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0.1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0.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产生的原因、运行的基本原则与特征10.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类型的比较及在发展中的所存在的问题10.4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教训与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10.1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合作经济思想的萌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久远的思想渊源: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乌托邦》认为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是造成人民苦难的根源,只要完全废除私有制,财富就可以得到公平分配,人们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福利1623年康柏内拉的《太阳城》理想社会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私有财产,财富由公社公职人员按需分配,居民自觉参加劳动欧文在《新世纪道德》中提出:1、合作公社是社会组织细胞2、公社实行公有制其目的是满足社员需要,社员集体劳动和消费3、社员按能力参加劳动,生产力高,产品丰富4、社员接受全面教育,从事全面的实际工作和劳动5、按需分配欧文试验及其失败接受过欧文教诲的28名工人总结空想社会主义者失败的教训,注意合作社的经济取向,依靠人民力量从改善人民生活抵制中间商盘剥入手,在消费和流通领域把人民组织起来成立消费和信贷合作社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八大原则:自愿(市场合作经济的理论基础)一人一票现金交易按市价售货如实介绍商品废除按资本进行分配的方法,盈余按购买额分配重视对社员的教育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经济的一般理论国家政权对合作社性质的决定作用合作社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工厂和信用制度合作社应为公有制: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生产合作是合作制的主要形式合作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的理论(生产型合作经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合作的基本理论对于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应遵循的原则:不强制、示范、说服、帮助。引导中农、大农入社,逐步消除雇工剥削。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列宁关于合作制的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合作社思想。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社思想。列宁《论合作制》一文的基本思想。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合作社适合农民的特点使全体居民都加入合作社需要很长时间国家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合作社发展,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发展合作社是不够的完成合作化,要进行文化革命10.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产生的原因、运行的基本原则与特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要包含下列规定性:合作社成员是具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劳动者,并按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对合作社的盈亏负无限或有限责任。合作社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其成员内聘任,也可以聘请非成员担任。合作社是有独立财产的经济实体,并实行合作占有,其独立的财产包括成员投资入股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财产。合作社实行合作积累制,即有资产积累职能,将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留作不可分配的属全体成员共有的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和改善合作事业,不断增加全体成员的利益。合作社的盈利以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分配为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独立经营的企业组织,有教育社员、与政府对话、协助政府推行政策职能,但不是政治组织、文化组织或群众组织。它有共同经营内容、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没有经营内容、无独立核算的农民技术协会不属于合作社范畴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农业资产的专有性使农民需要合作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6项原则入社自由民主管理资本报酬适度盈余返回合作社的教育合作社之间应加强合作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在曼彻斯特大会上,修改确定了合作社7项原则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1)入、退社自愿(2)会员资格无限制成员民主管理(1)由积极参与政策制定的社员管理(2)代表对成员负责(3)一人一票成员经济参与(1)合作社资本均摊并对其民主管理(2)部分资产常常表现为合作社共有资产(3)合作社盈余分配:一是留取储备金,二是资本报酬:原始股金获息,后有部分按股分红,三是按交易量实行盈余返还,四是成员批准的其他活动独立性与自主性(1)合作社控制权归成员(2)任何时都确保合作社的独立自主权的完整性教育、培训与信息(1)为成员、获选代表、管理者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2)向社会宣传合作社的性质和益处合作社间的合作:合作的必要性及范围关注社会:合作社有责任保护和促进其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性和盈利性,与成员发生经济关系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以为社员提供有偿、低偿、无偿服务,力求成本最小化,与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某些环节上)与分散经营(在其他环节上)相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10.3市场型合作经济组织与生产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建立的原则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是在罗虚代尔原则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生产型合作经济则主要借助行政力量,融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于一身的经济组织,被当做未来社会过渡的经济形式和为国家提供资本积累的组织形式指导思想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的思想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生产型合作经济则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生产型合作经济则计划经济中形成目的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注重效益和效率;生产型合作经济以政治目标大于经济目标主体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生产型合作经济以取消家庭经营以集体经营为基础管理形式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依法民主管理;生产型合作经济实行行政管理与国家关系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国家为其发展提供优良的法律、政策环境,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靠自身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型合作经济是国家的政治组织,接受国家的直接领导,其成败取决政府的政策发展领域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组织服务领域主要在产前和产后;生产型合作经济组织合作领域为主要在产中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集中在1953-1956年期间,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在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也发展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10.4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教训与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信用社的资金由农民入股、存款、和国家银行贷款,人民公社后信用社成了集体经济,后来又变成国有银行供销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筹集资金在国家支持下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后来变成集体经济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的教训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合作原则否认了农业的家庭经营农业合作化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中国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有: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互助合作。以合作为前提,能者牵头,形式多样。以维权为目的,协调行动,保障利益。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民主决策。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出现的。合作化时期,一些地方农民自发组织创办具有互助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参加的人每年出几角钱,有的甚至交几个鸡蛋,看病时免收挂号费、注射费、换药费、出诊费。有的农业合作社和社员个人共同出资办合作医疗,社员治病的费用部分减免,医护人员的报酬采取记工分与发放现金相结合的形式进入人民公社后,农村合作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具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优点,称农村合作医疗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提出在全国逐步推广。1960年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的报告,从而使合作医疗从农民自愿性的行为转变为强制性的行政推广。6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已基本形成县医院、公社卫生院、大队(村)卫生室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体系针对农村缺医少药,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提出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的指示,同年6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为了落实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965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在此期间,农村合作医疗又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年底,山西、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强大的政治推动而快速发展。1966年,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办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缴纳合作医疗费1元,大队从公益金中提取每人0.5元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常年吃药的人以外,社员每次看病只交0.05元的挂号费,吃药免费。村卫生室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和“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特点,治疗便利,出钱不多,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杜家村大队的做法不胫而走,在全公社6个大队得到推广。乐园公社合作医疗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报告送到中央,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乐园公社合作医疗,做了“合作医疗好”的批示。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报道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称赞合作医疗是一件新生事物此后一年中,《人民日报》连续组织了23期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道、宣传和讨论,在全国掀起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同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被当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当作“农村卫生工作两条路线的斗争”,是“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大问题很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办农村合作医疗,大搞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追求高参合率(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人数所占的比率)和高减免率(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减免药费所占的比率)。到1977年年底,全国85%的生产大队举办了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绝大多数以大队为单位建立,也有以公社、生产队为单位建立或社队联办。大队卫生室的建设和运行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医护人员的报酬采取记工分在生产队参加分配,工分水平不低于同等劳动力。农民在村合作医疗看病,有的减免诊治费,称为“合医”,有的减免药费,称为“合药”,有的两种费用均减免,称为“合医合药”。在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农民在公社和乡卫生院看病,也可以减免部分医疗费。应当肯定,农村合作医疗对于这一时期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和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农村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农村保健站一道,被称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三大法宝”。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曾高度赞誉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为“中国模式”,称它“以低成本向大众提供卫生服务”,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以落后国家的经济水平取得先进国家卫生水平的典范”,是一个“成功的卫生革命”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产生与发展的制度原因首先,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临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繁重任务。为了解决工业化的资金,确保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获取农业剩余,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另一方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