)。[26]辜应康﹑楼嘉军和唐秀丽(2005)认为除以上问题外,我国的节庆旅游对外宣传力度也不够大,活动影响力不强;旅游节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很欠缺。[11]徐舟(2005)还提出了空间分布不均衡、时间周期欠合理、经营管理仍无序等问题。[9]邹积艺和陈谨(2005)认为我国节庆旅游运作体制还比较落后;排斥节事活动核心主体;忽略经济效益或没能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组织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缺乏标志性旅游节事。[27]孔德鸿(2006)认为:我国节庆旅游产品的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经营缺乏规范性,活动的主题雷同,品牌意识匮乏。[15]孙淑荣(2006)强调我国的节庆活动缺乏创新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