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AA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讨论稿)序言: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四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都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经济建设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消费需求,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社会事业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其他必要条件,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这一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实际,加2快农村社会事业势在必行。农村社会事业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也是当前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努力解决突出的问题,改善滞后的状况,促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制定和实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全面加快我市农村社会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纲领,是深入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享有的普惠性和公平性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和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实现我市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依据《AAA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AAA市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十一五”专项规划,制定《AAA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本《纲要》社会事业主要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和社保、广播电视事业等领域,规划期为2008年—2015年。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我市辖A区AA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3中农村面积45,9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6.65%。全市设有192个乡镇,1,879个行政村。2007年,全市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7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1.7%;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元。农村教育:缺少现状全市现有县(市)级综合医院16个,县(市)级中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各11个,乡镇卫生院193个,村卫生所(室)3,313个。农村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0,307张,实有床位4,541张,每千人口拥有0.9张。全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9,974人,县(市)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员1,279人,妇幼保健人员793人,村卫生所(室)卫生工作人员7,116人。县属医疗机构拥有CT等大型医疗设备35台件。在有线广播电视覆盖方面,我市只有巴彦县采取数字微波覆盖的方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其他各区、县(市)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广播电视“盲村”。我市现有广播电视“盲村”142个,主要分布于AA、AA、AA、AA等几个地处山区的县(市)。在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方面,由各区、县(市)负责维护的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由于只有投入,而无明显的经济效益,整体呈萎缩趋势。农村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市共有农村困难人口7.2万户、13.3万人,分别占农业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和42.7%。2007年以来,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低保制度为主体,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重点,以医疗救助制度为辅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共有农村“五保”对象25619人,其中集中供养7198人,分散供养18454人,集中供养率为28%。全市192个乡镇现有179所农村敬老院,床位9948张。2005年,我市提出了整合敬老院的工作意见。并启动了AA区、AA区和AA市3个试点区县敬老院整合工作。从2006年起,我市提高了五保老人的生活费标准,五保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出台了《AAA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整合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意见》、《AAA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试行)补充规定》,将原有6种疾病增加到12种,并将医疗救助起付线由1000元下调为500元。各区、县(市)全面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对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各区、县(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农村困难群众实施了医疗救助,资助他们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并积极开展大病救助制度。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有9.9万人次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得到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共计支出740万元。其中,各级民政部门共资助9.5万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其享受新农合待遇,资助新农合支出95万元;有2263名对象得到大病救助,支出608.3万元;门诊和基本医疗救助支出36.7万元。根据《AAA市人民政府关5于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整合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意见》要求,我们将针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偿后仍有困难的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研究建立二次救助制度。全民健身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县(市)级建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达到100%,乡镇级达到90%,村屯级达到70%,并形成我市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四级网络体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建设农村标准篮球场地113个,农村轮滑场地4个,安装农村健身路径2000件(套),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工程119个并安装健身器材476件;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篮球、乒乓球、健身秧歌、太极拳等健身活动成为农村最普及的健身项目,县、乡镇、村屯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健身活动每年达300多次,参加活动人数达100万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得到加强,共有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指导农村开展科学文明的健身活动。文化:缺少内容(一)有利条件1、党的农村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国的农村工作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近几年中央制定出台的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政策充分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些政6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前所末有的。2、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财力基础。市委市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我市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市本级和县区财政收入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反哺农业提供了可能。3、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近几年加大投入力度,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所有行政村通了路,农村供电、电话、广播、电视覆盖面逐年提高。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必将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程。4、改革创新的实践与经验积累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二)制约因素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综合生产能力较弱。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外省市相比还有大差距,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还不强。2、村镇建设规划和实施不到位,农村卫生环境整治难7度大。受多种因素制约,村镇规划编制后落实的难度较大,农村末按规划要求随意建房的问题比较突出。3、农村社会事业投入跟不上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末形成,“等、靠、要”思想还较普遍存在。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信息、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一些地方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振兴东北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城乡社会资源,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配套发展政策,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文明和进步,以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市域现代农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二)基本原则81、坚持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公共性、受益面广的社会事业,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事业体系。2、农村社会事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3、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级政府应做好规划、政策和实施办法,利用政策和扶持资金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组织发挥在解决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和义务相平衡的公共服务机制。4、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举。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人为本,大力提倡人性化管理和高效率服务。在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加强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95、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统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6、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加大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管理体系,在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运作。(三)发展目标——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毛入学率达到70%,小学在样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高中入学率达到%,农村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建立起以县(区、市)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所为基础,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医疗救治等卫生服务的三级服务网络,使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就可以达到一所农村卫生机构。——加快农村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县(市)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具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初步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建立健全完善的乡镇、村屯全民体育活动场地建10设,覆盖率乡镇达到100%,村达到90%。——全面建成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0%的乡镇和70%的村屯,参保率达到适龄人口的30%,五保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万人三、重点任务(一)农村教育1、基础教育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发展幼儿园教育,各乡镇要在镇区内创办3所示范性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