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线与角2.平移与平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课本第18页“看一看”“试一试”、第19页“折一折”“说一说”。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2.借助实际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3.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尺、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学生动手操作。请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2.展示学生作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4组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3.请学生观察这4组直线,说说有什么特征。同桌之间交流、反馈。师小结并板书整理。4.课件出示四幅图。两条直线不相交。5.引导提问。问:图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还是相交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两条直线(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师板书演示:6.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板书:平移与平行。)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活动一: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活动二:移一移。21.用小棒,放在P18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2.观察P18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活动三:折一折。让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纸。先让学生折两条平行线。2.同学之间互相展示折纸情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你折的是平行线吗?体会平行线的特征。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使学生体会到:两条直线不平行,两线之间的距离有变化,距离处处不相等;两条直线若平行,两线之间的距离永不变化,距离处处相等。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后作业布置:先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2.平移与平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上的边与边的平行关系。课本第20页“画一画”“实践活动”及补充练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2.通过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重点:体会实物或图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找出实物或图形中的某些线段,并体会线段的位置关系。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寻找长方体、正方体的边:1.观察学具。师问:在学具上,你能找到哪几条边?学生会发现,长方体、正方体每两个面相交都有一条边。数一数,每个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边。2.课件演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的边。3二、探索边与边的位置关系。1.同一平面上,边与边的位置关系。(1)想一想:线段AB与线段CD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线段AB与线段CD互相平行。(1)找一找:请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边互相平行?2.不同一平面上,边与边的位置关系。(1)想一想:线段AB与线段GH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想象得出,线段AB与线段GH互相平行。(2)找一找:与线段AB平行的线段有哪几条?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果。3.相对面之间的对角面位置关系。连线BD两点得线段BD,连线FH两点得线段FH。师问:线段BD与线段FH,有什么关系?借助教具,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这样的两条线段也互相平行。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教师先利用课件演示画法,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己画,师巡视。请几位同学上台板演,同学点评。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五、课后作业布置:1.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3.相交与垂直教学内容:垂直的概念、画垂线。课本第21页例题及第22页和第23页的“实践活动”与练习。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2.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两条直线垂直的特征。4教学难点: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大三角尺、长方体模型等。学具准备: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看一看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2.揭示课题:师: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相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交与垂直。(板书课题)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1.看一看。课件呈现图例。(1)学生讨论:这是我们常见到的剪刀和卫生标志图案,如果用直线来表示这些图案,应该怎么画呢?(让学生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一下)(2)思考:左边一个图案是两条直线相交,右边一个图案也是两条直线相交,那么,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呢?师指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折一折。(1)让学生取出学具——正方形纸张。提出要求: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2)展示学生活动结果。(3)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3.说一说。(1)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线段。(2)说一说哪几条直线互相垂直。(3)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出示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4.画一画。(1)用三角尺画垂线。师演示画垂线的过程,并讲解方法。然后学生自己练习画垂线。三、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2页的“练一练”。1.第1题:让同桌之间互相配合完成“你说我摆”实践活动。2.第2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进步?五、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54.旋转与角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课本第24页的内容、“试一试”,第25页的“练一练”等。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和实物展示,认识平角和周角。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学重点: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教学难点: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能活动的角模型等。学具准备:折扇、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组织活动.(1)师:你都认识了哪些角?(直角、锐角和钝角)(2)演示教具——会活动的角的模型。学具——折扇。①学生用学具旋转得到一个直角。②问:什么样的角是钝角?用学具旋转一下。③问: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用学具旋转一下。2.揭示课题:师:刚才的活动,证明了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初步懂得了它们的特征,也知道了图形的旋转,这一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旋转与角。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认识平角。(1)教师演示教具。通过边的旋转,得到一个平角。(2)师小结:我通过旋转教具,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称叫“平角”。(3)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4)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5)师演示画平角的方法。并板书呈现。(6)让学生画角。2.认识周角。(1)教师演示教具。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条边得到。(2)小结:刚才老师把教具经过旋转,又得到另一种角,它的名称叫做周角。(3)请学生说一说周角的特征。(4)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5)师演示画周角的方法。并板书呈现。(6)让学生画周角。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5页的“练一练”题目。(1)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判断所形成的角6是什么角。(2)第2题:运用直尺或三角尺在点子图上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5.角的度量教学内容: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课本第26页的内容、第27页的“认一认”“试一试”及第28页的“练一练”等。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的必要性。2.认识量角器,并理解1°角的含义。3.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难点:理解1°角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大量角器等。学具准备:量角器、纸片、剪刀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引入课题:1.课件呈现:看一看角A和角B哪个大?大多少?2.学生观察课本第26页上的角A和角B。(1)估计哪个角大。(2)用量角器量。(3)小组反馈度量情况。(4)师问:你有什么体会?3.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度量。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1.认一认。(1)认识周角。师用教具演示:把角的一边旋转一圈,形成周角。明确告诉学生:周角=360°。(2)认识平角。先让学生猜一猜:平角是多少度?然后明确告诉学生:平角=180°。(3)认识1°的角。①平角和周角的关系:把周角平均分2份,一份就是180°,即平角。②把周角平均分360份,其中的一份的角是1°,或把平角平均分180份,其中的一份的角是1°。③利用课件呈现出来。(4)介绍量角器和测量方法。72.试一试。(1)指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角A和角B。让学生自己测量,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结果。(2)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让学生上台利用量角器测量度数。三、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8页“练一练”题目。1.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2.数学游戏。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四、课堂小结:你今天又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吧!五、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6.画角教学内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课本第29页的内容和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尺中的特殊角画出一些指定的角。教学准备:三角尺、大量角器等。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一副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画一个角,让学生量一量它的度数。(1)师演示量角的过程和方法。(2)学生复述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注意点。①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②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在的刻度线的度数,就是角的度数。2.引入新课:8同学们,你能画一个与这个角同样大小的角吗?(板书课题:画角)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如60°的角。(1)学生尝试画角。让学生独自尝试画出和刚才同样大小的角。(2)学生汇报画角结果及画角方法。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引导学生归纳画角的方法。①先画出一条边(射线);②将这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并且这条边的一个端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也重合;③在量角器60°的刻度上点上一点,然后,将这一点与边(射线)的一端连接。这样所画的角就是指定度数的角。(3)尝试画150°的角。学生独立尝试画角;师注意观察学生画角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汇报画角的过程及结果,着重汇报画150°角与60°角有什么不一样或要注意的地方。关键处:正确找出150°的刻度。2.用三角尺画指定的特殊角。(1)汇报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2)用三角尺画简单的特殊角。画60°的角和30°的角。(3)用三角尺画较复杂的特殊角。画75°的角和15°的角。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以上的角,然后提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