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行为过程写作感知写作构思写作行文物——材料摄取阶段——眼中之竹阶段——写作感知意——运用思维阶段——胸中之竹阶段——写作运思文——表达成文阶段——手中之竹阶段——写作行文郑板桥的竹,李白的月光1、请同学们回忆近段日子你对周遭的一切有何感知?2、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第一节写作感知一、写作感知的内涵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主体接纳信息、触发情感,引发运思的心理活动。它是以实践为前提,是一种生理和心理认知和接纳信息、触发情感、引发运思的活动。包括观察与感受思,因感而起情,因感而生文,因感而发二、感知在写作中的意义1.感知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唯一途径。2.感知引发写作冲动。3.感知培养我们的心理能力三、写作感知的特性(一)个体差异性皮埃尔·德梅隆(PierredeMeuron),瑞士人,世界建筑界大师级人物,2001年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梅花“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来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咏梅》2.民间传说《白蛇传》田沁鑫女士的话剧作品《青蛇》徐克导演电影作品《青蛇》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另类诠释“青蛇”的传说,写尽了妖与妖之间的亲情,妖与人之间的爱情,妖与佛之间的无情。具有中国女性追求爱情的精神,和中国女性反叛传统情欲的追求。情欲、爱情、坚持、信仰,是《青蛇》要探讨的四个命题,我们通过这个在中国流传600余年的故事,在白蛇和青蛇修炼成人的过程中,来找寻情欲纠缠后人的出路。”夏祖辉导演的电视剧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中国最凄美浪漫的爱情神话故事情不重,不生娑婆——胡紫薇《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三、写作感知的特性(二)对象选择性兴趣,喜好,敏感讨论: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给你最爱的人或是最恨的人写一封信三、写作感知的特性(三)主观情感性1.胡杨的秘密伐木工人画家诗人三百年生而不死,三百年死而不倒,三百年倒而不朽。2.迟来的怀乡病吉大主页上发表了展涛写给10级新生的寄语。这个名字,5月来复试的时候,已经听人提及——文学院的老师们对他在吉大的新政颇有些感慨。那时我坐在角落,仿佛怀揣着一个重大的秘密,默默地想:终究还是他!曾经两赴山大,并两度遇挫,第一次还因此至使手中上大的接收函最终成为一页废纸。这些陈年往事中的少年人形象已经十分模糊,但可以确定的是她满脑子都是远走高飞的念头,仿佛生命的要义仅此而已,那些近于盲目的选择,几乎都带着点慌不择路的意味。那个时候,展涛是山大的校长。而今,在这遥远的北国,在这意外机缘择定的学校,展涛,任了校长。其实,今天的我已经不再痴迷于地理意义上的遥远距离,流离失所的青春和孤独超拔的生活也早已从视野中淡出。我的所需,不过是有一壁的好书,有光滑洁净的地板,有温馨明亮的灯,也有冷暖相知的人不期然地,却来到了这里。用张爱玲的方式,也许可以说:因为我,展涛到了吉大,或者,因为展涛,我此番必须离乡背井!因为每一段因缘都会有它的了结。飞机从跑道上猛地升起,鼻子一酸,眼里蓄了泪;朋友说起学院开会了,竟也有着怀念。人在一地待得太久,难免生出嫌隙,麻木得不能领会种种情感。而生命中的兜兜转转,既是难解之谜,充满玄机,却又时时透着端倪,诱人参悟:多少年前心心念念的远行终于达成,它也让我终于明白,离开的迷人之处,不在于渐远渐小的背影,而在于转头那一刹那,心底涌起的温情。四、写作感知的方法(一)开放感官,观察体验(二)走向社会,调查采访(三)手脑并用,阅读集录五、写作感知的过程(一)三种趋向•1、由模糊趋向清晰•2、由无序趋向有序•3、由残缺趋向完形(二)三层递进•1、主体对事物外表层面的感知(生理反应)•初级阶段,由生理上引发对事物的现象的描述(声音、色彩、气味等)2、主体对事物肤浅层面的感知过渡阶段,已有理性的参与,但对美感的意义和力量并不能一下子全部理解3、主体对事物内在层面的感知(深层)高级阶段,理性的眼光(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课堂讨论关于“冬”的话题作文,请同学思考发言1、提示:冬的朦胧印象------冬的景色和回忆-----冬的内涵和意义2、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表层冬天的雪、冰、枯枝——堆雪人、打雪仗、吃糖葫芦、滑冰、滑雪——冬天的阳光——冬天的早晨和夜晚——冬季的校园——浅层冬天的雪、冰、枯枝—萧瑟堆雪人、打雪仗、吃糖葫芦、滑冰、滑雪—快乐的、幸福的童年冬天的阳光—温暖冬天的早晨和夜晚—寂静、凄美、平静祥和冬天的晚上爸爸给我们炖豆腐,热气腾腾—亲情的可贵冬季的校园——深层冬天的雪、冰、枯枝—萧瑟孕育着生机、勃发着希望、每个人都会走出人生的低谷堆雪人、打雪仗、吃糖葫芦、滑冰、滑雪—快乐的、幸福的童年过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还,快乐、年轻是一种心态冬天的阳光—温暖正确的评价生活和命运冬天的早晨和夜晚—寂静、凄美、平静祥和迷恋战争、权势,看不到静的美、物欲的时代、人类的毁灭冬天的晚上爸爸给我们炖豆腐,热气腾腾—亲情的可贵对亲情的债、人性的反省、物欲的时代冬季的校园——第二节写作构思写作运思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腹中的文章”它以感知为基础,为行文创造条件,并与感知、行文相互渗透,交错行进,既贯穿写作始终,又不能截然分开。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一、写作构思的内容1、立意2、定体3、选取材4、架构谋篇首先要给自己的文章定调其次要厘清全文的线索。第三是搭骨架。