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一)问题区域与区域经济政策1.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根据特定的客观经济发展问题和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激励、约束的规定与工具。2.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3.问题区域也称问题地区,是中央政策区域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确定的受援对象,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而且若无中央政府援助则难以靠自身力量医治这些病症的区域。4.区域经济研究最终是要得出政策结论,从这一角度说,区域政策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归宿,区域政策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是区域经济不成熟与否的最好标志。(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5.自然增长率指由劳动与资本可供利用量、技术存量、可利用的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的潜在经济增长力,是在长期内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是由最佳的储蓄率和资本/产量比率决定。6.有保证增长率是企业家们根据对收入与需求的趋势预期认为合理的增长率,是由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决定。7.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再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以图增进区域利益。8.后发优势,落后区域可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获得比发达区域更快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从而感伤发达区域。9.效率工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增长率之比。10.中心——外围理论主要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形成于20世纪40至50年代,有普雷维什首先提出。11.外部性:活动的区际外部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队其他区域产生的不由其考虑或承担的或正或负的影响。12.技术外部性与资金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是指完全由技术上的联系而非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外部性,即狭义的外部性。资金外部性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而产生的外部性。13.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博弈中一些参与方拥有而另一些参与方不拥有信息或不同的参与方所有的信息量与质存在差异。(三)区域管理机构设置与区域经济政策程序14.区域政策机构:一般指区域管理中的决策制定主体,也称区域管理机构。15.区域政策组织:是指在一个规范的框架内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区域政策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安排。16.联合的只能部门模式:是指区域政策由中央政府内的几个部门联合运作的制度模式。17.区域政策程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的过程。18.项目自我评价:是指项目执行者或受益者区域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自我评价。19.区域团队评价:负责综合区域内各地区团队的数据,分析区域范围内的主导项目的实施结果。(四)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20.区域划分:是指区域边界的识别,在区域政策研究中指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的识别。21.匀质区域:是在某些指标方面有同一性的空间单元。22.功能区域:是指有一定功能内聚性、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空间单元,其重视的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联系而非同质性。23.标准区域:是指名称被标准化并被编码、范围相对固定的、作为区域政策与规划制定基础的多级规划区域体系。(五)区域经济政策目标24.所谓区域政策目标,是指运用区域政策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时所要实现的目的的明确表述。25.所谓区域政策战略,是指为解决区域问题而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的大致方向,是以区域战略为基础、决定区域政策具体目标与工具类型的战略性选择,通常也称为区域政策界限。26.结构性迁移障碍:是指入地与迁出地的期望存在矛盾。27.地区繁荣是指政府选择问题区域内的地区作为政策作用对象,其目的是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法蓉,而人民富裕是指政府选择问题区域内的人口作为政策援助对象,着眼于解决这些人口的失业、贫困、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28.选择价值:即地方意识在人们选额理想的居住与工作地时所体现除的价值,这种价值使人们偏向支持地区政策。29.纯粹存在价值:即任何区域的个人在没有迁移愿意时所认定的其他区域的存在价值。30.捐赠者偏好:是指区域政策资源的原始捐赠者(社会中的富有的纳税人)对政策取向的个人意愿表达。31.效率:就是指收益与成本的比率最大化,或者实际的产出与最大可能的产出之比最大化。32.区域政策工具:也称区域政策措施,是指为实现区域政策目标而运用的、针对区域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六)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33.传统的方法将区域政策工具区分为微观与宏观政策工具:微观政策工具是影响劳动力资本在产业间和区域间分配的措施,或者说是影响家庭与企业的区位决策的措施;宏观政策工具是改变区域收入与支出水平的措施。还有一类重要政策工具,即协调政策工具。34.区域政策奖励工具又称“胡萝卜”政策、刺激政策、激励政策或援助政策,包括直接援助与间接援助两种。35.区域政策控制工具又称“大棒”政策、限制工具或惩罚工具,包括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36.自助拨款是只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企业就自动地享受政府提供的援助,获得这种奖励是不需要申请的,而且企业家在事前就能计算出其得到的不住的数量及其类型。37.自主拨款是指企业或区域需要提出申请并在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获得援助的区域政策实施方式,这种方式的不住量不是由企业而是由政府部门决定的,因而对企业家来说这种援助具有不确定性。38.税收减免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域政策工具,是对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个人的特定经济活动应纳的税予以减少或全部免征。39.间接援助是将问题区域而不是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其他主体作为区域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对象,通过在问题区域内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而间接地援助问题区域内的企业。40.