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前言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三大战略”中大产业的发展,提升XX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XX市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编制和实施本《规划》,对于抢抓国家中部崛起“两比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XX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规划》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XX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XX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为编制依据,以我市三次产业中当前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为主要内容,以工业领域为主体,涵盖了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和以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推进大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是政府制定宏观产业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资金投2向和布局安排重点项目的重要依据。一、XX大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XX大产业发展的现状建市以来,XX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冶金、建材、机电、纺织服装、轻工、能源、化工医药等为门类较为齐全的行业为支撑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556.57亿元,增长11.6%;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1亿元,增长18.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09亿元,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67亿元,增长29.4%;外贸出口完成7.09亿美元,增长44.6%;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08亿美元,增长1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协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1.45亿元,增长3.3%;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7.5亿元,增长11.4%;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7.62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45%、55.45%和39.10%。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我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按照“拉长产业链条和配套发展相关产业”的思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65.57亿元,增长21.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8.2亿元,增长12.6%,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大产业轮廓已经形成。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3发展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2008年,我市黑色金属产业聚集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2家,形成年产生铁150万吨、钢265万吨、钢材310万吨(含40万吨钢管)、铸管20万吨、模具钢40万吨和各类涂镀板1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42亿元;有色金属产业聚集企业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形成年产电解铜27万吨、铜板带13.5万吨、铜杆6.5万吨、铜线缆10000公里、电解铝10.5万吨、各类铝制品1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建材产业聚集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形成年产水泥1500万吨、新型墙材6亿标砖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能源产业聚集企业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形成年发电9亿千瓦时、原煤184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纺织服装产业聚集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形成年产纱4.5万吨、短纤、化纤织造能力各5000万米、精纺毛呢220万米、服装3500万件、各类鞋500万双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出口创汇1.52亿美元;机械制造产业聚集企业6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形成年产压缩机800万台、锻压设备1000余台、各类汽车零部件8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食品饮料产业聚集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形成年产4保健酒7万吨、啤酒8万吨、珍珠果饮品15万吨、果蔬加工2.5万吨、肉食加工制品4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6.28亿元;化工医药产业聚集企业5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形成年产柠檬酸5万吨、二甲醚20万吨、中成药2000吨、化学原料药50吨、医药中间体150吨、农药中间体35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1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涵盖电子信息与软件开发、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完成增加值62.45亿元。(2)产业链延伸已具雏形。黑色金属产业从冶炼向压延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有色金属产业从冶炼向铜棒、铜线杆、铜板带、铜箔、铝型材加工方向发展;建材产业从水泥向水泥预制管件等水泥构件和新型墙材方向延伸;食品饮料产业从农副产品向基酒、保健酒方向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从纱向面料、印染、成衣方向延伸;通过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增强了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龙头企业地位已经确立。我市主导产业中,以新冶钢、华新、美尔雅、三环锻压、东贝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上市融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以劲酒、美岛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转机建制,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这一批企业在发展中逐步确立了其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08年,新冶钢、有色、华新、劲酒、美尔雅、西塞电厂、锻压、东贝等8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51%。新冶钢、有色等两家5企业2007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大关,在全国同行业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3位;华新在全国水泥行业中居第4位;东贝在全国冰箱压缩机行业居第1位;劲牌公司在全国保健酒行业居第1位;三环锻压在全国数控机床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美尔雅为中国十大西服品牌。(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按国家2008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拥有50个湖北省名牌,其中东贝无氟压缩机、有色阴极铜、锻压数控机床、劲牌保健酒、登峰换热器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拥有3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中美尔雅、劲牌、堡垒、东贝等4个为中国驰名商标。2、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特色板块初具规模。我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粮油、蔬菜、水产、生猪、家禽、林特等6大主导产业板块,建成了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化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突破,全市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全市已建成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5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6.5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增加值41.45亿元,同比增长10.47%。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比“十一五”初期上升6和8个百分点。3、服务业稳步发展,产业整体素质明显增强。我市服务业6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商贸流通、金融、房地产为主要支撑,旅游、科技、文化、信息、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产业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17.62亿元,同比增长13.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14%。(1)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5.56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77.45亿元,同比增长23.6%;住宿餐饮业完成32.78亿元,同比增长27.8%。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移动电话、数码电子产品等消费新热点层出不穷。(2)物流业稳步发展。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了花湖、罗桥、棋盘洲等3大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方式于一体、覆盖半径达1500公里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2008年,全市各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20公里,从事公路客运、货运的车辆总数达到13000辆。(3)旅游业高速增长。“十五”以来,我市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先后建成了西塞山、东方山、XX国家矿山公园等一批重点景区。“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收入年均保持了40%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收入18.7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9%。(二)主要问题目前,我市大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条关联度不强。产品结构雷同,同一价值链的产品之间缺少中间产品;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布局相对较为分散,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配套能力不足,缺乏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发展的集7约化程度不高,产业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凸显。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市产业大多集中在资源型领域,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偏小、层次不高。部分产业中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内部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技改投入普遍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四是资源保障能力不强。随着资源逐步枯竭,我市铁矿石、铜精矿等资源的自给率越来越低,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或外购。五是一、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较小;服务业发展局限在传统的商贸流通领域,业态水平与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与大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中介组织、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大产业加快发展。二、XX发展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的原则,以工业领域的大产业为支撑,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破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打造千亿元大产业、培育百亿元大企业、发展千家规模以上企业;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全面提升XX的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8变,从主要依靠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努力将XX建设成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二)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发展大产业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通过规划引导和宏观调控为大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发展原则。抢抓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在巩固和提升现有产业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对外合作机制,通过创新发展,提升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效集聚原则。加强对大产业的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加大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关联企业集聚。——外向带动原则。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