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调控途径。内容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四,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五,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六,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3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二非生物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物种结构又称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有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时空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构成。营养结构是指生态学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会区分一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无人类的干扰系统的边界不很明显但生物种群丰富,结构多样,系统的稳定性靠自然调控机制进行为持,系统的生产力较低,二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人为建造的生态系统,包括城镇生态系统,宇宙飞船生态系统,高级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等,在该系统中人类不断对其施加影响通过增加系统投入,期望得到越来越多的系统输出。三半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人工驯化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既有人类的干预,同时又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是人工驯化的质生态系统,其典型代表是农业生态系统,他有明显的边界,有大量的辅助能的投入,属于开放性系统,并具有较高的净生产里。6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你有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7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能量流动,二物质循环三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和价值流之间相互交织。能量信息和价值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物质循环信息流和价值流都要依赖能量的驱动,信息流在较高层次调节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流,与人利益,和需求发生关系的物质循环信息流和价值流都与价值变化和转移相联系8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9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一农业生态系统生物过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意见识了系统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四稳定机制五生产力特点六开放程度七能量流特征八养分循环特点九服从的规律十运行的目标。10某些细菌昆虫鼠类的繁殖基本上属于J型增长,一年生的植物干物质在某段时间内的增长也属于J型增长。多数生物的增殖包括植株分蘖的增加,株高的增长基本上属于s型增长。有些昆虫在环境有利的年份数量迅速增加J增长,当环境不利的年份则呈s型增长。11种群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会有机体的集合体。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邻接效应。12邻接效应是指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临街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13种群间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种间结合。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及化感作用14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和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15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生境中参与竞争的种群越多,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可能就越小。生态位重叠不一定导致竞争除非资源供应不足。空间生态位,就是生物栖息的场所的空间单位。营养生态位是强调一种生物和其他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调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基础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中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16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理解为什么要提高农田生物?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的生物一是直接有人工种植或放养的生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多种养地作物和人工放养的鱼类蛙类及天敌昆虫等,二是多种自然界的昆虫病菌土壤微生物兽类等。一,农田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肥力的主要调节者二,农田生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三,农田生物对农田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四,农田生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17生物因素的一般特征一,生物因素的影响只涉及种群里的某些个体二,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关三,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协同进化四,生物因素影响的对象一般给涉及两个物种和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的物种。18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的基本原理包括,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定律最少因子定律指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小。耐受定律美国生态学家歇尔夫的认为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者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该物种就不能存在甚至灭绝。这两个定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耐受定律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得过多,二,耐受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问题不仅随生物种类不同而已异,而同一生物内,耐受性也会因季节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等不同而有差异,三,耐受定律考虑到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如因子代替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19原生演替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在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生演替成为称为旱生演替。从湖底和河底开始的原生演替称水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的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作用引起的,外界因素除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长期淹水,冰雹打击等以外最主要和最大规模的是人为的经济活动如森林采伐草原放牧和耕地撂荒等。原生演替常要经过千年以上的漫长发展才能达到顶级群落,次生演替过程进行较快可在数百年内甚至几十年内完成。20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竞争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一种表现。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相似的现象。其结果是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趋异适应则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21生态型的概念,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成,称为生态型。生活型的概念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2生态平衡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的的一种协调状态。23人工辅助能的定义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24营养级是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也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归纳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2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被传递在不同的形式中被转换,但数量上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败定律,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都是有能量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的衰变过程而且是不可逆的过程。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大致为十分之一。26简述r-对策者与k-对策者的主要差异。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k-对策者:个体大,种间竞争能力强,繁殖率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映时间长,容易走上灭绝27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及特征。一,较高养分输入和输出,二,系统内部养分,库分量低,但流量大,周转快。三,养分保持能量弱,流失率高,四,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28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了解点源污染是指具有固定排放口和地点的环境污染,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是指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的环境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江水的冲刷作用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其他形式的污染。29农业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省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甲烷(CH4)、氯氟烃(CFCs)30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31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一,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注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三,坚持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资源深度开发四,区域性特征明显讨论题:一,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从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方面着手论述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技术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1)提高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途径:①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②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③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④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⑤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⑥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⑦改善农田微气象条件2)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②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禽畜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③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禽畜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消耗;④推广渔禽畜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二,分析农业生产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论述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技术措施(仅提供纲要,每点应作适当解释)影响:1.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农业耕作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农田杂草防治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杀虫剂及其使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5.放牧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6.作物间套轮作对物多样性的影响7.农业动植物品种改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技术措施:1.采取土地保护性利用措施,如湿地保护等2.耕作方式方面:少免耕等3.杂草防治:合理利用除草剂,采用割草的办法除草4.杀虫剂: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使用高效低度农药。5.放牧:适度放牧,轮牧6.采用作物间套轮作提高生物多样性7.提高农业生态学系统内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三,农业生态系统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及其正确处理。①三效益的表现特点:社会效益表现最直接最迅速,经济效益表现较缓慢,生态效益表现较为长远和间接②三者关系的实质是农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③三者之间存在矛盾与统一的两个方面④正确处理: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