发展基础设施是政府运用财政资源直接参与或通过制定优惠规定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于问题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提高问题区域对企业的吸引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政策措施。41.创建工业与科技园区是治理区域问题的综合措施,即政府在问题区域内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培育或吸引企业。42.项目拨款:是向特定羡慕提供固定数量的资金,符合条件的组织与机构可通过竞争申请者中拨款,对大多数组织来说是最常见的联邦基金来源。43.公式拨款:是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分配公式二提供给州或其下属部门的资金,针对的是那些不属于特定项目、连续性强的活动。44.美国联邦政府区域援助工具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第一,具体工具的目的与对象非常明确,预算规模也有明确的规定。第二,奖励工具是常用的,其中拨款与贷款是最常用的,二间接奖励与直接奖励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三,同欧盟一样,美国的区域政策工具主要是针对落后与衰退的农村地区,这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根本出路。第四,在政策根源分散时,需要一个协调机制,而且协调机构与掌握资源的机构应该是分设的,协调结构没有分配资源的权力,但有影响决策的权力。45.企业布局惰性:是指某一企业一旦布局于某一个区域,就难以通过歉意的办法改变其区位,或者即使能歉意,也会因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七)问题区域发展和地方发展政策协调46.内城地区:是指首都或其他大都市的中心地区,在控制聚集体发展政策与城市郊区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内部发展过程中空间分化加剧所导致的新问题区域。47.子区域政策:是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的要求而制定与实施的本地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48.自主的地方政策是在地方发展战略框架内自主制定的鼓励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八)区域经济政策评价49.区域政策评价:是根据既定程序与方法,在于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或政策项目完成后对区域政策方案、工具或项目的语气或实际效应和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区域政策的合理性与作用。50.区域政策评价有三个具体原因:一,改善管理;二、提高可说明性;三、评价也用来改善财政资源在各种组织间的分配。(八)区域经济政策评价51.区域政策干预逻辑:是指一组假设的因果关系,假定一个区域政策干预会取得什么效应和现实效应的方式。52.区域政策效益:是为综合评价区域政策工具或项目二确定的、反应管家的评价问题的指标,包括适用性、效率、效果、效能和可持续能力。53.成本利益分析:是比较一个项目的所有社会与私人成本,以判断利益是否超过成本以及超了多少。54.成本效果分析:要依据成本利益分析中用到的同样原则来量化一个项目的成本与利益,但不需要将利益转为通用的货币单位。55.部分方法:是用某些数量技术,对区域政策的结果和具体影响进行评价,以说明区域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否实现。56.综合方法:是对各种政策工具的全部成本与利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事前选择最佳的区域政策工具和项目以及事后对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及其组成部分的效益进行评估。57.成本利益分析:需要将区域政策所有成本同所有利益进行对比,以估算其社会价值,并同其他能实现同样结果的政策进行对比。58.区域政策对繁荣区域具有双重效应,即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59.替代效应:是指区域政策对繁荣区域产生的降低需求压力的影响。60.收入效应:是指区域政策对所有区域所产生的增加需求压力的影响。(九)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分析61.沿海发展战略: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简称,其基本要点是: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62.“五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63.区域经济冲突:算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区域经济联系中,区域经济主体为追求区域利益而采取的有损于其他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利益,因而使区域经济关系偏离理想的区域俊恒泰的利益争夺行为。64.“八七扶贫攻坚”:是指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单选或填空(一)问题区域与区域经济政策1.经济政策通常被理解为政府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处理经济问题的一般工具。2.220世纪40年代后,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才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干预主义有宏观与微观两方面。3.区域政策最早举起于美国与英国。4.萧条病是西欧区域政策得以广泛运用的最直接的导火线。5.区域政策目标既是政策工具选择的基础,也是政策评价的参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事后对区域政策的效果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6.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区域政策的萌芽期。7.落后区域的长期贫困是政府积极干预落后区域开发的直接原因。8.萧条区域的持续衰退是政府积极干预萧条区域调整与改造的主要原因。9.英国积极的区域政策可追溯到1928年的“工业转移规划与青少年转移规划”与1934年的“特别地区(发展与改善)法”10.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全面推选积极的区域政策,以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11.英国区域政策自举起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动态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区域政策的适用区域范围与区域政策工具都是随着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而变化。(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12.否认区域政策必要性的依据:一是自由主义理论、一是实际效果不明显。13.政府干预经济一般以“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作为主要理论分析。14.区域经济政策必要性理论争论有两类:自由主义或干预主义理论15.缪尔达尔在20世纪50年代对区域经济学的是主要贡献是将累积因果机制扩展到了区域领域,他称这为“回流效应”。16.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次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主张。17.李斯特提出了交替使用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保护贸易——自由贸易。18.区域趋同理论是自由主义在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方面的理论拓展。19.收入趋同是由于人力资本趋同,而且人力资本趋同的原因在于知识获得与传播方面的产权不完善以及教育和研究。20.在美国与英国,最早考虑的问题区域识别的主要标准是高失业率,现在失业率仍然是主要指标之一。21.指数加权法、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