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2.1.2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A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南稻北粟,我国是最早培植稻和粟的国家五谷:黍、稷、麦、稻、麻第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耒、耜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推动了牛耕的推广。唐代:曲辕犁发明,在长江下游出现(水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的发展曹魏:翻车唐代:筒车2.生产技术的进步: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重要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漕渠、白渠第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1.自耕农经济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私有土地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③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第四,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南北朝:发明灌钢法。2.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3.陶瓷业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和釉里红。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3.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B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2.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明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叫做“商帮”商业发展的特点城市逐步增多,发展繁荣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坊市分开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坊市界限打破,唐宋时,沿海上陶瓷之路,出现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扬州2.1.6“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C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评价: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海禁和闭关政策评价:①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②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传统的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不平等条约冲击小农经济;中国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改变社会结构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一战期间原因:①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2、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3、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方式: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处境:三座大山重压:4、抗战前,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对民族工业予以排挤、打击。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2.3.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A1、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影响: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影响: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年)(1)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了解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4)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5)八字方针:(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6)文革十年(1966——1976年)“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3.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B经验:经济的计划性有助于经济的稳步的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为经济建设确定了目标;稳步推进社会变革,如三大改造;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合理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方针,实事求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等。教训: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人民公社化;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协调发展,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大跃进”等。2.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B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2.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C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2.3.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A开始地点:安徽、四川主要特点:包产到户。前提:土地公有制。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3.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结果: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强了企业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3.7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2.3.8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A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1990年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3.9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B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3.10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A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2.3.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