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角的表示与度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发展测量(包括估测)、作图等技能。情感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教材分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平面几何的第二种基本图形,是几何入门的关键,也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角并认识角的过程,反映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重点:感受角的存在,试验角的表示方法。难点:估算及计算角的大小。【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具有“角”形象的图片【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图片欣赏):首先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学过的几何图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图片中有哪几种学过的几何图形?你能从图片中抽取出单独的一个角吗?并在纸上画出来。讨论角是有什么组成的,怎样表示角的大小。(小组讨论交流)3、分析探索: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4-9(最好制成课件),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应怎样表示一个角?角的大小呢?(合作交流)教师提示:表示一个角,既要体现出角的顶点,又要体现出角的边,单独的一个角还可以怎么表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独立思考,自主发言)BBCACAD可以让学生观察量角器,发现上面的单位,学生在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画出1°的角,形成对1°角的直观认识。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角的四种表示方法。了解读、分、秒之间的互化,即:1°=60/;1/=60//5、应用反思:学生独立做教科书第91页“想一想”,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表示,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做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再做“做一做”,当然为了使学生更感兴趣,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可以把淄博也添上,还可以让学生添上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然后让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接着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教师要说明,如果不特殊指出,我们一般只讨论0°~180°的角),随后分别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各角的度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量法和读法。师生共同完成例1(要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应该控制繁难程度,以教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的要求为准)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6、拓展创新:第93页2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味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读一读”,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角的广泛应用,并且应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实验,并交流各自的体会。7、小结回顾:让学生各自谈学习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从中得到什么启发?8、布置作业:课题:角的比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会比较角的大小,能正确估计一个角的大小;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与组内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过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情感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学会欣赏别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中学会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关于角的比较、和差倍分以及角平分线,和线段一样,是很具有基础性的一节课,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通过这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与线段的知识类比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观察分析复杂图形储备了能力。重点: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和、差、倍、分难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及方位角的认识【教学准备】自制角的教具,学生能上网查找资料【教学过程】一、生活情景导入公园的示意图:·猴山B·大象馆D·大门O·海洋世界A·虎豹园C如上图所示,提出几个问题:(设计思路:从学生所熟悉的公园示意图出发,导入角的比较,同时复习和巩固角的度量,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测量方法以及锐角、钝角、直角的含义,将新内容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复习融入测量活动之中。)将图中各个景点分别与大门连结起来,并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角;上面各个角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哪些是直角?请指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学生动手训练,得出结论并板书:锐角0º<α<90º1、角直角α=90º(小于180º的角)钝角90º<α<180º2、特殊角的比较:钝角>直角>锐角二、提出问题问题一:在引例中∠AOB与∠DOB是两个一般的角,它们的大小关系如何呢?为什么?三、分析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达成共识。一般角的大小比较:1、通过量角器的测量,利用角的度数来比较;(教师给予肯定和支持)2、当∠AOB与∠DOB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时,OD边落在∠AOB的内部,这就表明∠DOB小于∠AOB,记作:∠DOB∠AOB四、应用反思1、若∠AOB大于∠DOB,如何来表示?若∠AOB等于∠DOB,如何来表示?指导说明:角的大小比较的表示方法“”、“”、“=”。角的和差倍分的表示方法,特别对于例1的第2小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学生小组合作、派代表到黑板上讲解、书写,再互相批改、纠正、完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对于第2小题,除了教科书上所给的等量关系外,还有∠AOC―∠AOB=∠BOC,∠AOE―∠AOB=∠BOE等,这里蕴含互余、互补的内容,但对互余、互补的内容不宜作拓广,仅限于渗透。有关内容将在以后进行学习。3、教科书第95页随堂练习第1题,正确表示角及角之间的等量关系。4、教科书第101页A组第3题(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五、拓展创新问题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如:∠AOD、∠AOB、∠AOC,当然这些角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OA绕点O分别旋转到OD、OB、OC的位置而形成的(出示自制教具,演示旋转过程,有条件可以制成课件)。那么,角还可以怎样来定义呢?学生积极尝试叙述,教师及时总结角的旋转定义:板书: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深入探索]: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过程中,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是什么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是什么角?终边O始边[规律总结]:特殊角的大小比较: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问题三: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如何将它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学生动手实践,很容易得到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折痕与这个角的两边组成两个角是相等的两个角。[得出结论]:(板书)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angularbisector)B[强调]:D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OA表示方法:∠AOD=∠BOD=21∠AOB[试一试]:画一个角,并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练一练]:课本第96页第3题问题四:1、在一副三角板中,有哪些角?对于一副三角板,它的特殊角有什么用途?(学生积极回答30º,45º,60º,90º。学生畅所欲言,发挥其想象能力)[引导]:利用这些角可以估测一般角的度数,利用这些角可以构造一些其它角。六、小结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是有哪些收获?七、布置作业课题:平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平行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能力目标:会用三角尺、方格纸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空间想象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形成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平行线”是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是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对于刚接触几何知识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意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线的定义、特性,并总结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教学准备】三角板、长方体、直尺、小棒、三角板、直尺、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以情激趣1、出示实物照片〔(1)教学楼楼门。(2)长方形指示牌。(3)双杠。〕师: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你从这些照片上可以发现什么?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设计说明: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乘自动手扶式电梯的经验,农村学生播种庄稼的经验等。)2、抽象成图形把你们找到的用数学图形表示出来。出示:三组平行线。找一找:在教室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一组直线吗?在日常生活中呢?师:你们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组成的数学图形叫什么吗?引出课题:平行线二、提出问题1、摆一摆把小棒想象成直线,摆一组平行线。2、问:生活中只要是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吗?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线?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到实物投影上摆。3、设问激疑:看来平行线有它独特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研究研究平行线到底有什么特征?看一看,你们能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三、分析探索提出合作研究的要求:可以选纸上的图形,也可以在长方形框架中选一组平行线,合作研究。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方案一:若学生总结出两条直线不相交,就直接看课件。方案二:学生说不出两条直线不相交,则教师引导:它们的距离一样,延长后距离变不变?不是平行线,延长后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相交。平行线延长后也不会相交;平行线间作垂线,验证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通过课件边展示,边讲解。)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行线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两线之间等距。(设计说明: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问:“是不是只要满足上面的条件就一定平行”,然后按照下面的方案进行;如果学生发现问题,那么教师首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要用长方体框架演示)出示长方体框架师:我也找了两条棱。请你来延长a或b看它们是否相交?(异面直线)讨论:他们能叫做平行线吗?说明理由。长方体中的哪两条棱也是这种情况?师:我们平行线的概念应该怎样完善一下?四、知识理顺,得出结论。1、学生归纳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小结: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2、平行线的表示法。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3、平行线的画法。问:借助三角板、直尺如何画平行线?(1)已知直线l,作直线平行于l。(2)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作直线平行于l。(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到讲台上通过实物投影演示。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强调利用直尺与三角板画平行线有四个步骤:一放,二靠,三推,四画。五、应用反思:教科书98页习题4.5第四题:图中哪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用几何符号表示出来。你还能在图上画出其它的平行线吗?试试看。六、拓展创新:结合画图回答问题:已知直线l,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经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师:还有一种说法“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你们比一比,哪一种说法更合适,说明你的理由?通过讨论,对比,体会“有且只有”的含义,认识到第二种说法准确、严密,进而得到平行公理。实践活动:已知如图直线l和直线外的点A,B,分别过A点和B点作l的平行线。问:所作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B·Al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或若AE∥l,BF∥l,则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