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省农业概况(DOC67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几省农业概况棉花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自50年代初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平均单产由50年代初的10多公斤提高到50公斤左右,总产量连续上台阶,1984年达到62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产棉大国(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并由此改变了中国棉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促进了中国棉纺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中国逐渐成为国际纺织品市场的最大出口国,年出口创汇额近300亿美元,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棉花生产徘徊不前,供求关系紧张,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今后中国将面临棉花供需缺口逐渐扩大的趋势。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0年,中国棉花总需求量将达到525万吨(其中纺织用棉450万吨,民用棉及其他用棉50万吨,所增储备棉25万吨),而目前中国棉花的综合生产能力在425万吨左右,因此,在今后5年期间实现中国棉花的供需平衡,可能仍需通过国际市场的调节。世界主要棉花贸易国家和地区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就棉花达成了如下协议:(1)马来西亚承诺将永久性地把棉花关税约束在零水平(目前未征收关税)。(2)泰国承诺将棉花关税由5%降低到4.5%。(3)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对棉花目前也未征收关税,它承诺把棉花关税约束在零水平(正式承诺)。(4)韩国承诺将其棉花关税从GATT的约束水平10%削减到2%的关税约束水平。(5)美国将以棉花36.9美分/公斤的关税等值来代替其第22条款配额,对废棉则用9.2美分/公斤来代替。这些关税将自1995年起的6年中,每年度最少削减15%,分别降到31.4美分/公斤和7.8美分/公斤。美国也将建立一个数量为51927吨的棉花关税配额,第6年时增加到86545吨,配额内关税与现行配额相同。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还达成了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协议,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市场准入条件将随着协议的生效而逐步放宽,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条件将得到改善,因此,在未来几年,世界纺织品贸易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对棉花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将促进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由此会导致国内对棉花需求的增加,国内棉花供需缺口可能会被进一步拉大,因此中国今后将增加进口棉花的数量。第二,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及纺织品协议在促进世界棉花贸易增长的同时,也有可能使世界棉花市场价格上涨,因此中国须付出更多的外汇来进口棉花。外汇负担增加的幅度与规模,有可能成为影响今后中国棉花进口与自给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三,世界棉花市场的变动有利于促进中国国内棉花生产的发展,尤其是世界价格的传递,将有力地刺激农民生产棉花的积极性。今后中国如能有效地改革棉花价格体制和购销体制,纠正国内棉花市场的扭曲状况,中国棉花供需缺口扩大的趋势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安徽省农业概况安徽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料居第3位,棉花居第6位,蔬菜居第7位,瓜类居第3位,茶叶居第6位,黄红麻居第2位,蚕茧居第6位,水果居第17位,肉类居第10位,蛋类居第8位。安徽也是全国五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油菜籽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第1位。农业基本特点1.气候条件优越。安徽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500小时,南少北多;平均气温14—17℃,由北向南递增;≥0℃积温5100—6100℃,≥10℃积温4600—5300℃;太阳年辐射总量105—130千卡/厘米2;无霜期200—250天;年降水量770—1700毫米,南多北少。2.地貌类型多样。全省被淮河、长江天然地由北向南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区域。农业上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五大农区,其中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5%,丘陵占29.5%,山区占31.2%,圩区占5.8%,湖沼洼地占8.0%。3.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淮北平原农区主要作物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生产以牛、猪、羊、鸡、兔为主;江淮丘陵农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禽为主;沿江平原农区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生产以猪、水禽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坡地种植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禽为主。全省耕地复种指数195%,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淮北地区主要为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复种指数180%;江淮丘陵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复种指数190%;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以两熟为主,三熟占有一定比重,复种指数230%。安徽农作物常年平均总播面积820万公顷左右,其中粮食面积60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70%;经济作物22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30%。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薯类、玉米、大豆五大作物为主,水稻、夏粮和旱(杂)粮种植面积大体各占粮食总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夏粮约占35%,其它旱粮占20%以上。淮北地区以旱粮为主,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淮河以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江淮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5%,沿江圩区、皖南、大别山区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全省经济作物以油料、棉花、麻类、瓜菜、茶叶、水果、蚕桑等为主,其中棉花面积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8%、油料占48%、瓜菜占19%。