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概述及国防历史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西方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一)夏、商、西周时期(产生阶段)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从甲骨文的记述中看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夏商时期,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据传,西周已出现了《军志》、《军政》两部书,虽然这两部书早已失传,但从其它文献的记载看,《军志》、《军政》这两部军事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第一阶段(夏朝和商迁殷之前)青铜兵器开始出现有了简单的训练制度,出现了专门训练贵族的学校兵器平时集中存放于王室仓库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形式(如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等)第二阶段(殷商和西周时期)建立了常备军队提高了兵器质量作战中以车战为核心战术技术有所发展上层社会中逐渐形成尚武的习俗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外敌入侵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夏、商、周时期主要军事思想:2、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认为战争是天意。•军事决策,主要以占卜、观星辰风云之变幻来决定。夏、商、周时期主要军事思想:3、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礼”主要针对奴隶将军•“刑”主要针对奴隶士兵夏、商、周时期主要军事思想:周制五刑墨刑(黥面):1000条劓刑(割鼻):1000条剕刑(断足):500条宫刑(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墨刑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二)春秋至秦时期(迅速发展阶段)公元前771年-前721年这一时期经历了奴隶制后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争战时间最长的时期,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不朽兵书-《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一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用兵的数量逐渐增多,战争的时间增长。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多。春秋至秦时期战争特点: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三是总结出一整套治军之道。孙子把“法”看成取胜五大要素。《吴子》、《尉缭子》也强调“兵不在重,以制为胜”、“凡兵,制必先定”。对于部队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训练。春秋至秦时期主要军事思想:春秋至秦时期的军事代表作:《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三)秦至五代时期(丰富和提高阶段)公元前721年至公元959年>秦以后,我国历经了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其中汉唐两代素称“盛世”,反映在军事上则是“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1、东汉后,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兵器。2、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匈百年大战中的大骑兵集团;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装甲骑兵;唐朝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秦至五代时期的战争特点:(四)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继续前进阶段)公元960年至公元1840年>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革新和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1、北宋时期,发明于唐代的火药应用于军事。2、明清时期军事上正处于冷兵器向冷热兵器并用过渡的时代。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争特点: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1、宋仁宗四年曾用国家力量编辑了我国第一步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2、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校订“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命名为《武经七书》。3、元朝虚心向先进民族学习,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适合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队伍。所以,横扫了欧亚,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明清(前期)的军事思想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2、形成了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4、主要代表作有《纪效总要》、《练兵实纪》、《武备志》等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活跃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高质量的军事思想论著。•宋朝时期军事思想论著编辑刊行,颁之武学,用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明清时期是军事思想的另一发展高潮阶段,此时,产生了许多兵书。春秋战国宋朝明清质量普及数量《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一)《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介绍《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孙武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奔吴隐居,研究兵法——吴国为将,显名诸候——功成名就,飘然归隐(二)《孙子兵法》简介及战略战术1、《孙子》兵法13篇(1)《计》篇(2)《作战》篇(3)《谋攻》篇(4)《形》篇(5)《势》篇(6)《虚实》篇(7)《军争》篇(8)《九变》篇(9)《行军》篇(10)《地形》篇(11)《九地》篇(12)《火攻》篇(13)《用间》篇•(1)“计篇”•本篇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七计。“五事”——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七计”——七个战术基本要素,是由“五事”演绎而来的七个方面,包括: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并提出了两大奇袭原则,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2)《作战》篇•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的指导思想——•速战速决。•本篇主要内容:•①举兵十万,日费千金。•②兵贵胜,不贵久。•③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3)《谋攻》篇•本篇主要论述运用谋略胜敌的原则及方法,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规律。•主要内容:•①胜敌的原则:一般原则--“全歼”;最高原则--“伐谋”。•②全为上,破次之。•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4)《形》篇•本篇主要论述军形,军形是兵势的根本。•主要内容:•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②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③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5)《势》篇•本篇主要论述兵势。•主要内容:①善用奇正。②择人任势。•(6)《虚实》篇•本篇主要论述形成兵势之后,制胜敌人的重要法则——虚实,是13篇的精髓。•主要内容:•①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②避实击虚,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A.明察虚实,避实击虚。•B.转换虚实。•C.乘虚而入。•D.以重击寡。•③因敌制胜。•(7)《军争》篇•本篇论述的是军队如何争夺制胜的条件,其中心思想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主要内容:•①军争的重点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②军争的方法是“兵以诈立”。•③指挥员应善于四治“治气、治心、治力、治变”。•(8)《九变》篇•本篇主要论述了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的用兵作战之道。•主要内容:•一是知五地;二是知五危;三是虑必杂于利害;四是恃吾有以待;五是有备无患。•(9)《行军》篇•本篇主要论述了行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利用地形地物侦查判断敌情的问题。•主要内容:•①处军;•②相敌;•③附众的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0)《地形》篇•本篇根据地形的不同组合,提出了战术运用的原则。•主要内容:•①地形者,兵之助也。•②提出了在六种地形上如何灵活运用战术原则。通、挂、支、隘、险、远。•③提出了爱兵的观念:“视卒如子”。•(11)《九地》篇•本篇根据战略的要求,把战场上各种地形组合的特点和它所处的位置,从全局加以考虑。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等作战指导。•主要内容:•①掌握“九地之变”利用人情之理。•②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原则。•(12)《火攻》篇•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慎战的思想。•主要内容:•①火攻的种类;•②慎战的思想。•(13)《用间》篇•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主要内容:•①欲索之敌情,非间不可也;•②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西方古代军事思想•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相比,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起步晚,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其成果主要散见于当时的一些历史和文学著作中,缺乏系统论述。•西方古代军事思想,重视军队建设,把军队看成国家的重要工具。•对雇佣兵制的弊端有了初步认识,主张实行义务兵制。•初步涉及战略学、战术学概念;另外还认识到制海权的重要,认为控制了海洋,可以赢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领土。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萌芽阶段:15-16世纪之交,马基雅维利《战争艺术》•发展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拿破仑战争艺术,以及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开始走向反动的时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列宁生活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们坚持唯物论,以唯物辩证法研究军事,吸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因而能对战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深刻认识。1.“空中战争”理论,又称空军制胜论现代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发展概况2.“机械化战争”理论,又称坦克制胜论3.“总体战”理论4.“核武器制胜”理论(一)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行动指南军事思想的作用导作用军事思想概述(二)军事思想是研究各门具体军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三)军事思想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节国防历史(一)中国古代的国防(二)中国近代的国防(三)新中国的国防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一)中国古代的国防兵锋初现:原始军事从血亲复仇到部族争长逐鹿交兵到异族征服以礼为固:三代军事兵农合一,国野殊途青铜步兵田猎、射御、武舞武器四羊方尊兵以诈立:春秋战国军事方阵战术骑兵兵学丰碑:《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大漠孤烟:秦汉军事铁戟·钢刀·强弩战乱中原:魏晋南北朝隋唐军事水战:舳舻千里下江南重甲骑兵八阵多极鏖兵:宋辽夏金元军事火器兴盛兵学盛极而衰:明清军事坦克兵抵御日本齐发火箭红衣大炮鸳鸯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形成了诸如“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等。出现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书群。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古代的兵制建设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古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国防史,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时,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从整体上来看,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