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真核细胞生物(高等动植物、真菌):染色体结构形式存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形态和数目。•原核细胞生物(细菌):类核体(拟核体)形式存在,少量结合蛋白,无固定形态,实质为一条高度折叠、盘绕的双链DNA分子,原核细胞常含有类核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非细胞生物(病毒):以DNA或RNA分子形式存在,不结合蛋白,既有双链的DNA或单链的DNA分子,也有双链的RNA或单链的RNA分子。*真核和原核细胞中,DNA和RNA分子同时存在,完成不同的遗传功能;病毒体中仅有一种类型核酸存在,含DNA的称为DNA病毒,含有RNA的称为RNA病毒。2真核生物DNA以非常有序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内。在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DNA以松散的染色质(chromatin)形式存在,在细胞分裂期,则形成高度致密的染色体(chromosome)第一节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结构•组成成分:DNA、蛋白质分子(组蛋白)少量R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核小体(固定结构)•基本形态:条状、纺锤状、哑铃状等•主要结构:染色体臂、着丝粒、端粒等•基本功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遗传性状染色体:在真核细胞分裂的中期,由染色质凝聚成的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棒状结构;染色质:一种纤维状结构,在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存在;常染色质:染色体大部分区域,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小,染色着色浅的区域;DNA包装比:约1000-2000异染色质:染色体局部区域,染色质在细胞间期折叠压缩程度大、致密,DNA包装比:约10000组蛋白(结构蛋白)+DNA(含大量重复序列)核小体(nucleosome)念珠状组装染色质+非组蛋白(+RNA)染色体DNA:约27%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约66%RNA:约6%5DNA染色质呈现出的串珠样结构。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DNA染色质的电镜图像一、核小体(nucleosome)的组成结构八聚体:(H2A、H2B、H3、H4)2(核心组蛋白)染色质小体coreDNA:146bp,盘绕八聚体13/4圈(165bpDNA,核小体螺旋盘绕2圈)H1组蛋白:八聚体入口与出口间,盘绕19bpDNA间隔DNA(linkDNA):连接在染色质小体之间,35bpDNA核小体的组成结构组蛋白一组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碱性蛋白质,其中碱性氨基酸(精氨酸Arg,赖氨酸Lys)约占25%;真核生物组蛋白,分为5种类型(H1,H2A,H2B,H3,H4),后4种各2个形成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占核小体质量的一半。组蛋白类型碱性氨基酸氨基酸数分子量(Da)LysArgH129%1%21523,000H2A11%9%12913,960H2B16%6%12513,775H310%13%13515,340H411%14%10211,280小牛胸腺DNA的组蛋白9核小体核心颗粒核小体连接区5.5nm11nmH1H3H2BH4H2ADNA双链核小体串珠样的结构10H2A、H2B、H3和H4各2个形成八聚体组蛋白和DNA形成核小体11第一层次折叠第二层次折叠第三层次折叠30nm双链DNA核小体构成截面图染色质纤维空管双链DNA的折叠和组装12第三层次折叠染色质纤维1.4m核基质第四层次折叠截面图300nm形成染色体DNA经过多次折叠,被压缩了8000~10000倍,组装在直径只有为数微米的细胞核内。二、染色体的高级结构10nm的核丝(nucleofilament)——一级结构30nm螺旋管(solenoid)——二级结构•放射环模型(radealloopmodel)•螺旋环模(MarsdenLaemmli,1979,Paulson.,1982)•放射环和螺旋环共存模型(Rattner和Lin,1985)•袢环模型(J.Painta和D.Coffey,1984)•螺旋折叠(helicallyfolded)(BoydeTour,Ey和LaemmliU.K.1988)等模型侧环模型——三级结构染色单体——四级结构相邻2个核小体间,有长约50~60个碱基对的DNA连接线,其结合着一个第5种组蛋白(H1)的分子。密集成串的核小体形成了核质中的100埃左右的纤维,这就是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在这里,DNA分子大约被压缩了7倍。染色体的高级结构•10nm的核丝(nucleofilament)染色体的一级结构经螺旋化形成中空的线状体,称为螺线体或核丝,这是染色体的“二级结构”,其外径约300埃,内径100埃,相邻螺旋间距为110埃。螺线体的每一周螺旋包括6个核小体,因此DNA的长度在这个等级上又被再压缩了6倍。•30nm螺旋管(solenoid)核丝怎样形成更高级的结构呢?1976年Finch和Klug提出的螺旋管(solenoid)模型。10nm的染色质纤丝螺旋缠绕成直径为30nm的螺旋管,内径为10nm,螺旋11nm,螺旋的每一周由6个核小体组成。30nm螺旋管如何进一步压缩30nm的纤丝,Lacmmli等(1977,1979)对细胞中期染色体,除去组蛋白和大部分非组蛋白,在电镜下观察到由非组蛋白构成的染色体骨架(scaffold)和由骨架伸出的30nm纤丝状DNA环状区域(loopeddomain),提出非组蛋白的骨架学说。在骨架模型的基础上人们又先后提出了放射环模型和螺旋环模型(Marsden和Laemmli,1979,Paulson,1982)、放射环和螺旋环共存模型(Rattner和Lin,1985)、袢环模型(J.Painta和D.Coffey,1984)、螺旋折叠(BoydeTour,Ey和LaemmliU.K.1988)等模型,•侧环模型:现在一般认为,30nm的纤丝和非组蛋白骨架结合形成很多侧环,每个侧环长10-90Kb,约0.5m,人类染色体约2000个环区。而每个环,与染色体的复制单位,以及表达调控有关。