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工动态与市场规模扩展谢富胜李安摘要: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下,企业内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其相互差异。两类分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共同发展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展。这种扩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创新速度,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划分为参数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和结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相应的静态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和动态不完全竞争三种市场结构。关键词:社会分工、企业内部分工、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市场结构TheDynamicsoftheDivisionofLabourandtheExpansionoftheMarketScale–AMarxianEconomicFrameworkAbstract:Thedivisionoflabourinsocietyanddetaileddivisionoflabourareessentiallydifferent.Undercapitalism,detaileddivisionoflaboursubstantiallyenhancedfirms’productivityandincreasedthedifferenceamongstthem.Thetwokindsofdivisionoflabourisinteracteddevelopedjointlybasedthetechnologyinnovation,marketscaleexpandsprogressively.Andthisexpansionexhibitssignificantstagesandgreatuncertainties.Accordingtothesystematicnessandpace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seuncertaintiescanbeclassifiedintothreecategories:parametric,strategic,andstructuraluncertainties,whichareaccompaniedbythreecorrespondingmarkeststructures:stationaryperfectcompetition,imperfectcompetition,anddynamicimperfectcompetition.Keywords:DivisionofLabourinSociety,DetailedDivisionofLabour,Productivity,TechnologicalAdvancement,MarketScale,MarketStructure在世界历史上,市场的形成过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斯密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劳动分工及专业化所带来的高生产率,而劳动分工受市场广狭所限,市场扩大给经济增长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①杨格提出分工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从而使得企业获得了比未分工状态下更大的报酬。这种“迂回生产”①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6页。2取决于市场规模,但市场规模又取决于生产的数量,“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①施蒂格勒提出产业的生命周期引起了产业分工在垂直一体化和垂直非一体化之间的螺旋变化,并将市场协调下的复杂劳动分工(即垂直非一体化)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②斯密、杨格和施蒂格勒的理论实际上都将社会分工下的市场协调看作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分工、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有启发意义,又存在一些问题。斯密认为分工是一个一般性的范畴,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只是主观的……只是对观察者才存在的”,因而将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劳动的一般形式等同起来③。这是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着重从交换角度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杨格那里,报酬递增来源于产业分工带来的供求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他实际上说的是“社会分工一般地取决于社会分工”,而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突破市场规模的限制,促进企业内部分工的深化。施蒂格勒强调的是市场本身协调社会分工的作用,同斯密一样忽视了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技术进步在分工动态中的意义。二者都只注意到了外延式的分工扩展过程。④马克思从技术或生产力进步入手,通过区分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马克思那里,企业内部分工取决于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技术,其目的是为长期生存发展提供潜力。社会分工最基本的问题是市场规模促进企业内部分工的最低要求问题。在阐明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如何通过竞争下的模仿、扩散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提高的动态演进机制之后,马克思实际上揭示了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以交换为媒介的交互作用,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市场规模扩张,并赋予企业内部分工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的。一、社会分工与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作为“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的分工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劳动的划分和劳动者的分配。前者是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是劳动进行的方式,表示的是不同的劳动领域;后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各种劳动职能上的固定,是社会成员参与劳动的方式,表示人与劳动职能之间的关系。在劳动本身分化和独立化的基础上,劳动者参与劳动的不同固定程度和协作方式使分工表现为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两个层次。①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贾根良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②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9-30页。③“没有看到分工同机器和简单协作一起不仅仅在形式上改变了劳动,而且由于把劳动从属于资本而在实际上使劳动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09页)。④W.Lazonick,BusinessOrganizationandtheMythoftheMarketEconomy,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p.297.3社会分工是按照社会生产的不同种类划分的劳动分工,包括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一般的社会分工是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即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大类;特殊的社会分工是各个部门内部的分工及相应的劳动者的职业分配。社会分工是不同社会形态都具有的一般性分工。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建立,企业内部分工作为一种特殊性分工发展起来。它在劳动过程的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企业内部分工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工序分工主要是一种技术上的结果,是某一企业内部劳动过程中不同操作的划分及劳动者在不同操作上的岗位分配;职能分工主要是一种组织上的结果,表现为劳动过程中的命令与服从、概念与执行关系。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作为分工的两个层次,既存着许多共同点,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对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之间的共同点...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第一,马克思认为二者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①一个起点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分离,即各个经济部门的分离、各个经济部门内部的分离和在企业内部生产同一商品的操作的分离。另一个起点是相互分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了进一步的分离。这种相互联系在社会分工中表现为商品交换,在企业内部分工中表现为生产商品的不同操作的相互依赖。第二,二者都以一定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为物质前提。②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人口集聚,社会分工是没有意义的。类似地,不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也不可能产生。第三,作为协作的特殊形式,二者都需要某种“内在联系”把相分离的部分“连结起来”,以体现人类劳动的社会性。③“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有许多相似点和联系,但二者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有本质的区别.....”。④第一,对于社会分工来说,分工意为具体劳动的分立。各类劳动是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劳动者分工主要是不太固定的职业分配。因为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所以直接劳动过程的结果是完成形态的商品,“社会内部的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⑤对于企业内部分工来说,劳动分工是片面、局部且相互不独立的;而劳动者相对固定地从事某种局部操作。因为企业内部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所以“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89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1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2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2页。着重号为作者所加。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3页。4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各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媒介”。①第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是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性,这恰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对于社会分工来说,以劳动产品的买和卖作为联系的媒介,各种独立的劳动才能作为社会整体而存在。劳动者及其生产资料在部门或行业间的分配,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形成彼此之间的比例体系。因而,“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不同生产领域的……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②在企业内部分工中,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劳动者的集体产品,各种特殊劳动直接在资本指挥下协作生产同一种使用价值。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统一性和齐整性,资本家必须确立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威,“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③并“把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把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歌颂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④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工人之间的分化、竞争和等级制削弱了联合起来抵抗资本家的权威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资本家及其雇用的管理者对劳动过程的控制。综上所述,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绝不是“分工一般”在主观上的差别,而是在客观上完全不同的两个分工层次。社会分工中的比例数“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隐藏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它为自己开辟道路并通过灾难来克服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即商品生产者“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在企业内部分工中,“先是由实践而后是由思索确定的比例数,作为规则支配着从事每一种特殊职能的工人人数”。⑤这种本质上的差别,才是企业内部分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与劳动生产率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既定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不同种类的产品。在社会分工下,不同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种类的劳动,从而使人类摆脱了微观个体或单个生产单位从事不同种类劳动的时空限制,使人类的总体能力向各方面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3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4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4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5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是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与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机构内部分工的本质差别。⑤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59页。5扩展。社会分工在满足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