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郑金英引言: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二、农业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理论1、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2、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原理四、我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实践五、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模式与经验六、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模式引言在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农业相对落后的状态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彻底消除,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和安全等问题使农业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引言进入21世纪,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高新技术正逐步走进农业的每一个领域,世界农业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下将实现一个新的历史性跨越。高新技术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用它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引言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不足,且气候资源复杂多变和水资源匮乏。在这种自然资源约束和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农业生产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去打破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的约束,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点,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高新技术包含了高技术和新技术,但这两者是不同的:高技术一词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它的概念产生于美国,是英文hightechnology的意译。一般认为,高技术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最尖端的技术群,是高层次的、核心的、前言的、尖端的技术。(一)概念:新技术:在高技术一词产生之前,新技术一词就早已使用,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初次产生的技术,或是原来已出现过又经过改进创新的、在性能上有新突破、刚投入或尚未生产使用的开发研究技术或工程技术。新技术所包括的范围比高技术要广,新技术并不一定是高技术,但高技术必是新技术。(二)农业高新技术的特点:1、时空性。2、先进性。3、共容性。4、资金与技术密集性。5、高增值与高风险性。二、农业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农业高新技术内涵丰富,范围广泛,从产业角度看,它涉及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领域。从较高层次上概括或从技术构成的内容来看,可以将农业高新技术分为三大类,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高新技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把它概括为6大技术群体: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技术群和空间技术群。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繁育的动植物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各种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基质栽培技术);节水栽培技术(包括滴灌、微灌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保鲜技术;精准(确)农业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多色农业技术等。1、农业生物技术:其研发开始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培育抗病、抗虫、耐除草等新品种阶段和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营养价值阶段后拓展到基因生物新品种(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最后延伸到以生物为中心的新型农业体系:食品系统、营养系统、健康医疗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生态系统。2、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学科。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目前主要有: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控制技术3、农业环境技术严重的农业污染,已经是世界性的难题,由此导致的水资源破坏、农产品品质下降,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也提上议事日程。一是:研究高效低毒的杀虫剂、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农作物的抗病技术等------二是:加强动植物的检验检疫研究,转基因植物对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等等。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理论(一)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纷纷实现农业现代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同时,也在进行农业现代化。西方农经学界,出版了不少著作,有的对农业现代化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有的就其中存的问题加以分析,有的则对未来发展提出看法。这里对有代表性的重要论著加以评述。背景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有一些农经学家认为,农业是落后的从属的部门,只能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和劳动力,它本身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才能找到出路。因而许多国家都片面追求工业化,忽视农业的发展。西方的基金会、经济科技专家援助发展中国家,都按西方的模式。结果,工农业脱节,出现严重问题。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才重视研究和发展农业,逐渐重视农业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舒尔茨原先是研究美国农业的,后来转向发展中国家,他亲自到各国作考察研究,是农经学家中较早关注这方面问题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代表人物。他在60年代就认为,农业增长是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发展农业,应该按新的路子加快发展农业。他还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系统理论,写出了《改造传统农业》一书,第一个在农业经济研究方面获得诺贝尔奖。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主要内容传统农业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范畴,要从其经济本身,而不能根据文化特征、制度结构等非经济因素人手去分析。