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今年10月15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包容性增长”作为新名词第一次出现公众的视野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的。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则让这个新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发展的热点,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只有民生得到改善,经济才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富裕,社会才会和谐。应该说,许多人还不能平等地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也是影响民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增长“,使之成为以后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展望未来五年,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整装待发,启程远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掀开崭新一页。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010年,在喜获丰收的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今年是冲刺“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承接之年。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发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要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精心部署,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带头学习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动和促进全市学习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党校要把五中全会精神列入教学计划和大规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作用。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开设专栏,切实加强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宣传,进一步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面上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打造。美国文化产业正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文化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我国不少地区也先试先行,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特区成立30年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改写了“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历史。2010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求助了就帮一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高瑞霞“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公布实施,奏响了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春节长假一结束,我局便专门组织水利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就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了整整一个上午。林局长亲自主持,深刻解读了文件内容和精神。作为一名非水利专业人员的我深受鼓舞,也想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一、管好黄河水,用好黄河水。达旗地处黄河“几”字弯南岸,黄河流经我旗190公里,黄河水年过境247.8亿立方米,批准达旗农业灌溉水量1.6亿立方米。前段时间,我们到各个镇、村开展水利普查清查工作时,正值防凌期间,返回途中经过二锁圪梁排灌站,看见汩汩流淌的黄河水经过涵洞、衬砌过的渠道一直向南流去。听同事说,这是在引黄春灌。建一座这样的排灌站投资小,受益大,可以很好的利用黄河水,从而更好的节省地下水。黄河为大片黄灌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只是要将工作做的非常缜密,涵洞周围堆放的柴草、沙袋,岸边停留的挖掘机,就是防止河水上涨堵复涵洞备用的。这样的排灌站利弊并存,庆幸的是我们的水利人能巧妙地运用它的有利之处,严防它带来的危害。往前又看到堤防南侧的人家后墙都用粗木头顶着,周围水潭大大小小,听同事说,这属于黄河渗水区,黄河水从彼岸渗到了此岸。春寒料峭,墙基潮湿,这里人们的感觉、感受可想而知,而且给出行也带来了很大不便。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黄河下游治理”,继续推进堤防建设。兴水利,除水害。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也坚信能够通过今后一段时间的治理,通过中央、地方的大力支持,通过加大水利投资、加强堤防建设、填塘固基,黄河水不会再穿堤,这里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肯定能改善,黄河一定能更好地被我们所利用。管好黄河水、用好黄河水,我们水利人任重道远。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随着科学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旗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具体指出要从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质三个方面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此促进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近年来,我旗城镇化步伐加快,引进不少生产厂家和企业,尤其是三墒梁工业园区,企业年用水量在几百万吨左右,主要采用黄河水或地下水。但废水再利用似乎很少,而且不知是排污技术滞后,还是排污设施投资较大、商家不愿意投入资金,光看到排入壕庆河一带的废污水就不少。地下水不是取之不尽的,黄河水也是有限的。而且废污水排放对人体也将造成很大危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刻不容缓。中央一号文件像一场及时雨,浇灌在了人们的心田上。大兴水利,催人奋起。我们正迎来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即将展开,作为一名水利人,正赶上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深感荣幸和自豪,同时也感到重任在肩,不容马虎。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努力学习水利专业知识,向更高层次的水利人靠近。我也相信达旗水利人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领导的正确指挥下,一定能将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能将我旗的“水事”处理好。黄河岸边一定能呈现出协调发展、人水和谐、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四个发展”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化省情认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的青海科学发展的重要规律,是指导青海“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2011年1月,青海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纵观“十二五”《规划》,无论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还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自始至终贯穿着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这一红线。可以说,“十二五”《规划》是青海实现“四个发展”的行动纲领。从跨越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青海面临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和玉树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历史机遇,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发展的新跨越。为此,在“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规划》提出: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在基本原则上,“十二五”《规划》指出:必须坚持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实现总量增加与结构优化有机统一,着力推动跨越发展。要求坚持项目带动,增投资,强基础,扩规模,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坚持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形成有利于投资消费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以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速度与质量的双重跨越。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要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8%。到“十二五”末,青海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在人均经济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