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三法”经验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总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同一班级的学生,其情况、特点也是有差别的。他们不仅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生活经验,而且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与兴趣需求也各有差异。读懂学生,改善其思想和行为,才能造就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如何发挥“读”生的魅力?作为老师,“读”生万遍也不能厌倦。一、“找”善“找”,是指教师要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长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向他输送优良品质的根源,必须小心爱护这个根源。”如何做到善“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抓住要害,果断处理。尤其是落后的学生,要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长善救失,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成为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激发和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二、“待”善“待”,是指教师应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和性别差异等,根据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做到善“待”?总结有三:其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二,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三,保护学生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参差不齐的。优秀生、中间生、差生都有优点,又要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比如易自满、好表现,甚至歧视差生,过分关心自己等。中间生是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平时寡言少语,大错没有,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使他们向优秀生方向转化。“差生”是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自暴自弃,表现为攻击性、强烈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人才学家戴尔.卡耐基也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善于对待学生,还要善于批评。俗话说:“润物三月雨,催花六月风。”批评时,教师心平气和,“心中不急不愤,”,则其言发出来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何等舒坦!何等感通!又有什么样的思想问题不能化解呢!三、“感”善“感”,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情”育学生的“情”,达到师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有情感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内外有意传授的东西,而且也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自己的情感影响。这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境界,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怎样做到善“感”?首先教师应把微笑引入课堂。其次,教师要用爱来待生。教师要把爱洒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第三,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上课。饱满的热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每位教师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