1、他由简而繁,先后给传统农业下了几个定义(1)“完全以农民世代相传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2)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均衡状态”。所谓的一种特殊均衡状态是指:它的生产状况、技术水平、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投人与产出的关系等等,都是长期稳定不变,保持着相对静态的均衡。从以上两个方面下定义基本上说清了传统农业的性质。2、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有三:①生产要素和技术长期不变。②人们在长期内没有增加传统的生产要素的动力(机),不愿增加投资,因为传统要素不能带来更多的回报;③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长期维持均衡不变。总之,舒尔茨说的传统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它是长期没有变化、基本上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消费不变、没有积累、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规模细小的自给性很强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必要性传统农业如不改造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农业迅速的增长,但是依靠传统农业则达不到。因为:①靠传统农业的国家必然是贫穷的,它的大部分收人用于食物,不能用来促进经济的增长。②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合理的,资源分配是有效的,企图把它们打乱重新配置,不会使农业迅速增长。舒尔茨把这点概括为传统农业是“贫穷而且有效率的”。③把投资用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上,付出高、收益率低,而且报酬不断递减,靠它们来增产,经济增长的代价高昂。因此,要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用比较低廉的代价使它能较大增长并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必须改造传统的农业。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就是对农业进行过改造,使它成为发达的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欧洲原来土壤贫疾,两百年前,西欧大多数人很穷,勉强维持生活。现在,欧洲土壤变得肥沃了。芬兰原来土壤不如邻近的俄罗斯西部,而现在则优于它。日本耕地比印度南部差得多,印度的灌溉面积为日本的3倍,但现在日本的土地比印度的肥沃,每英亩的产量为印度的8倍。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那些国家对农业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现代化,大大提高了科技水平和人的素质。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舒尔茨认为,只靠使用传统的生产要素是办不到的,要对它进行物和人的投资。“一个关键部分”,“是要用刺激的办法去指导和奖励农民”。他说,“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农民将会点石成金”。对此,他着重谈了三个问题:1、进行制度改革。2、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农民使用现代的生产要素创造条件。3、培养农民和农业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1、进行制度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市场制度,即建立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制度,它通过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其比价的变动来刺激农民的积极性,而不是靠行政命令。二是实行私有的家庭农场制。他反对建立规模很大的农场,主张发展所有制和经营权合一、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他认为,家庭农场的效率胜过规模很大的农场。许多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计划失败,原因就是搞大规模的农场,以为那样才能取得规模效益。他说:“马克思所提出的农业生产概念特别偏重于大农场……相信大生产单位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认为大农场可以比中小农场以更少的实际成本生产农产品。……在农业中生产单位越大效率越高。这就是大农场学说”。但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至关重要的投资类型并不取决于大农场的建立”。“作出生产决策的个人与机构的所在地是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反对关于使用拖拉机要求农场规模必须很大才有效率这种说法。他认为拖拉机可以按各种不同的规格和型号来制造,也可以在耕作中用各种方式把拖拉机组合在一起。在人力便宜的地方,一个单人或单个家庭农场用小型园林拖拉机可能更有效率。在人力比较贵的地方,单人农场使用两三部不同规格的拖拉机可能更有效率。有效地使用大型拖拉机群要求一些非常特殊的条件,这些条件实际上是很少有的。日本、丹麦、美国家庭农场效率很高,就证明搞规模很大的农场不是必需的。三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那就是把土地所有者不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不亲自经营农业的形式,改变为土地所有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并亲自经营农业的形式。原因何在?舒尔茨认为,农业生产是分散操作的,没有人能代替农民按当时当地的情况作出合适的决定,没有一个国家用集中权力的方式能成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苏联和加拿大,两国气候相差不多,苏联的集体农民也非常聪明,肥料供应相当充足,但加拿大农业搞得好,而苏联则不成功。“我认为原因非常简单:太过于集中和组织化,从最上层一直组织下来”(《经济参考报》1994年3月28日)2、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农民使用现代的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从供给方面说,要改造传统农业,就要让农民使用现代生产资料,要在这方面进行投资,还要使这些东西适合于当地的条件。为此,除了引进之外,政府和其他非赢利机构要研究、开发、制造适合本国条件的新的生产要素,并且通过推广站等组织机构将它们发放、传送给农民。从需求或从农民使用的角度来看,一是要给农民提供有关新要素方面的信息;二是要让农民乐于使用,有利可图。因此,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比价要合理。租佃关系中,租金、成本、收益之间的分配关系要适当。三是要让农民学会使用它们,要进行培训、示范、推广等等。舒尔茨认为,只要农民知道使用它很合算,并且能得到这些技术,他们就会千方百计积攒资金购买和使用它们。他反对把农民看成保守落后的人,他说,“全世界农民在考虑成本、利润及各种风险时,都是很会盘算的生意人。”“他们都是精明的企业家,精明到许多专家都想不到的地步。”3、培养农民和农业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他说,传统的观点认为各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和拖拉机,在他看来这只是部分原因。“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他多次强调,不要总念念不忘土地面积,这不是决定性的,美国农产品出口多实际上是出口科技,而不是靠土地。他认为,“基本问题在人的素质—教育、健康、经验和新知识新技术,这才是提高生产力的因素。”他还强调,农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以及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有头等重要作用,而这些人的能力是靠投资培养才能获得的。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体力、知力、经验、技能等等,同土地、机器等物质资料一样,也是资本,是人力资本。要获得和增加人力资本,需要进行投资,即科研教育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