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病夏治-伏针正当时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徐世芬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治疗手段,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难治的一些疾病在夏天三伏天进行一些中医的内治与外治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包含针灸、中药敷贴、中药热敷、中药浸泡、内服中药等方法,从而达到在冬天的时候减轻发作症状或减少发作次数以致治愈等效果。主要治疗疾病包含:顽固性哮喘、小儿哮喘、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膝骨关节病、肩周炎、冻疮、风湿性筋骨痛、痛经等。有几个概念大家要搞清楚。1.冬病?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各种颈肩部腰腿部的疼痛,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还有免疫力低下,易患病者。这类病人的共同点是阳气不足,所以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2.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1)“治未病”的思想:孙思邈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比如,很多疾病都是在夏季不发作,属于稳定期,到冬季发作的。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那么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诱因就是改变环境。冬病夏治就是以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2)阳气在生命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古人讲“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里的阳,就是阳气。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3)冬天所发之病,大都是寒性的。寒邪侵袭,在于人体阳气的不足。寒则热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扶助人体阳气,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当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人体阳气给予激发,对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疗一些难治的疾病减少发病率和减轻发病症状是有帮助的。综上所述,冬病夏治是时间医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扶助人体阳气,激发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冬天易发、难治的疾病。其实,冬病夏治,对于某些疾病,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疾病,而是调节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冬病夏治的种类:(1)外治法:灸法、针灸(针刺)、拔罐(药罐)、中药热敷、中药浸泡、推拿按摩等。(2)内治法:口服中药。(3)其他:饮食调理(药膳)、体育锻炼、气功锻炼等。伏针:针或灸的治疗老话说“冬天三九补品旺,夏至三伏行针忙”三伏行针忙就是伏针。伏针是李培卿,字怀德(1865~1947),原籍上海,为近代知名针灸学家,其中年提出伏针疗法,按其生卒年代,李氏正式提出伏针疗法应在清末民初。其子陆瘦燕,子承父业,成为我们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任针灸系主任,也一直强调打伏针的重要性。在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人体“阳气在表”,与自然界阳气天人合一。针灸后很容易“得气”。所谓“得气”就是指针灸时,人会产生酸、胀、重的感觉。针灸文献里早有记载:“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也就是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可能无效.。”打“伏针”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充分发挥“得气”的作用。三伏天最热,在这段时间打伏针效果相当好。伏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针刺和艾灸。针灸是用针灸针或者艾灸的方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的治疗方法,对机体起3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中医针灸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的治疗范围非常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有54种疾病针灸具有显著的疗效。包括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针刺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有些艾灸是可以自己在家进行的,比如保健灸,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家可以用艾灸条以及艾灸盒在家自行艾灸,每次2-3个穴位,每次艾灸30-40分钟,每日或者隔日做,有明显的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保健,增强体质作用。除了一般的针刺和艾灸,还有很多方法,比如火针,火针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是点刺法,即快速刺入穴位,然后即出,不留针。这种方法集针刺与高温与一体,具有极强的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很多中老年人常年怕冷,下肢感觉不到温度,用了很多方法治疗都不能凑效,在三伏天火针治疗一段时间,就会有明显的改善。还有虚寒引起的胃脘不适,阳痿早泄等,火针治疗具有很强的驱寒助阳的作用。火针堪称我们针灸治疗中刺激强度最大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火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明显改善病人的疼痛症状,镇痛效果很强,并且血沉抗O都趋于正常。还有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而言。水针有三重功效,包括药物、穴位经络和针刺的作用。药物是维生素制剂和中草药制剂,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4的作用,并可改善脑部供血。在三伏天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对很多疾病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也有提高机体防御功能,调整内环境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我们这里用水针比较多的有面瘫,将营养神经药物直接注射到面部穴位,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等,运动神经元病是没有教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一般生存期大概3-5年,有些患者长期接受针灸治疗并配合穴位注射,明显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是上班一族,没有时间在三伏天反复到医院就诊,也可以选择穴位埋线疗法,将羊肠线等埋入穴位,一方面利用肠线作为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可提高机体应激、抗炎能力;同时,肠线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埋线疗法适应广泛,一般来说,凡能用针刺疗法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穴位植入疗法治疗,尤其对疼痛性疾患、功能性疾患、慢性疾病疗效显著。其特点如下:1.以线代针、针药双效;2.刺激持久、疗效巩固。《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肠线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时,对穴位起到长效针感效应,延长了对经穴的有效刺激时间。对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慢性、顽固性疾病疗效显著。3.就诊次数少。埋线疗法一般15~20天治疗一次,对于慢性疾病,就诊次数减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我们这里用埋线治疗的有肥胖,便秘、失眠、局部软组织劳损等。埋线减肥可能大家都很熟悉,有些患者效果很好,一次就可减8-10斤,当然这是基数比较大的患者,便秘经过埋线后,我们也做了相关的科研研究,可以持续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排便困难以及大便的性状。局部颈肩背腰不肌肉劳损,在没有时间多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情况下,埋线也是不错的选择。伏针适宜的疾病:所以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夏季治疗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比如:1.运动系统疾病:颈腰椎退行性病、肩周炎、腱鞘炎、膝骨关节炎、网球肘、各种扭伤、肌肉劳损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腹泻、便秘等53.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面瘫、头痛、偏头痛、周围神经病变、失眠等4.妇科病:虚寒性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产后诸症5.呼吸系统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缓解期、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等6.风湿病:风湿病、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寒性关节炎7.亚健康人群可行冬病夏治一年四季,夏、冬两季是最为关键的调病养病季节,夏季小补,冬季大补。对个人保健而言,凡是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容易失调的人,都适合冬病夏治。这类人群很普遍,常见的有亚健康综合症患者,有些会感到身体不舒服、劳累,有些可能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其已存在“不平衡”,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病。如何识别这些“不平衡”人群呢?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易感外邪,例如秋冬季容易患感冒、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人群,最好就要从现在开始“治未病”。今年的三伏时间:初伏:7月13日-7月23日,中伏:7月23日-8月12日,末伏是8月12日-8月22日。当然在8月底到9月初的时间段,气温也比较高,也可以作为巩固疗效,加强治疗期。现在正是中伏,抓紧时间治疗,祝您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