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措施摘要:农药是世界上所有现代农业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农药更是必不可少,为我国农作物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随着农药使用时间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药再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自然生物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农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权衡其利弊,谨慎使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产生原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关键词:农药污染使用现状生态环境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引言:农业生产经历漫长的原始农业阶段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基础之上。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化学药物是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作物高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有近千个农药品种,上万个剂型,年产量达200多万吨,并呈逐年增长趋势。19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DDT等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鸟益虫也有杀伤作用,因而打乱了生物界的互相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相对平衡,引起新害虫的猖獗。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作物。进入环境的农药在环境各要素间迁移、转化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对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正文一、农药概况1.农药的定义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或者来源于生物及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2.农药的种类与剂型农药品种很多,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常常从不同角度把农药进行分类。其分类的方式较多。根据现代农药界定的范围,按其分类主要有:杀虫剂及其它动物害物防治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农药剂型和助剂。我国农药的主要剂型有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浓乳剂、悬浮剂、颗粒剂、油剂和超低容量喷雾机、烟剂、缓释剂二、我国农药使用状况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的农药有几千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农药有几千种。每年用量达50万~60万吨,其中约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每年使用农药的面积在2.8亿hm2以上。我国农药使用量较大的是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广东。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干旱地区施药量小于南方水稻产区,蔬菜、水果的用药量明显高于其他作物。近年来农药使用量有增大的趋势,如1990年为7.33×108kg,1995年为1.09×109kg,2000年为1.28×109kg,2003年达到1.33×109kg。其中上海和浙江用药量最高,分别达10.8和10.4×109kg。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害虫的天敌或其他益虫迅速减少,造成追加施用农药的恶性循环。而这些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随着使用量和使用年数的增加,农药残留逐渐增加,残留地域逐渐扩大,产生了立体式污染。三、农药污染概况1.农药污染的定义及特点农药在环境(土壤、水、大气)中的最大负荷量超过了安全阈值,开始引起环境质量发生变化,达到危害人类健康或是危害环境生物数量时称为农药污染。农药污染可粗略的分为点源和面源污染。农药难以降解,具有“三致”作用。纵观我国农药的发展情况,其污染情况存在以下特点:污染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污染趋势不容乐观;各类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老化,剂型较单调;质量低劣;使用方式不科学。2.我国农药污染现状近年来,农药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壤和水体、粮食、蔬菜、水果等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污染上。农药残存在农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积累,造成人畜中毒;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会破坏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1)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应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寄主植物本身吸附大量农药,而且通过渗透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农药残留,进而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尤其是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将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2009年,据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蔬菜农药残留量抽查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达36.7%;农药残留量超标率23.3%,还检出了国家明令禁止或限用的农药甲胺磷、对硫磷、毒死蜱、氧化乐果、敌敌畏等。(2)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农药不断地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的传递,逐级浓缩,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受害也最严重。据调查,我国每年发生农药急性中毒约1.3万例,死亡1000例以上。急性农药中毒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中毒则往往被人忽视。农药进人人体后,参与人体生理代谢过程,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且大多数农药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作用,这是目前各类危险性病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3)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它对环境介质的污染,主要是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据调查,粉剂农药的利用率仅为10%,液体农药的利用率仅为20%左右,其余40%~6o%降落到地面,20%--4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空气中的农药又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并随着降水和灌溉传播或随水下渗污染地下水。