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论文题目: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与企业集团成长风险研究所在学院商学院学科、专业财务管理研究方向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2013年12月1日说明一、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一)文献综述(2500-3500字)1、本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省、市、区级项目,学校级项目和自选项目等)及项目名称。2、本课题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近期学术发展前沿等情况的分析。3、前人在本课题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主要成果。(二)选题报告(2500-3500字)1、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学术和应用价值,选题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3、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结果。4、本课题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5、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工作方法,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6、本课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二、论文工作计划包括文献选读、科研调查、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实验阶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各项工作阶段的进度计划。三、本报告要求填写清晰、表述准确。四、开题报告中文字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参考文献的书写按照《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执行。五、开题报告会在学院范围内以答辩的方式公开进行,各硕士点要成立由3-5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职称的成员组成的评议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60分为合格。考核成绩由评议小组集体产生,组长需当场向研究生公布考核成绩和专家意见。考核成绩不及格的研究生,须在导师和学院同意的基础上提交“重新开题申请”,在开题结束后的1个月内由学院重新组织开题报告会,考核通过后方可开展后续论文撰写工作,仍未通过者不得申请硕士学位。六、开题报告会结束后,本报告由学院留存,考核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文献综述:1.本课题来源及项目名称本课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集团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11GBL022)和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学术创新基金项目“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与企业集团成长风险研究”。2.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第三次大规模的以混合兼并为重要形式的并购浪潮,改变了美国企业组织结构。内部资本市场是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Alchian(1969),Williamson(1970,1975)最早提出内部资本市场概念。Alchian(1969)通过考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混合兼并的案例,指出公司内部存在高度竞争性的投资资金市场(InvestmentFundsMarket),它的资源再配置优势是公司财富增长的最大原因。Williamson(1975)发现M型的联合大企业中公司总部的职能与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的职能类似,它把各条渠道的现金流集中起来投向高收益的领域,因此他认为对于体现M型组织原则的联合大企业最好看成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CapitalMarkets,ICM)。MyersandMajluf(1984)认为当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严重时,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构建内部资本市场,能满足正的净现值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作为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一部分,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术界更广泛的关注。随着组织不断创新和内部资本市场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学术界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拓展到H型的控股企业集团(Khannaandpalepu,1997)。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中关于跨国企业的文献也逐渐增多,跨国企业的分部往往处于不同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跨国企业具有战略竞争优势(Desaietal.,2004;AulakhandMudambi,2005;Dietrich,2007;AggarwalandKyaw,2008)。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特征(BiancoandNicodano,2006;Gopalanetal.,2007;Leeetal.,2009)。在Alchian和Williamson研究基础上,西方学者从多个视角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进行了拓展,其中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学术界存在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和无效论。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优势(Williamson,1975;MyersandMajluf,1984;Stein,1997),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在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集团经理可以通过获取完整的信息来实现投资项目的优化选择;第二,监督与激励的有效性(Gertneretal.,1994;Stein,1997;MatsusakaandNanda,2000),企业总部是资产的提供者,并拥有剩余控制权,从而激励企业总部对资金的分配和部门管理者实施有效地监督,通过各个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将有限的资本分配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实现“优胜者选拔”(winner-picking);第三,“多币”效应(Lewellen,1971;MyersandMajluf,1984;Stein,1997),与单一化经营企业相比,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减少公司内部现金流的波动,从而提高公司的债务融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多地利用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可以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代理成本和寻租现象(ShinandStulz,1998;Scharstein,1998;ScharfsteinandStein,2002;Rajanetal.,2000;Wulf,2000,2009),由于企业总部和分部经理的代理问题以及部门经理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寻租行为、权力斗争,造成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的扭曲;第二,跨部门“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ation)或公司“社会主义”(Socialism))现象(ShinandStulz,1998;Scharfstein,1998;BillettandMauer,1998;Rajanetal.,2000;Nanda,2002),由于企业存在代理问题和内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企业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好的分部投资不足而对于差的分部却投资过度的低效率配置;第三,过度投资(Jensen,1986,1993;Whited,1999;Chevalier,2000;Stein,2001),由于融资约束的缓解及代理问题、管理层处私利,往往容易产生整体上的投资过度。