带有侧环的非组蛋白骨架进一步的形成直径为700nm的螺旋,这就是染色单体,而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中期染色体直径为1400nm,螺旋的方向是相对的。从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到四级结构,DNA分子一共被压缩了8400倍。30nm螺旋管电镜形态22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三、着丝粒和端粒(一)着丝粒(centromere):染色体上一个相对不着色的缢缩部位,是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上纺锤丝微管的附着点。•对酿酒酵母的着丝粒DNA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由三个功能区组成•中部的元件(II)由80~90bp组成,A+T含量高,90%;•左侧的元件(I)含有PuTCACPuTG顺序(Pu是嘌呤),•右侧的元件(III)是由26bp组成的保守区,此区也是A-T丰富区。•所有真核生物的着丝粒功能都相同,但其DNA却具有种的特异性。•着丝粒、端粒的位置酵母着丝粒人类着丝粒(二)端粒(telomere)端粒:是染色体上增大的末端染色粒,是一特定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结构,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能封闭正常染色体末端,防止连接;使染色体具有极性(polarity),从而保证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的正常行为;特殊情况下,具有着丝粒的活性;由无规则折叠的染色丝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端粒显微镜图•1938年,著名的遗传学家B.Mcclintock和HJ.Müller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Mü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这是由希腊语“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染色体失去了这些片段,就会互相粘连到一块,发生结构及功能上的改变,从而影响到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端粒的发现•1978年,E.H.Blackburn等研究四膜虫rDNA时,揭示了端粒DNA的初步结构:–由非常短且数目精确的串联重复DNA片段组成,富含嘌呤G。–结构:一条链Gn(T/A)m,互补链Cn(A/T)m。n﹥1,m为1~4。(四膜虫为5’–G4T2-3’)–重复次数由几十到数千不等(四膜虫长度为370-520bp,重复几十次)端粒DNA结构端粒的共同特点(要求)•每一个端粒都含有一系列的短的正向重复顺序。Cn(A/T)m,其中n1,而m=1~4。•在端粒区域中有一种特殊的不连续排列,产生单链断裂的形式,这种结构并不能被连接酶将缺口封闭起来,而在正常情况下连接酶是可以作用DNA链上的缺刻(nick)。•提纯的天然的端粒区可直接用E.ColiDNA多聚酶I进行缺口平移(nicktranslation)。•在端粒区的最末端可能带有3`-OH的单链末端回折成了发夹回(hairpin)结构。•端粒的双链部分中含有T2G4的顺序在3`末端,排列方向是朝向染色体的中心部位。几种生物端粒的重复单位生物物种DNA来源重复单位(5'-3')四膜虫Tetrahymena,Paramecium大核CCCCAA尖毛虫StylonchiaOxytricha,Euplotes大核CCCCAAAA鞭毛虫Trypanosoma,Leishmania微染色体CCCTA酵母Saccharomyces染色体C2-3A(CA)1-3拟南芥Arabidopsis染色体C3TA3泥毛霉菌Phyparum,DictyosteliumrDNACCCTA人HomoSapiens染色体C3TA2人类端粒DNA的四连体结构端粒的功能(要求)•保持染色体的稳定•使线形DNA的顺利复制•影响染色体的行为•可能控制细胞的寿命•和核骨架的组成有关2、端粒酶(telomerase)•是端粒复制所必须的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能以hTR为模板,向染色体末端添加TTGGGG序列。•端粒酶的发现:•1984年J.W.Szostakand和E.H.Blackburn等在研究四膜虫的端粒在酵母中的复制过程(即著名的加尾实验),发现模板不在端粒上;•1985年C.W.Greider和Blackburn进行了体外加尾实验,验证了端粒酶的存在;并在1987年分离纯化了端粒酶,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是含有RNA的反转录酶。端粒酶组成•端粒酶RNA(humantelomeraseRNA,hTR)•端粒酶协同蛋白(humantelomeraseassociatedprotein1,hTP1)•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RT)端粒酶RNA的一级结构缺乏保守性,但都有保守的二级结构。端粒酶的结构●modelTBPisReversetranscriptase-likeRNAcomplementwith3’endofDNA&astemplateforcDNAElongatedT2G43’-endasprimerfor5’-endDNAsynthesisG链–T2G4-----TTGGGGTTGGGGC链--A2C4----telomerase3’aaaAACCCCAACuuac---5’TTG端粒酶与染色体DNA末端的3’单链区域结合(5’短缩),端粒酶中的RNA与DNA配对结合telomerase3’CCAACCCCAACCCC---5’G链–T2G4-----TTGGGGTTGGGC链--A2C4----TTGtelomerase3’aaaAACCCCAACuuac---5’GGGTTGG链–T2G4-----TTGGGGTTGGGC链--A2C4----TTGGGGTTG-------------telomerase3’CCAACCCCAACCCC---5’telomerase3’CCAACCCCAACCCC---5’telomerase3’CCAACCCCAACCCC---5’telomerase3’aaaAACCCCAACuuac---5’端粒酶中的RNA与DNA配对结合并以CCCCTT序列为模板,以DNA3’OH端为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