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经营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他山之石,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纵横2010/1,7-9)面对我国人均耕地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现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专家开出了一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瓶颈。无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农用土地逐渐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的“登记、确权、颁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民发展诉求的强烈需求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农村经济2010年第l2期53-55)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又有利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国务院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也要求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其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只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快地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多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加规模经营效益。(黄莉新)第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并且土地承包的数量有限,自然是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机械没备取代蓄力或手工劳动力的耕作方式,现代机械设备的利用需要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农业机械展开,更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耕作,限制了机械设备的运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满足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第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吸引了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下农村,探索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维护了农村和谐安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农业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拓宽了农民自主创业的领域。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二、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首先,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坚持农民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第四,坚持以点带面与点面结合的原则。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借鉴某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根据不同地方的现实情况,搞好试点工作,确保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展开和普遍提高。(吕卫民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与思路经济导刊2011/0218-19)同时,还应注意“四个结合”:一是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相结合。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促进他们扩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在确保流出土地的农民获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二是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是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带来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基地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黄莉新)三、如何实现规模经营(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从目前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和租赁。从发展趋势看,土地人股、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较快。“土地入股”由于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使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等多种形式增加了收入,因而越来越被农民所接受。二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经营主体正发生着由农户单一主体向城乡单位、企业、业主等多种成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拥有资金、管理优势的现代企业参与到农村土地经营之中。三是流转动机现代化。免征农税前,集体和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征收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现在流转的主要动机演变为如何增加收入,扩大种植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新增流转面积主要流向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租金形式以收取现金或粮食折价为主。流转后的土地以经营高效农业项目为主,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王忠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探析齐鲁学刊2011年第1期,105-108)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1)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一是依法签订农地流转合同。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方式,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不可强迫和包办。三是农地流转要坚持有偿流转。(2)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确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其次要规范和完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仲裁制度。再次要建立农地流转档案,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洪淳)(二)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通过引导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黄莉新)(三)推进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进程改变了农村人地资源的数量关系,进城的农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自愿割断农地的关系,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有效转移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发展,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联动,使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相适应,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保障,在发展机会面前与城市工人获得平等的地位。再有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民就业培训、技术培训力度,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流转大宗土地,积极吸纳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2)探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的就学、就业等难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洪淳)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首先,要系统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针对东、中、西部农村的不同特点,制订更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其次,要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项目服务、贴息融资、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三,区域化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农业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地建设。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相同的现状,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鼓励措施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优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区域化布局,细化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基地,积极打造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农产品品牌。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牵引力。明确农业龙头企业的定位,出台专门的发展政策,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开展跨行业的兼并与联合。鼓励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并落实农业产业用地优惠等系列政策;对带动农户面大、消费农业原料多的龙头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对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给予倾斜支持。江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规模经营有过两次高潮,正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现在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好时机。第一次高潮是苏锡常地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体时间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主要特征表现为:粮田、家庭农场、两田制。第二次高潮是淮安等地的结构调整连片种植。大体时间从19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第三次高潮是全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层层发动,目标考核,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效设施农业、“三资”投入、财政补助。与前两次规模经营不同的是,当前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有着很好的背景:一是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