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二十年光辉历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为统领,更好地肩负起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开发的“综合性”具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指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山水田林路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其次,是指资金来源的综合,即实行财政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综合投入;同时,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再次,是指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还有,是指治理效益的综合,即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重大决策,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适应中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产生和实施有其深刻时代背景。一是我国人口逐年增加,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人口每年自然增长约1300-1400万人口,而因基建项目及水土流失等原因净减少耕地约300-500万亩。为了有效地遏制这种趋势,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耕地的减少,采取硬性措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科学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确保耕地资源的总量能够“稳中有增”。二是农田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80年代初期,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中有10多亿亩中低产田,基本属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贫瘠农田。主要表现在:农田基本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缺乏;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洪涝干旱造成全国常年成灾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20%左右;农田生产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有机肥不足,土地肥力下降;农田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滞后,基本上采用传统常规种植,因而全国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解放以来,国家虽然对农业生产建设给予财力物力扶持,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也在投劳投资,但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缓慢,开垦宜农荒地力度不够,农田排灌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已到了非增加投入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国家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88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共958亿元,年均增幅为17.15%。除中央财政投入外,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也向农业综合开发大量投入。把这些资金加在一起,20年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总投入约为3000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5亿多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6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除涝面积2.04亿亩。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2.68亿公斤,棉花、油料、糖料的生产能力也得到大幅增加。截止到2007年,梁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开发投资14770万元,开发中低产田11.8万亩,开挖沟渠281.8公里;硬化道路116公里,植树50万株;建设桥涵闸1508座,新打维修机井406眼;建设完成了PVC管道铺设、地下低压管道灌溉、渠系衬砌等一批节水灌溉工程。我们韩岗镇自2006年1月起开始实施世行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今年上半年已全面竣工。共完成投资1700万元,开发土地面积5.6万亩,建设方田250块,修筑硬化道路106公里,开挖沟渠280公里,新建桥涵690座,新打机井260眼,埋设PVC管道216公里,农田林网植树50余万棵,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受益村庄34个、人口4万多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被誉为“鲁西南平原地区最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比如,梁山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中开发优势产品,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见效快、效益高、农民直接增收的规模化种养基地。2003年以来,先后在大路口、马营、韩岗、韩垓项目区建设了特色林果、中药材、芦笋、大蒜等高效农业种植基地10余处,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拉动了项目区经济增长。同时实施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基地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加快推进土地治理项目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我们韩岗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了总面积3万亩的韩岗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出台了《关于壮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已聚集发展了梁山县灵芝虫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绿健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梁山水泊玉兔养殖有限公司、盛庄秀君养殖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兴建了以齐岗为主的5000亩蔬菜种植、以荣店为主2000亩脱毒土豆、以南袁口为主的5000亩良种繁育、以辛集为主的2000亩杞柳栽植、以刘庙村为主的食用菌栽培以及项目区5.6万亩林网等六大特色农业基地。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梁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高标准林网3240亩,7.5万亩耕地全部实现农田林网化,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方田框架,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目前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林茂粮丰、环境优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梁山县大力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提高灌溉质量和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年可节水214.5万立方米,比常规大水浸灌相比,亩可节水107.25立方米/年,节水率达46.6%,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节水工程的实施,不但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达到了省电、省工、省时的效果。大力实施整地改土项目。项目区共平整土地3.8万亩,深翻土地6万亩,秸秆还田4.5万亩,平衡施肥4.5万亩。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翻改土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项目区农作物产量。(四)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梁山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田间生产道路与村庄规划统盘考虑,同步施工,特别是与村村通公路工程密切结合,达到了项目区部分村主要街道和骨干道路路面水泥化,田间生产道路面沙石化,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改善了生产运输条件。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一池三改”和自来水受益村庄达140多个,受益户15000余户。坚持农田林网建设与村庄绿化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村、绿化示范村建设工程,通过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净化了庭院,美化了街道,形成了较完整的农业生态链,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五)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项目区普遍加大了科技开发力度,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遍地开花结果,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梁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项目区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搞好农技推广的各项指导服务,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项目区内引进推广18个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良种,推广12项优质专用小麦、饲用玉米、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举办105期农业技术培训班,项目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有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由45%提高到60%。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在2007年6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综合开发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而项目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则盛赞农业综合开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年取得辉煌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站在新起点,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来审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一)开发内容缺乏“综合”性,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轻农业产业开发顾名思义,农业综合开发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综合性”。从狭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投人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植树造林等等。而从广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等待。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性不强。把农业综合开发局限于垒坎砌沟、改田改土等单一的开发思维之中,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个项目”的结合上认识上存在偏差,政策上受到制约,要求上存在差异。对实施深度开发、扩大层面、增强开发实效在方向上不很明确。忽视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内涵,找不到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亮点。(二)开发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逐步增加,农民筹资筹劳不足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个主渠道,虽然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但仍与要求相关甚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巨大资金需求。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对“统”和“分”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分”的过多、“统”的过少,个体农户无力投资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欠账太多,致使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老化严重,需要的改造修复资金越来越多;由于近几十年来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化率下降十分显著。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病虫害发生率逐年上升,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对农机和科技需求越来越大。农机、机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