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刘清云应用经济学201420801012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已成为众所瞩目的现象,本文从中观角度引入次区域概念,选择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对省域以下的区域进行经济发展差异测算,描述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寻求次区域经济发展分布规律,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求现状格局下次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关键词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引言浙江省陆域面积104141平方公里左右,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浙江经济规模在全国仅此于广东、江苏、山东位列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16570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在经济如此飞快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差异。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二、次区域概念的提出区域是个一定的地理空间,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大尺度的地理空间,比如洲、洋、国家;也可以是中尺度的地理空间,比如四大板块(东、中、西、东北部)、七大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还可以尺度很小的地理空间,比如一个乡镇,乃至一个村。对宏观范畴和微观范畴的区域经济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笔者想研究一种中观意义上的区域——次区域。结合中国实行行政属地管理实际,借鉴辞海对次大陆的定义,笔者将次区域定义为:省级层面以下、县级层面以上的,在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上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区域。以浙江省为例,次区域可以是按行政区划的11个地级市,也可以是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区位划分的浙西北,浙东南俩个区域。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地方政策及支持力度密切相关,本文所指的次区域指杭州、嘉兴、湖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11个地级市。三、浙江省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众多,究竟哪一种指标最优,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作为反映人均经济总量的指标,人均GDP虽然不是生活水准的最好指标,但却是生活水准的重要基础,能比较充分的反映区域差异内涵,且数据容易获取、可信性和完整度高,因此,本文选区人均GDP为基本测度指标。(一)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测算及特征按照全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82%、63%、50%标准依次将次区域划分为经济发达区、次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等4种类型(高于平均水平的82%为经济发达区、介于平均水平的85%和65%之间的为次发达区、介于平均水平的63%和50%之间的为欠发达区、低于平均水平的50%的为不发达区)。对浙江次区域2012年人均GDP(见图1)进行统计整理后发现,5个次区域人均GDP高于省平均水平,6个次区域低于省平均水平,3个经济发达区,3个经济次发达区,3个欠发达区和2不发达区。图一:2012年浙江省次区域人均GDP(万元)将区域发展水平标注于地图(图2)可以发现以下特征:第一,各类型次区域集中成片分布,南北之间梯度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区和次发达区均集中于北部,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不发达地区则连片分布于南部地区。江山-绍兴断裂带浙西北与浙两岸梯度差异尤为显著,由此看出江山-绍兴断裂带对次区域间的沟通造成显著影响。第二,东西差异明显,尤其是中南部地区。结合南北差异,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向南逐步过渡的趋势,尤其是浙北。由此显示出浙江省经济深受上海经济的影响。第三,全省次区域中经济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占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广泛分布在江山-绍兴断裂带以南,占全省面积的69.7%,占全省人口68.2%,而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4.9%,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不发达地区人均GDP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2:浙江次区域经济差异现状(2013年)(二)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纵向差异测算及特征本文所指的纵向差异是指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随着时间变动而表现出的差异变化。采用标准差和锡尔系数来测算2005年-2013年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时间变动描述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n锡尔系数=∑yilog(yi/pi)i=1式中,n为地区数,yi为i地区的GDP占全部地区GDP的份额,pi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份额。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城市五十年》,2005年-2013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统计年鉴》。图三2005年-2013年浙江次区域标准差变化图图4:2005-2013年浙江次区域锡尔系数变化图通过图3、图4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以来浙江次区域均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虽由于受原有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等因素影响,次区域的经济增长出现了速度不均衡,但由于受原有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等因素影响,次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差异在不断扩。图四中具体表现07年和10年出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波浪式扩大,于2007年和2010年出现一次波谷和一次波峰,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针对次区域差距急剧扩大的现实,省政府非常重视,并于2005年提出并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在城市供给、生产力布局、产业转移、干部培养、资金支持、项目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南北对口挂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次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扩大速度有所缓解、相对差异有所缩小;第二阶段(2007-2010年),积极准备进入世贸组织,掀起了一轮国际投资和合作,有得良好区位的北部次区域迎来了外资投资热潮,地区差距又迅速扩大,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达到历史最大值;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针对南、中、北部次区域的巨大经济差异,省政府加大统筹力度,通过产业、财政等“四项转移”力度,积极推进西北和东南共建开发区,加快南部次区域工业化进程,同时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提升北部次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使得相对差异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这阶段,近年来相对较为稳定,可看出浙江次区域的人均GDP差异不是很大,总体上说浙江区域经济差异较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发达三、江苏省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常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外部条件、区域政策都会对区域发展差异产生影响。(一)地理区位的影响西北部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处沿海、沿江,靠近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特别是杭州、嘉兴、湖州一直受到的上海辐射,80年代中期被人们誉为“浙北模式”的乡镇企业,大部分是上海产品、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而发展起来的,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区位条件最为优越;而南部次区域一方面远离经济中心,接受中心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微弱,另一方面与其接壤的除本省经济水平一般的浙中部地区外,其他相连区域均为安徽、江西与福建等省的经济落后地区,区位条件最差。通过图2发现,所有的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发达和次发达地区都集中在北部。区位条件的优劣,是形成浙江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基础。(二)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背景下进行,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会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宏观政策明显向东部地区倾斜,如沿海优先开发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等,都是靠海、靠沪的北部、西部地区大受其益。浙江省提出的一些区域政策对抑制次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有一定的作用。全国经济过热现象,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北部地区的乡镇企业面临着资金紧张、技术滞后和管理粗放等矛盾,北部地区发展速度缓慢,次区域差距扩大放缓。2005年,浙江提出“提升浙北发展水平、促进浙中快速崛起、发挥浙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虽然大力支持南部地区经济发展,但北部地区经过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因此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又呈扩大态势。2010年,以加快崛起中部、全面提升北部和辐射南部为目标,,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四、结论及建议由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很平衡,区域差异也很小,但是仍然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和优化,因地制宜,在自愿合理的原则下发展各地经济。(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继续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方向,以市场机制选择和产业政策调控等综合手段,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倾力建设好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先导产业,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构建结构合理、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有效利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第三产业更应该优先发展。(二)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通过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三)加强各经济区域交流与合作浙江省目前形成了杭、甬、温三个一级中心城市,把它们作为中心来培育,将会进一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除此之外的八个地级市,将作为次一级中心来培育。加强各经济区特别是浙东北与浙西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1]黄雪琴.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宏观调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田伯平.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江苏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唯实.2014.5.[3]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1990-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3年版.[4]秦佳,李建民.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3(02):25[5]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蒲英霞,葛莹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6.[7]杨竹莘.基于边际区域差异的我国地区收入差异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4)[8]姚波,吴诣民,刘鹏飞.我国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J].2005(8):35-37.[9]PicardP.andD.Zeng.Agriculturalsectorandindustrialagglomer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5,77(1):75-106.[10]PredA.ThespatialdynamicsofU.Surbanindustrialgrowth[M].CambridgeMITPress,1966.地级市2013年浙江省人均GDP(万元)12年2011年人均GDP10年09年08年07年06年05年杭州9.4791188.86616.837818.66916.40056.04143.74114.32973.5664宁波9.3322038.54136.788339.01755.9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