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姓名:邹书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西方经济学指导教师:汪小勤20031101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作者:邹书刚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广东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3本文就新时期如何推动园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广东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2.期刊论文董春宇.栾敬东从收入结构变化探讨实现农民增收途径-乡镇经济2003,(12)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提出应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来克服农业收入下降,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克服非农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3.学位论文刘伟明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2006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实证分析了各个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导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写这篇论文的意义。同时,重点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对相关概念作了定义和解释,确立了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规模范围及特征。这部分内容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回顾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了阶段性的划分,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规模及特征。第三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这部分内容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应,其中既包括社会效应,又包括经济效应;既包括正面效应,也难免有一些负面的效应。第四部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障碍问题,揭示了为什么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就业的原因。第五部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思考。这一部分是结论部分,针对上述阻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4.期刊论文田新翠.贾常晋.TianXincui.JiaChangjin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4)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劳动力本身素质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如文化素质低、技能少且单一等.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如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长期系统的组织等.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度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农业刺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5.学位论文任大廷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2003该文首先提出了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接着论述了指导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剖析了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认为,近几年农民收入的增幅持续下降是由农业新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是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的集中反映.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新形势下,必须从加强农业保护、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素质着手,才能逐步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6.期刊论文齐晓丽.冯彦妍.QIXiao-li.FENGYan-yan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几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测度了每种收入形式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7.学位论文李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山东泰安市为例200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劳动力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农民增收,农业充分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认真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泰安市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引言。在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说明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启示。首先介绍了美、英、日、韩等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情况,总结出了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启示:城市化速度加快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化水平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转移方式多样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原则;转移的阶段性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普遍规律。然后分析了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总结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启示:劳动力力转移应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政府有效的组织管理对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离不开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第三部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了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转移速度缓慢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以室内转移为主,外出劳动力的比重增加;转移方式主要依托地域、人际关系网络;大中型城区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依托,小城镇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待加强;私营及外商投资等非国有中小企业是农业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经济载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由季节性转移向常年性就业转变。然后分析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建立了劳务市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内部转移;强化培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多轮驱动,拓宽渠道,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后介绍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业消费结构改变,反映出劳动力思想素质上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农业效益大大提高。第四部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较为明显: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较为完善的农民培训基地等。其劣势也较多:农业劳动力总量大,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林牧渔业:小城镇建设扩张速度放慢,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政府还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传统思想影响农民转移,造成就地转移多,异地转移少。第五部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首先指明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思路。接着提出了加快农业剩余转移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努力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拓宽转移渠道组织好劳务输出。然后提出了加快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序进行;消除城乡壁垒,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搞好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维护转移农民的合法利益;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活,解决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8.期刊论文孙仁中.SunRenzhong试论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重庆是中国农村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8.6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为农民提供的非农机会很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已经成为重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研究重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对于重庆社会的稳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学位论文姜林静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问题研究2004该文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明确界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含义,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商品化需求、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增加对工业品有效需求、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比较深入论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第二、从近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温饱型低收入农户比重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民收入的现状;考察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量特点和转移情况;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从农民收入构成、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农户收入水平、农民增收不同阶段等角度,分析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三、从城市化水平滞后、二元经济体制、城市就业压力、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严重下降及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第四、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10.期刊论文我国正式规划小麦品质区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将从4个方面寻求突破-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2)我国正式规划小麦品质区域为提高小麦作物的品质,提高优质小麦的播种比例,农业部在全国开始正式规划3个小麦品质区域,它们分别是以发展面包强筋小麦为主的北方冬麦区,以发展饼干、荞麦为主的南方冬麦区和包括东北、内蒙古、甘肃在内的春麦区。整个规划工作在2000年底以前完成。据专家介绍,优质小麦的生产不仅受小麦品种本身的影响,也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应当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种植的小麦品种。据了解,目前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之首。1999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为2977万多hm2,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6%,小麦产量1.1亿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在我国商品粮构成中,小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在保障粮食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地域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与国际小麦生产大国相比,我国的小麦还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麦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但仍会因气候、土壤等因素形成适宜生长区、次适宜生长区和不适宜生长区。我国各地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小麦生产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在小麦生长期内的各种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使我国小麦的生产成本比较高,此外部分省份的小麦单产仅相当于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30%;小麦高产区也存在相当面积的低产麦田。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应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对小麦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不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减下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总结过去的经验,同时借鉴国外一些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