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内)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积极服务于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和实践的能力。2.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掌握一定的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从事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或相关工作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运用外文进行本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4.身心健康。二、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一)学习年限1.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硕士学位课程学习1年左右,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2年左右。2.符合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可以提出申请,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暂行规定》执行。3.提前毕业者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4.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研究生院主管领导逐级批准后,每次申请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累计申请延期次数不得超过2次。(二)时间安排时间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1学期2学期3学期4学期5学期6学期学习安课程学习1.公共必修课2.专业必修课3.选修课学习1.本专业科研实训及临床实践;2.文献调研和确定学位论文选题;1.本专业科研实训及临床实践;2.完成学位论文科研工作;3.发表相关科研论文;排3.完成综述和预实验;4.第3学期末以前完成论文开题。4.撰写学位论文;5.完成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三、课程学习及要求(一)课程学习1.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2.公共学位课程(必修课):19学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及学分一览表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开课单位学时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人文学院362《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二选一,必选)人文学院181硕士英语(两个学期)(英语生选)必修课人文学院1084硕士日语(两个学期)(日语生选)必修课人文学院1084计算机应用必修课信息中心543医学统计学必修课信息中心543科研思路与方法必修课基础医学院362名师大讲堂系列报告必修课研究生院≥9场2研究生社会实践必修课研工部2423.专业学位课程(必修课):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执行,不能少于3门。4.非学位课程(选修课):按照各专业培养方案并参照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选课。5.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二)考核1.考试成绩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成绩≥60分者为合格,给予相应学分。2.补考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者,按照学校有关考试成绩及补考的规定执行。四、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1.科研实训各专业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和参加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及研究方向按研究生院的要求参加实验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分子生物学、大型仪器操作等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应熟悉本专业与自已研究方向有关的一般科研思路、科研技术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科研动向和研究热点;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2.临床实践中医学专业可随导师本人或其他研究生导师出门诊,出诊的时数及评价标准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执行。带诊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要有书面评语,并将其记录在研究生学习档案中。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活动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自行决定。五、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作风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一)学位论文总体要求1.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2.在论文中对自己的研究作出详细的阐述。3.学位论文应能反映作者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论文选题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本专业相关文献资料,通过进行调研或预实验等,然后进行论文的选题。1.所选择的课题可以是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课题,也可以由硕士研究生本人在本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自选课题必须征得导师同意。2.选择的课题应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展和改进,并能提出新的思路或观点。所选择的论文研究课题应对学科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三)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的撰写硕士研究生确定选题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系统查阅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实验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应进行预实验,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立项依据(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与可行性分析,特色与创新之处,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研究基础,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方可进行开题。2.开题报告的评议(1)成立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成员由3名相关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能作为自己所指导研究生的开题评议小组成员。评议小组成员由导师提名,组长从评议小组成员中产生。(2)评议过程和内容开题报告的评议由组长主持。研究生进行陈述,时间约25分钟。评议小组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预期的研究结果等进行评议,通过开题报告评价其选题依据、研究方案及可行性等,并指出不足之处或有待完善的部分,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与方案。评议小组成员应根据开题报告的具体情况填写“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评议表”。附: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评议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分参考依据得分立项依据40分研究意义10分□大8-10分□一般5-7分□不大≤4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0分□全面、充分16-20分□一般9-15分□欠全面、充分≤8分研究思路10分□清晰8-10分□一般5-7分□欠清晰≤4分研究内容及方案50分研究目标10分□明确8-10分□一般5-7分□欠明确≤4分研究内容15分□合理11-15分□一般7-10分□欠合理≤6分研究方案及可行性15分□可行、先进11-15分□一般7-10分□欠可行≤6分新见解10分□显著8-10分□一般5-7分□不显著≤4分报告及回答问题情况10分□清楚8-10分□一般5-7分□欠清楚≤4分总分注:1.在您认为相应的□内划勾,并给出分数。2.总评分≥60分为通过。(3)评议结果分两种:通过与不通过。评议小组就上述评议的几方面内容写出评议意见。不通过者,在3个月内可重新开题,再次开题仍未通过者,需延期毕业,延期期间所需费用自行解决。3.开题的时间一般不晚于第三学期末。(四)论文工作阶段检查开题完成半年后,在导师的组织下,硕士生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下一步论文工作计划等。汇报时间约20分钟。与会者应对其汇报提出意见或建议,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中期检查应有详细记录,记录填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档案》。参加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至少有本专业两名副高职以上的专家,其他参加人员不限。(五)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的有关规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执行。(六)学位论文的查重1.学位论文完成后,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和格式上交。2.按学校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论文电子版的查重工作,查重结果的处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七)学位论文的送审评阅硕士论文由学院统一送给与论文研究方向相关的专家(具有高级职称)进行评阅,送审专家人数不少于2人。由专家填写《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评审通过者,可申请答辩。如有评审专家认为未达到学位论文水平,应按专家意见修改后重新送审,直到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答辩。六、发表论文要求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按照研究生院规定执行)。所发表论文必须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独立署名或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必须为第一作者,导师必须为通讯作者。七、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后,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的答辩申请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和学位分会按规定审查答辩申请人的答辩资格,审查合格者由学位分会组织答辩,同时上报校学位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程序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执行。如研究生论文答辩未通过,需按答辩委员会意见修改后重新申请答辩,若再次不通过者,需按延期毕业处理。八、研究生管理1.导师负责制导师应认真履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各项职责,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培养工作,加强与硕士研究生的深度交流,关心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思想和生活。在学生入学3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结合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制定该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科研实训和临床实践等。个人培养计划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导师保存,一份上交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备案。2.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方式,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要做到教书育人,使硕士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导师指导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包含导师),小组成员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经系(中心)、学院主管领导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进行,也可利用校内、外或国内、外学术资源联合培养,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符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者,方可授予我校的硕士学位。3.其它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所属课程组、系(中心)、学院及学校的各项学术及公益活动。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岗位需求,通过参加助管、助教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