安徽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羊、兔为主,1997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66.8%,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12.6%,牛存栏量占大牲畜存栏量的97.5%,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7%。以阜阳市为中心的黄牛饲养区域成为全国第一大区,牛饲养量占全省的51%。江淮丘陵地区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55%,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60%。沿江水禽占全省水禽的40%,产值占该区畜牧业产值的58%。4.名特优产品丰富。安徽名特优产品种类多、品位高,有宿州夹沟香米、明光绿豆、太和香椿、涡阳苔干、黟县香菇、铜陵生姜、徽州蕨菜、黄山石耳、砀山酥梨、怀远石榴、太和樱桃、三潭枇杷、宣州水东蜜枣以及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天华谷尖、霍山黄芽、六安瓜片、淮北肉牛、定远瘦肉猪、沿江水禽、皖西白鹅等,都享誉海内外。农业生产成就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坚持抗灾夺丰收,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使我省农业连续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1、种植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20年以来,安徽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商品基地。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由1483万吨增加到2591万吨,连续登上1500万吨、2000万吨、2500万吨三大台阶;棉花总产增长1.5倍,达到29万吨;油料总产增长4.4倍,达到174.6万吨;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主要农产品短缺状况。到1998年,全省已建商品粮基地县44个,优质棉基地县16个,油料基地县4个,商品基地建设共投入资金34760万元,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正常年景下,已形成了粮食2750万吨、棉花25万吨、油料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建国初期,安徽省种植业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安徽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9280万亩调减到8987.1万亩。种植业中,由粮经二元结构(1978年粮:经为77:23)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1998年粮:经:饲为50:36:14)。同时品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优质品比重明显上升,1998年全省优质米面积达到18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万亩,优质品率分别达到55%、23%。科技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安徽省以五个农业牵动性科技项目和丰收计划为龙头,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白色工程等,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与抛秧、精量播种等几十项关键技术,1998年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超过2.6亿亩次。农业科技的推广,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农业科技的全面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1998年的43%,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与1978年相比,安徽省粮食单产由159.7公斤提高到288公斤;油料单产由54.3公斤提高到96公斤;棉花单产由23.5公斤提高到49公斤。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978年以前,安徽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较低。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安徽省已成为全国四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和重要的油料调出大省,年均销往省外的商品粮、油料分别达250万吨、50万吨以上,茶叶、蔬菜、大米、芝麻等还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主要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全国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需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湖北农业概况一、自然资源湖北位于祖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全省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在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长江、汉江横贯全省,加上亚热带湿润气候,形成境内水网密布,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全省辖11个直辖市、4个直管市、1个自治州和1个林区,共93个县市区。总人口5907.2万,其中农村人口4294.6万。耕地3327.2千公顷(1998年末实有),其中水田1789千公顷,旱地1538.2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6公顷。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2200小时,全年无霜期230-300天,年平均降雨量750-1600毫米。二、种植结构我省农作物品种丰富,南北兼有,北方的小麦、玉米、大豆、薯类、棉花,南方的水稻、茶叶、蚕茧、药材及亚热带水果在湖北均有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早稻、中稻、晚稻)、麦类(小麦、大麦)、玉米、薯类(马铃薯、甘薯)、豆类(蚕豆、豌豆、蚕豆、绿豆等)、谷子、高梁、荞麦等;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籽、芝麻、花生、红麻、黄麻、苎麻、烟叶等;特产作物主要有茶叶、桑树、柑桔、甜橙、苹果、桃、梨、银杏、香菇、木耳等。全省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三、四熟为辅,1998年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31.3%。鄂西北和鄂西南山区以麦稻、麦苞为主;江汉平原和鄂东以麦棉和油稻稻、肥稻稻为主,粮棉油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和鄂中北丘陵岗地。三、农业生产主要特点一是农业生产总量大,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可稳定达到年产粮食2400万吨,棉花50万吨,油料175万吨,出栏肉猪2500万头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1997年粮食总产量2634.4万吨,居全国第9位,其中稻谷总产1818.5万吨,居全国第3位,小麦总产446.8万吨,居全国第9位;棉花总产58.1万吨,居第3位;油料总产195.5万吨,居全国第4位;茶叶总产47692吨,居第5位;生猪出栏2513.3万头,居全国第5位。主要农产品除省内自给外,常年净调出粮食50万吨左右,棉花5万担左右,生猪600万头左右。二是农业科技发展快,生产水平较高。我省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5%,1997年全省粮食单产5332公斤/公顷,居全国第6位,吨粮田面积达到733.3千公顷,有7个县市实现了亩产吨粮;棉花单产1208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