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片初中三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片初中三月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一、(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糟.粕(zāo)骁.勇(xiāo)狡黠.(xiá)晦.暗(huì)B、轩榭.(xiè)荇.菜(xìnɡ)茏.统(lónɡ)冗.杂(yǒnɡ)C、陶冶.(yě)慰藉.(jiè)诅.咒(zǔ)穿凿.(záo)D、搏.击(bó)拮.据(jié)恐吓.(hè)桑梓.(zǐ)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法国的城际交通最值得提及的是铁路运输,法国被公认拥有欧洲大陆最的铁路系统。⑵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为黄山的秀美所,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⑶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演变过程,是世界上历史最的文字之一。A、完善折服悠久B、完整佩服悠长C、完善佩服悠久D、完整折服悠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形势下的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B、读了此文,我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C、通过这次作文评比,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D、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就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充满自信。4、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的一处是()。语文的实质是什么?A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B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C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D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清明节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壮、朝鲜、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何谓清明?可解释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到,气温升高,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农业节气,还是一个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祭祖上坟,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的地区,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要谈清明扫墓,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因内乱出亡,一路上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割股肉而饱重耳。后重耳复国为晋文公,请介子推做官,但介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下山。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火烧绵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竟因此被烧死在山中。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用烟火,只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每年此日,文公还亲自去绵山祭扫。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相近,遂合二为一。清明扫墓之风,在唐时已经很盛。唐人诗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那么,到墓地祭祀为何叫扫墓呢?扫者,扫除也。清明时节,正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时,在荒野冷落了一年的亲人坟墓往往杂草丛生。于是祭祀前,须先扫除一番,拔去坟头杂草,将被风雨冲刷侵蚀的坟头重新培整。培整的方法是在附近用锄头挖几块脸盆大小的带草皮的“泥饼”,然后把“泥饼”一正一反地叠到坟头上。我记得在50年代时,宁波乡下还保留着这一种传统风俗:每到清明节,儿童喜欢摘些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又喜相约上山向扫墓者“包”青团馍糍。青团馍糍是用糯米粉和青蒿做成的点心,是扫墓者必备的祭品。“包”是讨的雅称。那时候扫墓的人家很乐意让人家分享祭品,故有“包”必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每逢清明时节,想到父母在艰难中度过的一生,想到他们来不及赶上改革开放后物阜民康的好年头,不免感叹唏嘘。抚今思昔,常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清明扫墓的风俗看来还会流传下去。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崇拜祖“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如今,利用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和社会对青少年加强传统爱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等方式让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在祭炎黄二祖的同时,悼念自己的先祖,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现代的清明节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网上祭祀、家中祭祀、树葬、海葬等无污染无危害的新祭祀方式也正逐渐盛行。当生活方式悄然改变,文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时,曾经跟随我们的陋习也正在被摒弃,从而让清明变得真正清明起来。5、文章介绍了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的内容是A、清明节与农事B、清明扫墓的来历与习俗C、清明扫墓的文化意义D、清明扫墓的饮食文化6、下面对清明节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B、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而清明扫墓之风则盛于唐代。C、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后来虽合二为一,但没有内在的文化关联。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7、下面与文本内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一位归国华侨到介子推庙旅游后,无限感慨地说:“介子推真了不起!他在重耳落难之时,忠心耿耿,在重耳执政以后,又淡泊名利,隐居绵山,难怪世人要纪念他呀!”B、听说几个同学相约在清明放假时去森林公园踏青,还要野炊,吃烧烤,李刚急忙劝阻道:“清明节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凉食,这可是唐玄宗规定的。”C、清明节一大早,张奶奶就给孙子戴上柳条圈,一边戴还一边说:“清明节要栽柳树、戴柳条圈,这样可以驱毒、明眼,古人说‘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就是这个道理。”D、清明节,小明随爸爸妈妈去扫墓,来到陵园门前,妈妈说:“我们去买些纸钱香烛吧,好烧给天上的爷爷奶奶用。”小明说:“我看,我们还是买些鲜花祭奠爷爷奶奶吧,现在不是提倡无污染、无危害的文明祭扫方式吗?我们班昨天还开展了‘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主题班会呢!”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0题。南方多没(mò)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④(gǒu)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⑤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⑥,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⑦(nì)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⑧,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节选自《日喻》)【注释】①没人:潜水之人。②居:相处。③涉:徒步趟水。④苟:轻易,随便。⑤道:规律。⑥壮:壮年。⑦溺:溺水,淹死,⑧求道:探求真理。8、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与水居也(每天,天天)B、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一定)C、生不识水,则虽.壮(虽然)D、以其言试.之河(试验)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与例句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见舟而畏之.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B、大小之.狱C、寡人虽亡国之.余D、录毕,走送之.10、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南方的人学习潜水,多是从幼年时即与水共生共长。B、对水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掌握,能帮助人们学会潜水。C、北方人向南方人询问清楚潜水的技巧后,再到河里潜水,就不会淹死了。D、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四、(14分)11、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每小题3分)⑴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2、在下面横线外填写相关诗句。(共8分,每小题2分)⑴此水几时休,?(李之仪《卜算子》)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⑶镜里朱颜都变尽,。(文天祥《酹江月》)⑷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普天下人们的美好祝愿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孟庙的树⑴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厚的潭,那就是孟庙了。⑵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⑶“藤系银杏”是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⑷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孟子的一个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⑸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⑹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⑺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⑻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⑼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阴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⑽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⑾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⑿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孙继泉/文,有删改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