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基本知识农药的含义及分类影响农药药效的因素农药对作物的影响农药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的含义及分类定义: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摘自2001年11月29日国务院重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世界有害物种类如何生产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蔬菜(农药方面)科学施用农药高效农药药械栽培管理适时对症科学的方法适量禁用高毒农药少用其它农药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分类(1)触杀剂:接触到昆虫表皮后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如马拉硫磷(2)胃毒剂: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如:DDVP、乙酰甲胺磷等(3)熏蒸剂:药剂以气体的状态通过昆虫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引起中毒死亡。挥发性强,如磷化铝、溴甲烷等(4)内吸剂:药剂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可运输传导至植物的各个部位,害虫取食植物后中毒死亡。如:乐果,甲拌磷(5)拒食剂:通过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而使害虫厌食饥饿而死。(6)驱避剂:依靠其他物理化学作用使害虫不愿接近。(8)引诱剂: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性激素、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如性诱剂按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分类保护性杀菌剂(Preventivefungicide):在病害发生或流行前施用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如:波尔多液、达科宁等内吸性杀菌剂(Systemicfungicide):药剂被植物吸收后在体内传导,杀死植物体表面和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又称为治疗剂。多菌灵、金雷多米尔锰锌、乙膦铝铲除剂(Eradicant):对病原菌有直接强烈的杀伤作用。如:甲醛、五氯酚纳、高浓度石硫合剂。一般植物生长期不能耐受,多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植物休眠期或种苗处理。按除草剂的选择性分类选择性除草剂只毒杀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除草剂。高选择性除草剂只对某一类或某一种杂草有效。如:2.4-D丁酯,只杀双子叶杂草,而对于谷类作物安全野燕枯:主要毒杀野燕麦敌稗:在同稻禾本科的稻和稗间产生选择性灭生性除草剂:在作物和杂草间无选择性或选择性小。如百草枯、草甘膦,可用于休闲地除草,也可利用“时差”、“位差”等人为选择性除草。按农药的毒性分类中国农药急性毒性暂行分级标准(卫生部)给药途径I(高毒)II(中毒)III(低毒)大鼠口服(mg/kg)<5050-500>500大鼠经皮〔mg/(kg.d)〕<200200-1000>1000大鼠吸入〔g/(m3.h)〕<22-10>10按照农药的性能特点分类1、专一性农药:仅对一、两种有害生物具有防治作用。如抗蚜威2、广谱性农药:对多种有害生物具有防治作用。如氧化乐果3、无残留农药:农药使用后很快被降解,在环境中不能被检测到的药剂。如:DDVP、二氯苯醚菊酯等4、无公害农药:使用后对人、畜、环境及农副产品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药剂。如生物性农药、人工合成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等。影响农药药效的主要因素药剂因素1.药剂的种类:主要由药剂的作用范围(防治谱决定)如:拟除虫菊酯类:防蚜高效,但对螨无效波尔多液:对霜霉病、角斑病等效果好,对白粉病、锈病效果差或无效。2.浓度和剂量:一般药剂的浓度和剂量提高,药效好。3.次数:使用次数多,药效好。杀菌剂一般3-4次4.持效期:药剂的持效期越长,药效越好。防治对象防治对象不同,生物学特性不同,对药剂反应不同。如选择性除草剂,对作物安全,对杂草有强杀伤作用。同一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反应不同,防效不同。害虫:一般在幼虫3龄前或成虫期用药敏感。病原菌:一般在初侵染期用药。杂草:一般在幼苗期用药:2-3叶期气候因子温度:正温效药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药效也提高。如:有机磷类、熏蒸剂、2.4-D等。负温效药剂: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提高而下降的药剂。如: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湿度:湿度的影响小,有时高湿会引起可湿性粉剂降效。降雨影响大,施药后12小时内降雨应重喷。光照:有些药剂如敌克松、氟乐灵等见光分解,失去药效。而除草醚见光才的活性。风:一般应在无风天气施药,不飘移。环境因素土壤酸碱性:碱性土壤药效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对药剂的吸附力强,降低药效水质:硬水、碱性水降低药效(络合反应、分解反应)使用技术药剂配制方法:可湿性粉剂、水溶性粒剂等必须二次稀释才能充分的溶解和发挥药效。用水量:相同剂量下,充足的水量是药剂均匀分布和快速、大量吸收的关键,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夏季更为重要。喷雾器械:在一定范围内,雾滴越细,药剂分布越均匀,效果越好。农药对作物的影响保护和刺激作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含有锰、锌、等微量元素的药剂除有杀虫、杀菌、除草活性外,还表现出根外追肥和刺激生长的作用。药害作用药害的表现形式急性药害:施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芽率降低;根系粗短、肥大、根毛少;叶片黄花、失绿、卷叶、肥厚,出现叶斑或脱落;落花、落果或有锈斑。慢性药害:一般施药后很长时间才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畸形、降低产量和品质。药害产生的原因药剂因素:一般含有重金属或无机农药易产生药害,乳油较其他剂型更易产生药害。浓度过大、使用时间不当、间隔期过短易产生药害。作物自身的因素:不同植物对药剂敏感度不同,高粱对DDVP,桃树、白菜等对铜制剂敏感;作物花期、孕穗期对药剂敏感;环境因素:高温、高湿易产生药害;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易产生药害。药害的预防和消除预防:新药剂或老品种用于新作物都必须试验;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配制药液;高温、雨天不用药;喷除草剂器械专用或用5%碱液清洗。消除:主要通过淋洗、浇水或喷施低浓度叶面肥减轻药害,对急性药害或刚使用过药剂的作物有效,农药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对人的毒性进入人体途径:皮肤、经口、呼吸中毒类型:急性中毒:毒性大或剂量大的药剂在短时间内引起中毒,一般通过测定小白鼠24小时的死亡率确定。亚急性毒性:指长期连续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引起中毒。通过微量农药长期饲喂动物测得。慢性中毒:指长期少量被人畜摄食后(通过食物、饮用水污染等途径)在体内积累而引起脏器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残留及残毒残留: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没有分解解毒,而残存于收获物、土壤、水源、大气中的部分农药及其衍生物。3911——(MFO)——亚砜——砜残毒:指食物或环境中残留农药对人类及后茬作物的毒害。主要是慢性毒害。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残留农药及代谢物在转移变化过程中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群体造成影响。持久性的高残留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对处于高位的生物以及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