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一发展与发展观。1.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经济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共同发展。发展的概念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用gdp,人均值,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是狭义的增长,经济发展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重要保障。2.发展观的演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发展观演进过程有四个阶段。(1)经济增长理论,(2),增长极限理论,(3),综合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二、区域发展理论1、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存在两个部门。(1)资本主义部门。也指现代工业部门。(2)维持生计部门。也指传统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的缺点,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值,存在隐蔽失业。二元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工作的刺激,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而工业的发展又会促使农业的发展,使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最终农业部门会被迫工业化和现代化,最终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单一的现代经济结构。2、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认为,产业间,区域间或区域内各地区间,应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平衡发展理论有四个理论。(1)临界最小努力理论。(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大推进理论。(4)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3、不平衡发展理论。由于资源短缺,不能进行大规模投资,所以,产生了,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有四个核心理论。(1)梯度推进理论。将地区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同地区,不同发展。(2)增长极理论。设置一个或多个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3)中心外围理论。在发展初期,生产要素由外围向中心转移,在发展后期,生产要素由中心向外围转移。(4)区域成长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4、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罗斯托将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5、对发展理论的简要评述。(1)二元结构理论把经济发展分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具有结构差异化,该理论具有结构主义思路。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思路就是先发展农业在发展工业。(2)平衡发展理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无法实现,因为资金的短缺,无法平衡的安排投资方向和生产力布局。(3)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主要的理论基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4)在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实行中西部政策倾斜,把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5)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注重环境和资源的节约。(6)经济成长阶段论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具有局限性。一他是线性理论,不具备理论预见性,对发达国家没有价值。二,他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忽略跳跃式发展。第一讲我国的三农问题概述。一、什么是三农与三农问题。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中的危害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1、三农问题不仅是我国的难题也是国际难题。2、三农问题影响政治稳定。历代封建王朝都是由农民起义推翻的。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3、三农问题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由于种田效益低,制约收入增长,引发民工潮,岗位不足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4、三农问题会加重就业压力。据统计,我国土地只需要一亿劳动力,而现在我国存在五亿农村劳动力。5、三农问题会动摇经济基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料,将会动摇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6、三农问题会延缓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农业的支持。7、三农问题会制约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农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和谐。三农问题是当今困扰中国最大的问题。它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问题。二、三农问题表现1、农业发展水平。包括有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经济水平等各方面。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短板。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之一。3、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育水平程度低,辍学率高。4、政府公共投入差距。三、二元经济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的三农问题。四、一种观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三个阶段。1、旧中国。农民流血。2、1949年到1978年。农民流汗。3、1978年后。农民流泪。农业行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五、对于三农问题。1、基层干部的心声。2、国家领导人的心声。2001年提出三农问题。2004年减免税收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2004年实施农业补贴,2004年免除农村教育学杂费,2003年开展新农合,2008年全面覆盖新农合,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到2012年实施全面覆盖。第二讲我国三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农业问题。一、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农业的作用: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粮食食品原料。市场贡献: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土地。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2、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无粮不稳。3、农业的生态环境工程。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功能。二、农业的一般特征。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3、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4、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5、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有分散性和地域性。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产量与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农业的收入。农业是受市场和自然双重因素的影响的产业,也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重大的产业。农业问题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三、我国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2、农业取得了一系列技术进步。3、我国粮食生产基本满足国内消费,基本实现供求平衡。四、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满足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资源约束压力很大。耕地资源紧缺,林地占补平衡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水资源缺乏,农业用水技术推广人才缺乏。2、农产品供求矛盾依然突出。(1)我国主要农产品总供给的增长也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2)能源化需求也使得玉米的供求压力越来越大。(3)在全球化趋势下,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必须有度,否则会影响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4)粮食生产区结构矛盾突出。目前已有南粮北运转为北粮南运。3、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影响中低收入消费者生活质量。4、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堪忧。农产品和农业污染。监管缺位监管效率低。(二)农村问题一、农村问题。农村问题是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农村问题是有二元结构下的,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延伸而来,城乡差距扩大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二、解决农村问题的三个方面。1、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两个关键:(1)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构建农业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家庭。家庭经营如何走向现代化?(1)采用先进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2)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2、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1)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原因,是走低成本推进城镇化的道路。这其中包括一,土地价格低,二,劳动力价格3低,低工资低福利无社保。三环境污染成本,大量污染排放零成本。(2)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一统计有水分统计不科学,处于不完全城镇化状态。二发展中大国,最大内需在于城镇化,最大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三城镇化成本加大,其中包括征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环境成本。(3)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协调发展之路。(4)在城镇化建设中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并行不悖,即大中小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要并行不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行不悖。3、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农村土地改革指:一是要对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二是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经营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三政府搭建的平台帮助土地流转。四对土地流转政策扶持。(三)三农问题一、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目前农民工已成为诸多行业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收入问题,收入是主要问题。今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农民收入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问题。1、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较大。2、农村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三、当前制约农民收入的突出矛盾。1、家庭经营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2、农民创业和扩大生产,面临资金,技术短缺。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1、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50%。2、工资性收入,占比40%。3、转移性收入,占比6%。4、农民的财政性收入,占比3%。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1、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2、增加农业补贴,其中包括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3、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单靠农业很难实现增收问题。4、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拓展农民收入新途径。第四讲农业与农村发展应解决的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发展中存在诸多两难:1、城镇化建设与保证耕地。2、提高农产品价格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3、就要用现代技术又要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一、土地流转耕地保护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1、土地流转的背景和现状。土地流转的背景:(1)家庭承包责任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土地使用效率,促进了劳动力转移。(2)规模化经营的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3)土地不再是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约束。土地流转的现状:(1)2007年以来,土地流转速度越来越大,但现在流转不动了。(2)土地流转形式由委托代工,转保,经营权转让,到集体统一流转,实现了合同化、市场化、规范化。(3)三参与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2、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1)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使用年限短。(2)土地所有权权能形式主题是农村基层组织,乡镇政府,各村委会。(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和流转机制信息不对称。(4)土地流转过程和程序不规范,流程监管部门缺位。(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6)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7)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流转、占有监管不力。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耕地资源的保护。(1)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面临众多问题,谁来务农谁来种地的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2)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出现,有力的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3)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中面临种种问题:一是土地流转政策不配套,导致土地经营规模集聚困难。二是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稳定性差。三是土地大户本身发育不成熟,经营不规范,没有很好地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四是政府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政策,扶持缺失,造成成本价格高。二、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有效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和生产积极性提高的问题。1、农产品供给将持续呈现紧平横的格局。(1)多种因素推动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人口增长,人口城镇化,产品用途多元化。(2)农产品供给的约束因素增多增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灾害,通货膨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经营机会成本增加。2、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必然趋势。(1)农产品供求呈现紧平衡的格局(2)稳定社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