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zhangyong主讲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第一节城市产业分类第二节城市产业结构第三节城市产业集群第四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节城市产业分类一、按经济功能划分输出产业(或叫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的产业。地方产业(或叫非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内部市场需要的产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输出产业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处于支配地位;地方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处于从属地位。输出产业与地方产业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二重性,即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统一。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数量的依存关系,即:——地方产业的就业增加量——输出产业的就业初始增加量a——地方产业就业限定系数'ELaEB'ELEB二、按生产要素划分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把它们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凡单位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需要投入劳动力较多、单位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皮革、饮食业等;凡投资比较集中、资本有机构成高而所需劳动力较少的产业,称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业等;凡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技术层级较高且对知识人才素质要求较严的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电子、航天、生物工程行业等。在实际构成中,有的行业不一定是单纯某一种要素密集度高,而有可能是两种都高。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转化。产业结构呈现如下演变规律: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发展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各种资源的累积过程与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246三、按三次产业划分将产业结构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35费希尔)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它的经济活动则统统归入第三产业。(1940克拉克)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即:(1)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2)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3)第三产业为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它又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第二节城市产业结构一、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关系。经济成长阶段农业时期GNP中第一产业比重居首工业时期GNP中第二产业比重居首后工业时期GNP中第三产业比重居首工业化前期轻纺工业发展为主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发展为主工业化后期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城市:工业化初始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城市:工业化加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城市:后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左右图7—2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表7—1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工业经济发展阶段阶段特征值R: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农业经济阶段R<20%工业初兴阶段20%<R<40%工业加速阶段R>40%表7-2世界部分城市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结构统计时间城市GNP构成(%)就业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北京6.9046.1146.995.6046.8247.581995上海2.4657.9839.561.4058.1240.481995香港0.3026.5073.200.1036.6063.301990东京0.2027.3072.500.6029.4070.001988汉城0.4030.7068.900.4036.4063.201989纽约0.0020.0080.000.0013.3086.701989巴黎0.3027.0072.700.0122.0977.901988罗马4.0023.0073.000.1019.0080.901981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一)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种植业部门对食品工业部门具有前向连锁效应);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日用化工部门对基本化工、炼油、原油开采等具有一系列的后向连锁效应)。根据产业的连锁效应特征,全部产业可分为如表7—3所示的四类。表7—3不同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特征产业部门连锁效应特征Ⅰ中间投入型初级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大,后向连锁效应小Ⅱ中间投入型制造业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大,后向连锁效应大Ⅲ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小,后向连锁效应大Ⅳ最终需求型初级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小,后向连锁效应小(二)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集中系数和区位商是用来定量计算和衡量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1.集中系数集中系数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某项产业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一个城市或一个经济区)中的集聚程度。C≈(a/m)/(A/M)式中:C为集中系数;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城市的人口数;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2.区位商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Q≈(a/A)/(b/B)式中:Q为区位商;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应指标;b为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B为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三、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促使城市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的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指产业结构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它是由有规律的结构转换来完成的。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产业结构中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部门在整个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到了第二个阶段,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重急剧上升,而初级产品部门所占比重则迅速下降,从而出现了明显的结构转换现象。产业结构从第一阶段转换到第二阶段,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也就是该国从初级产品生产的低增长阶段进入了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产品生产的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表现是:高度加工化高附加价值化技术知识集约化产业结构的“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志1.“标准结构”方法:该方法是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利用这种方法,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2.相似性系数法它是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一种方法。我国学者就曾利用相似性系数,以日本为参照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行过估计,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结构(1992年)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0.9846);而产值结构(1989年)则与日本1925年的水平基本相等(相似性系数为0.9268)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动因1、一般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和资金等的供给等。要素供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不同,将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率和内部构成,显然也将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2)需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需求比供给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大,因为市场需求直接引导产业结构这一资源转换器的发展方向。凡是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如国民收入的水平和分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产品结构等等,均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升级。(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的变化等。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的创新,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能力。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创新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创新可导致主导产业得以快速地进行扩张,并进而导致其他产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由单个产业充当主导产业的角色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几乎不再存在,而越来越多的是由一组产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群”来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如由钢铁、电力、机械和化学等重化工业组成的主导产业群,就曾对许多国家的重工业化起了主导的作用。目前,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海洋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群,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并改变着原来的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的发挥问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关系1.产业结构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没有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失去了基本的条件,不但达不到升级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发生结构的逆转。2.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合理化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合理化的本身就是为了使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进行转化,失去了这一目的,合理化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判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判断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否具有因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整体能力。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越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会越高,则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就越合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标志是:A产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B能使现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C能使产业间协调发展D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E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合作F能保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第一,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形式:(1)需求结构增加,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供应滞后。(2)需求结构增加,供给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供应过剩。第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形式:(1)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2)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标志1.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2.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3.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4.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它是在部门、行业之间不断进行调整、协调,打破现有均衡,并进一步形成新的均衡的过程。均衡被打破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随之发生调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