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与原子》。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子与原子》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1课题。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初步了解。本课首先通过认识物质的可分性——了解到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并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对实现《化学人教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本课题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二.学情分析1.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学生的进入学习状态并不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比较抽象,有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题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它们是客观真实存在的。。(2)认识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4)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方式,并初步学会设计和优化实验。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巩固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综合、归纳能力。(3)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四.教学的重难点根据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是只有掌握了分子的特点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人是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实验创新能力。五.教法和学法。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为了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和实验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就学法面言,《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也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索法、总结反思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分析归纳、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等方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我做了一个小魔术。用一束铁丝做成一棵“铁树”,“树枝”上有用沾有酚酞的棉花做成“花”。树旁放一杯浓氨水,然后将浓氨水一起用一个1000ml的大烧杯盖住,不一会儿白色的“花”变成了红色。通过小魔术吸引学生注意,提起学生兴趣,学生们一下子就吸引过来了。随后配合实验,为引出分子做铺垫。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让学生感受到分子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2.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1)分子小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大小,指导学生看学案上的阅读材料一: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0滴水约为1ml),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阅读材料二:我是一个水分子,我的质量只有0.00000000000000000000003g重。小数点后有22个“0”哦!通过这一设计,实现了展示图片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和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以及分子很小的特点。(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指导学生动手探究,并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在学案上的实验报告。实验一:在两杯等量的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加入等量的品红,观察现象。学生很可以发现两杯水都变成了红色,且热水中品红扩散速度要快,由此得到分子在不停的做运动,分子运动速率与物质的温度有关。这个实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通过一个实验实现多个目的。实验二:在一烧杯水中滴加少量无色酚酞,观察现象,再加入少量浓氨水,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到氨水使酚酞变红的结论。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观察实验以后再讨论交流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讨论交流得到分子的特点之一:分子在不停的做运动。通过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3)分子间有间隔通过趣味提问:1+1等于2吗?接着演示另一个探究实验:将50ml(有品红)水与50ml酒精混合,让学生观察体积并不等于100ml。向学生提问:“这个实验很麻烦,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来证明分子间有间隙呢”,要求学生将相通法画在学案上,引出实验设计创新。再绍实验二,注射器法。让学生探究: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可得出分子的第三个特点: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可得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因此,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通过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能对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能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我的创新方案设计图示操作步骤及现象生的综合能力4、同种物质有分子性质相同。通过碘水和碘酒都遇到馒头变色,证明同种分子蛋白质相同。5.练习运用,见学生学案《练习》部分。题目略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并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进行检查,激发学生思维。6、课时小结让一些学生口头总结互相补充。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并引出板书。六.反思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合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附:本课教案、学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大通湖区一中初中唐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它们是客观真实存在的。。(2)认识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4)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方式,并初步学会设计和优化实验。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巩固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综合、归纳能力。(3)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优化设计【教学准备】教师桌:品红、酚酞、浓氨水、碘水、碘酒、,脱脂棉,芝麻和大青枣各半斤,当天馒头1个。氯酸钾制取氧气装置一套,氧气一瓶,大号注射器一个、药匙,滴管、镊子、一次性杯子2个、试管(中)2支,单孔橡胶塞、导管(5cm长)烧杯(1000ml)2个,废液缸。学生桌:品红、酒精、浓氨水、碘水、碘酒、水、酚酞、当天馒头1个,试管(中)2支,大烧杯(1000ml)1个,50ml烧杯5个,量筒(20ml)2个、药匙,滴管、镊子、热水瓶、废液缸。【教学环节设计】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合作实验探究由品红扩散、酒精与水混合、氨水使酚酞变色总结出分子的基本性质。课堂小结小结收获,交流体会检测反馈本节核心知识的简单练习课堂延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魔术“铁树开花”清点仪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清点、认识仪器从魔术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课堂探究合作提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看教材P49面,图3—2,想象分子的存在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提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品红的在相同体积的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