刘勰:我国古代集大成的写作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二、写作运思的特性(一)预见性(二)内视性(三)凝聚性(四)反复性1.预见性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当真正的诗人写作的时候,他预见到自己的整个的诗篇”。任何人动笔写作之前都应有其既定目的,都是有所设计和预想的。在写作过程中,这种设计和预想虽然会有所变化,但一般都是在完善充实最初的构想,向着既定的目标进发。2.内视性巴尔扎克创作时经常进入他想象的世界里,把小说当成了现实。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拜访他,听见他在里面放声痛哭。朋友进了门,吃惊地问他怎么回事。他答道:“高老头刚刚死了。”长期的辛劳严重损害了巴尔扎克的健康,刚过50岁,他就重病缠身了。在巴尔扎克生命垂危时刻,他仍然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世界里,他恳求医生延长他的生命,他就能再写出一部作品。他不断呼喊自己笔下的人物“高里奥、葛朗台、皮罗多……”。作者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反复的“内心活动”时期,有时这种“内心活动”会相当激烈,作者脑海里总是盘绕着有关的问题,在苦苦地思索,寻找着表现内容的最佳形式。最后,做到用“心灵的眼睛”透视自己所叙述描写的对象和所要反映的事物、阐明的道理。这种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视”。3.凝聚性构思就如同磁石吸铁屑一样,使所有的有意义的内容向一个中心汇聚。构思之时,作者要把已经贮存在思想仓库中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提炼、筛选,并且不断补充、改造,使之一起向着新的目标重新凝聚、组合。即所谓“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凝聚不应是材料的简单拼接组合,而应当象塑像一样,将泥土打碎、加工,添以辅料,重新塑造。构思的结果,是要使素材超出它原有的局限,凝结成为一组可以一以当十的新材料4.反复性反复性,是指写作构思是在多次地肯定与否定的变易中逐渐形成的。这与人们的思维进程是完全一致的。构思就是在这种回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趋于成熟的。一般地说,这种反复越多,构思就越成熟,也就越能反映出生活的必然和心态的必然。两千多年前的苟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预见性是构思的本质。作者在写作之前务必要对未来文章的构想胸中有数,否则便无所谓构思了。内视性是构思的特征。作者在构思之中,要力求清楚地审视自己的描写对象或反映的事物、问题,使之了然于心。凝聚性是构思的功能。生活中凌乱的素材要靠作者进行条分屡析的归类,重新组合塑造。有了这种艰苦的思考过程,生活中的散金碎玉才会锻制成有价值的珠宝。反复性是构思的必然。只有经历痛苦的思维历程,构思才能走向成熟。试图不经过反复思考就能笔走灵蛇,一挥而就,那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三、写作构思方法(一)发散型运思(二)收敛型运思(三)突现型运思三、写作构思方法(一)发散型运思:1、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2、联想链环式辐射式跨越式例如:苹果进行联想三、写作构思方法(二)收敛型运思1、分析2、综合由冬天开始进行发散型思维,得出如下结果冬天的雪、冰、枯枝——堆雪人、打雪仗、吃糖葫芦、滑冰、滑雪——冬天的阳光——冬天的早晨和夜晚——冬季的校园——1、冬天的雪、冰、枯枝——萧瑟——孕育着生机、勃发着希望、每个人都会走出人生的低谷2、堆雪人、打雪仗、吃糖葫芦、滑冰、滑雪——快乐的、幸福的童年一去不复还——快乐、年轻是一种心态3、冬天的阳光——温暖——正确的评价生活和命运4、冬天的早晨和夜晚——寂静、凄美、平静祥和——迷恋战争、权势,看不到静的美、物欲的时代、人类的毁灭5、冬天的晚上爸爸给我们炖豆腐,热气腾腾——亲情的可贵——对亲情的债、人性的反省、物欲的时代三、写作构思方法(三)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的一般进程是:苦思——搁置——断续思考——潜意识思考——机遇——脱颖而出(顿悟)1、沉思2、机遇3、顿悟四、写作构思过程(一)萌发期——运思的触发(二)模糊期——运思的孕育(三)明朗期——运思的定型由整体向局部推进1、整体运思(1)认识线——立意定体(2)信息线——选材取事(3)布局线——构架谋篇2、局部运思(1)思考层段(2)推敲枝节(3)生成句子第三节写作行文写作行文是既动脑寻思又动手书写的过程,既“得之于心”又“应之与手”,“心手相应”。行文是一切美妙的“思”、成功的“思”化为外在的物质存在形式的必要手段和保证。一、写作行文的特性(一)操作性(二)“外化”性二、写作行文的方法写作视角客观视角主观视角(一)人称角度客观视角也叫外视角,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一般选用第三人称。“我”不介入行文,作者在事件之外,表述的对象是他人的事情。主观视角也叫内视角,是一种限知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我”介入行文,作者直接站在事件之中,不管表述的对象是不是自己,都以“我”的口吻出现。(二)循体行文循体行文:即遵循一定的文体格式进行文字表述。文章同类相似的建构:根据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的认识,遵循某类某种文体基本“模式”的行文。三、写作行文的过程写作行文过程是一个主体心手合一的综合性操作,它体现为运思成果向语言文字的过渡与转化。具体来说,行文过程的展开是贯通气韵、搭配词语、组合句、段、篇,进行相似式建构。叙述句:直陈其事,不加烘托,毫不雕琢,语言简洁明快。描写句:比喻贴切,文字色彩感强,有生动传神的描绘,可以夸张修饰。议论句:常用表明看法的判断语构成句子,语言庄重,以辨析明理为主。说明句:语言明白如话,句势平稳,以解说事物原有面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