(4)大规模的使用农药破坏了生态平衡大规模的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时,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据报道,1948年全球抗药性害虫有l4种,1981年达到589种,目前已超过1500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后,使得防治效果降低,需要不断增加用药次数、浓度和用量等,或者应用新的活性更强的杀虫剂,这样必然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四、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田间施药时药剂的挥发或农药厂生产时排出的废气,施过药的作物或土壤以及被污染的水面也会通过挥发使残留的农药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农药还可能随着气流漂移,扩散到附近地区或更远的地方。空气中除草剂浓度较高时,还会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2.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在田间施用的农药,除少部分落于作物或靶标生物外,部分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果是进行土壤处理,则全部施于土壤中,这样便会造成田间的直接污染。另外,空气中的粉尘和降水也是土壤中农药的残留来源之一。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叶片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落入土中,从而影响土质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土壤中残留的农药,不仅容易转入果品中,还会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危害。3.对水的污染农药对水的污染一是喷洒农药时,部分农药微粒随风飘移降落至水中。二是未被利用的农药随着灌溉或雨水冲刷流入江河湖泊。三是农药厂排出的废水、废渣直接进入水域。四是将废弃的农药包装物扔入水中或在池塘河流中洗刷施药器具等对水体造成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会不同程度地毒害水中生物,使淡水渔业水域和海洋近岸水域的水质受到破坏,有的影响鱼卵胚胎发育,使孵化后的鱼苗生长缓慢畸变或死亡;有的在成鱼体内积累,使之不能食用和导致繁殖衰退。同时还可能污染饮用水,威胁人体健康。4.对生物的影响大规模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使自然界天敌群落遭受破坏,害虫与天敌间失去平衡,造成害虫猖獗,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时,长期使用农药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害虫产生抗药性后,使得防治效果降低,需要不断增加用药次数、浓度和用量等,或者应用新的活性更强的杀虫剂,这样必然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形成滥用农药的恶性循环。五、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1.对农药的危害性普遍认识不足混淆高效和高毒的概念,许多人认为某药使用23rain后害虫死亡就是高效,专门购买高毒、高残留农药,至使我国高毒高残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不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和环境安全,刚刚喷过剧毒农药的蔬菜、水果随后就采摘上市,随便在河流、池塘、水井等处配药和冲洗施药器械,农药包装物残留物乱扔乱丢。2.违规使用农药比较普遍生产中,农民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化肥的超量使用导致地下水污染加剧,而农药的滥用致使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中的残留现象日益严重。目前使用的农药中以杀虫剂为主,约占农药总用量的78%。据河北省农业植保部门的统计,在菜叶上使用过高(剧)毒农药的种植户占32.8%;几乎100%的农户用药浓度和用药量超标。温室种植,施底肥往往要加入3911或对硫磷、呋喃丹、六六粉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杀死地下害虫。调查发现,菜农们普遍使用一种黑色的颗粒物(据查证是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虫。农民说:“这种农药不仅能防止韭菜生蛆,还能使韭菜长得壮实,叶片宽大翠绿,人们都愿意买,但我们自己不吃,主要是向外卖”。可见,韭菜普遍使用剧毒农药,农残严重超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3.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长期以来,农药用量逐年增加。以河北省为例,农药使用量从1995年7.3万t增加到2008年的8.5l万t,13a增加了1.21万t,平均年增加900t,用药量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导致污染的不断加重。4.施药方法落后,用药不对路,盲目施用我国农药喷洒最常用的工具是工农—l6类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已基本淘汰。这种施药方法药液损失率达80%以上。实际生产中,农民使用农药的种类、数量、次数、用药浓度大多不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随意性较大。统计表明,1998~2008年,河北省农药的使用强度从11.1kg/hm'-增长到13.35kg/hm2,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土壤、水、粮食、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已经成为一种公害。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和农民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设施设备的限制,大多农民不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防治措施,盲目施药、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和药量,既浪费农药,又污染环境,还对作物造成污染;不清楚农药的特性与功能,盲目混配,导致药效降低,造成用量加大且效果不好。5.防治时期不准大多数农民抓不住最佳防治时期,部分农民凭经验施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打药不及时,看见病虫大量发生时才打药,延误了最佳防治时间,以后虽加大用药量和喷药次数,但收效甚微;另一种情况是不按病虫情指标用药,见病虫就治,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有虫无虫打保险药、放心药,同样造成过量施用农药。六、防治措施1.安全、合理、适时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在相应作物上施药。禁止、限制使用高毒农药。根据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情况,选适宜农药品种、用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方法,合理混用农药。重视病虫害的观测、预报,在害虫、病原生物生命力最薄弱的环节用药,从而达到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减轻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目的。2.加强技术培训,科学施用农药农民对农药知识和植保技术的缺乏,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农药危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到科学用药。加强对安全、合理使用和轮换使用农药的指导,从农药剂型、用量和喷撒方法、技术、药械等进行系列改进,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农药的投放量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其特点是:超高效,药剂用量少而见效快;高选择性,仅对特有害生物起作用;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3.改进栽培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应按照“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进一步改进栽培技术、改良品种,生产中选用高抗病品种,实行严格轮作制度。在环境保护与作物保护之间,确定一个兼顾各方的合理施药量。4.妥善处理农药包装物农药的包装物一定要妥善处理,装过农药空箱、空瓶等要集中处理,不准用于盛装粮食、油、水、食品和饲料等,更不能随意扔入河塘、湖泊。5.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