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项突破八一材多用写作专项突破八绝大多数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加之平时又局限在很小的生活圈子里,积累的写作素材本来就不多,写起作文来往往无话可写,压力很大,这时该怎么办呢?一材可以多用。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表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座山,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道理,对同一作文素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同一作文素料变换思考角度以后就可以运用到不同的作文中去。也就是说一材可以做到多用。写作专项突破八(一)选好使用角度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基,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2005天津优秀作文《留给明天》)【简评】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写作专项突破八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2005年云南优秀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简评】本文的立意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透彻地审视并占有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技法指津】上述两例均使用屈原这一材料。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对这个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有意识地使之向话题靠拢,以求趋向于自己的写作目的。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写作专项突破八1.把已知材料往话题或论点、主旨上“拉一拉、靠一靠”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二)运用使用技巧【材料】2003~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突破圆的枷锁,让智慧的光芒四射》)写作专项突破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尽管他已经做出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绩,但袁隆平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计划,并向这个新的目标前进。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袁隆平他是中国科学艺苑里一棵梅,默默中散发着芳香。他选择了贫穷落后的农村,安于自己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位置,创造出令人羡慕的价值。……安于位置,宠辱不惊,让袁隆平不断地超越自己,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安于自己的位置,如滴水滋润幼苗,如梅绽放在雪中,如袁隆平根植于土地,爱我所爱,宠辱不惊,安于位置,创造价值!(《安于位置,创造价值》)写作专项突破八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每个材料,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时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的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材料】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写完了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资本论》。每天清晨马克思都早早地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在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伦敦冬天阴冷,马克思一边读书,一边抖动身子来抵御寒冷,久而久之,水门汀下磨出了“马克思脚印”。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连午饭都不吃。长期的坚持,终于才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这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看至少可以证明以下几个论点:(1)拼搏、奋斗是成功的原因;(2)坚持不懈是胜利的保证;(3)珍惜时间是事业上前进的关键;(4)不断的积累是辉煌大厦的基石。如果想用它证明上述某论点时,就可以根据论点的需要多叙述一下跟论点有关的那部分材料。譬如文章要论述时间的重要,那么就可以在马克思一早就等图书馆开门,有时连午饭都不吃这方面多叙述一点;譬如要证明不断积累对事业上的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在马克思近十年的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写作专项突破八参考书,做了大量的卡片这一点上多叙述一点,等等。再如,用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来写关于自信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詹天佑是如何“自信”的;要用它来写关于不崇洋方面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京张铁路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嘲笑声中修筑起来的;而要用来写聪明方面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京张铁路的创新设计。3.挖掘材料深度或稍微调整角度(1)由现象到本质现实生活中考生对自己储备的素材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其本质,在考场上写作时往往觉得“无米下锅”。其实,就一则普通的素材而言,考生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考生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然而,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考生才能在写作中把这个素材运用得游刃有余。请看下几个文段: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2005年广东卷《纪念》)写作专项突破八苏轼在饱受打击和屈辱后,忘却所有的失意和痛苦,铭记的却是世间的真情和美丽,不然,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洒脱?(2005年全国卷《铭记与忘记》)生命中,我们常常忽视自家门前的栀子花而徒然想象邻家的繁花满园。提到苏轼,你想到的定是他的文采豪情,佳作美名,相形见绌的是自己生命的苍白渺小,然而你忽视了他生命中的伤痛、苦涩和悲哀,同时也忽视了属于你的栀子花。【简评】这三篇作文的立意各不相同,其中【例6】【例7】是话题作文,【例8】是材料作文,但它们都拿苏轼说事,苏轼虽饱受屈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用得“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应。(2)由结果到原因考生手中的素材往往是具体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告诉考生的只是一些事情的结果。如果考生面对那些结果多问或多想几个为什么,也许一个简单的素材,就会生发出众多的内涵。比如:袁隆平这个人物。很多考生只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然而,如果考生能对这样一个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写作专项突破八个事例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请看下面两个文段: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走出那个“圆”苑囿,将带来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历史的发展。(2005福建卷《圆与多边形》)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05湖南卷《跑的体验》)这两位考生以袁隆平获奖这个结果寻求其原因,并追本溯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作专项突破八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命运并没有特别眷顾她,我们无法想象,陷入无声世界的她在艺术生涯中经历了多少磨难,但是她却说:“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社会给予我的已经很多很多了,我一直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演绎我的节目。”可以说,正是这份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纯至美,从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2006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3)由普遍到独特面对众人熟知的素材,考生要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必须以独特眼光,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荣获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的邰丽华。不少考生在引述这个事例时大多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坚强,而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写作专项突破八(4)由聚合到发散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取用同一事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一种眼光和能力。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写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生人人手中都握有“金碗”。比如,从2002年到2008年,央视的“感动中国”栏目,每年推出的新闻人物,到目前为止已有六十位。这些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感人事迹又有生动细节,如果考生们把每个人物从三到五个角度分析的话,那么,一个考生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一二百则素材了。用那么多的素材去应对一篇高考作文不是绰绰有余吗?就如古人所说,“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有了这种把“粪土”转化为“金玉”的能力,我们就不用再端着金碗仍叹息欲炊而无米了。总之,风景美,在于发现;人情美,在于感悟;文字美,在于运用;材料美,在于挖掘。“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考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只有善于挖掘、激活思维,方能“惊退万人争战气,衔得锦标第一归”。写作专项突破八写作专项突破八1.阅读下面材料,发掘它的使用角度。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他的书房零乱不堪。有一次他的老师来到他的书房,看到地上到处是垃圾,就指责陈蕃。陈蕃却振振有辞地说:“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必扫一屋?”他的老师也回了他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角度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一、从大与小的关系的角度:陈蕃有“扫除天下”的大志向,当然很好;但,他忽略了大志向是需要从像“扫一屋”这样的小事情中体现出来的。二、从言与行的关系的角度: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把“扫除天下”的志向挂在口头上,却不能落实到“扫一屋”这样的具体行动中,他的“言”和“行”是相矛盾的。三、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将自己的远大理想束之高阁,却没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写作专项突破八2.阅读下面材料,发掘它的使用角度。薛谭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还没有将秦青的全部技艺学到手,就以为学得差不多了,要离开师傅去闯天下。这时,秦青也不阻拦他。在送他上路时,秦青唱了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