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也未达成一致,但无效的研究结果较多。Khannaandpalepu(1997)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了新兴市场国家为什么要形成企业集团,其后许多学者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也没有一致的结论。KhannaandPalepu(2000),PerottiandGelfer(2001),Samphantharak(2003)和Gonencetal.(2004)分别研究了印度、俄罗斯、泰国及土耳其等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LinsandServaes(2002)对新兴市场中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Claessensetal.(2006)研究了东亚9个国家(地区)企业集团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收益及相关代理成本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内部资本市场能对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实现有效替代,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及法律制度落后新兴市场国家的多元化公司的业绩表现良好。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外部资本市场约束(Khannaandpalepu,1997)、债务约束(Wurgler,2000)、法律法规约束(AlmediaandWolfenzon,2003)等。近几年来,围绕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这个主线,西方学者还从融资约束(Campello,2002;BillettandMauer,2003;Yan,2006)、公司治理(Khanna,2000;LinsandServaes,2003;AggarwalandSamwick,2003;Joh,2003)、组织结构(Liebeskind,2009;Paliaetal.,2008)、管理层激励(Wulf,2002;Dattaetal.,2009)、业务相关性程度(DoukasandLang,2003;Bernardoetal.,2006)、投资机会的差异性(LamontandPolk,2002)等内部因素展开了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内容。(2)国内文献目前,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方面。由于我国信息披露不完全,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大样本实证研究(郑国坚和魏明海,2006,2007;邵军和刘志远,2008;胡旭阳和王丽萍,2009;黎来芳,黄磊,和李焰,2009;杨棉之,孙建和卢闯,2010;邵毅平和虞凤凤,2012;王峰娟和粟立钟,2013)相对较少,主要以案例分析(李增泉,孙铮和王志伟,2004;郑国坚和魏明海,2005;黎来芳,2005;万良勇和魏明海,2006;杨棉之,2006;邵军和刘志远,2007;卢建新2008;许艳芳,张伟华和文旷宇,2009)为主。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寻租行为和管理激励问题(邹薇和钱雪松,2005;韩忠雪和朱荣林,2005;王明虎2007;卢建新,2007;钱雪松和邹薇,2008;陈菊花和周洁,2013)。王化成等(2011)通过对2010年之前的文献进行数量检索发现,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约束功能已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邵军和刘志远(2008)研究发现我国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能够缓解融资约束。但我国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实证检验,同样没有一致的结论。翁逸群杨步东和刘济东(2000)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是负面的。杨棉之等(2010)以沪深两市的系族企业为对象,研究表明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我国普遍存在着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但内部资本配置效率普遍不高。朱鮀华(2007)以及胡旭阳和王丽萍(2009)研究发现,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能够产生财务协同效应,资源分配遵循效率原则。王峰娟和粟立钟(2013)以H股多分部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显示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总体有效。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特定背景对企业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对大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输送的案例分析相对较多(黎来芳,2005;万良勇和魏明海,2006;杨棉之,2006;邵军和刘志远,2007;卢建新2008;许艳芳,张伟华和文旷宇,2009等)。“德隆系”、“格林柯尔系”、“鸿仪系”、“飞天系”等由于内部资本配置失效而使相关的成员企业陷入困境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系族企业内部资本配置行为和资金配置效率的关注。由于缺少投资者保护、信息不对称及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因素,控股股东更容易为满足私有收益,对其控股部门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进行利益输送。企业集团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同时运用权威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和不断扩张面临着成长风险,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是解释企业集团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各种“系”族企业庞大的资本系相继坍塌,旗下上市公司和整个企业集团深受其累。周业安和韩梅(2003)认为,控股股东采取内部配置机制和外部资金来源相结合的方式为投资机会创造了融资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曾亚敏和张俊生(2005)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指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收购更多的是投资过度的表现。万良勇和魏明海(2006)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