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五年级第19课《慈母情深》作者及工作单位新郑市龙王乡龙王小学李桂琴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母亲的一片深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最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母亲的一片深情。学情分析1.本篇文章最主要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感受到母亲的一片深情。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提问学生平时和母亲所发生的一些比较感人的故事。2.学生对生字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自己所发生的故事,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本节难点:通过对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体会母亲的伟大。教学目标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深受感动引入《慈母情深》课文。让学生自己理解一下课题,说自己的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生字“陷、碌、攥”。2、要求学生读课文3、出示问题: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能够正确读课文,能够简单说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了解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整体的掌握情况。三、自主读书,初步感受情深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现慈母情深的语句。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学生能够找出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学生找文章中描写母亲的句子,初步感受母亲情深。式学习本课。四、品读课文,体会母亲的一片深情引领学生仔细品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母亲的一片情深,教师做适当点拨。1、从母亲工作辛苦体会母亲的一片深情。2、从家境贫寒母亲为我买书体会母亲的深情。3、从母亲为我爱看书而高兴体会母亲的深情。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五、再读课文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读完课文,学生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能够找出文中“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交流感受。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六、感情朗读,升华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感激之情再次升华。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举出实际生活中所出现的实例,拓展本课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举出自己身边的事。体会自己母亲的伟大,感谢母亲。八、精要总结,歌曲结束教师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播放歌曲。要求学生写出对母亲的话。学生在歌声中能够完成想对母亲说的话。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之处。九、作业超市,注重积1、要求学生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能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巩固本课所学内容。累或诗歌。2、让学生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18*慈母情深辛劳贫穷艰辛母亲买书瘦小善良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读音。2、目标2朗读课文,通过指名自主、指名反复朗读生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找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目标3通过反复读,指名读,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使80%以上的学生能读出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当情到深处,升华感情时,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