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记》和《老人与海》的分析看作家经历对作品的影响摘要:《变形记》和《老人与海》同为20世纪震撼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世界对的深远影响。两位作者卡夫卡和海明威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和迷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小说及其作者在悲剧意识、生存环境、童年经验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来发现作者本身性格和经历对其作品的全方位的影响,进而揭示其所折射出的独特文化现象。文学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家们借用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来展示自己的人生阅历。当然,并非所有历经丰富的人都能成为一名作家。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它随着人的经历成长,最终塑造了一个人的内涵与深度。如果我们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人,那么生活经历则是其外在躯体,思想构成了他的灵魂,他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人生经历,思想状态进行分解和重组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拥有伟大的灵魂和独特的经历是创造不朽之作的根本。《变形记》是弗兰茨•卡夫卡一篇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讲述了推销员格里高尔早晨醒来时,突然变成了甲虫,他虽然多次挣扎,但依然改变不了变成了虫的现实,他的家人也因此讨厌他、嫌恶他,他最终在孤独寂寞中死去。《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讲述老渔夫桑迪亚哥历经难以忍受的艰难打到大鱼,而又最终失去它。这两部作品都是体现20世纪西方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它们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同时,这两部艺术作品在主题思想、社会背景、艺术特征等方面既有着各自的独特特点,又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童年记忆等原因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因而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和值得深究。第一章:悲剧意识下的悲剧主题卡夫卡和海明威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深深地注入了悲剧内核,同时又有着各自的差别,《变形记》的悲剧主要针对社会和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老人与海》的悲剧性则主要针对人自身在命运中的尴尬处境。是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经验造就了这种异同1、《变形记》的社会悲剧《变形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描写小公务员格里高尔是如何由人变虫后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格里高尔先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变成虫使一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的母亲和妹妹对他的可怜遭遇先是充满同情和关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由怜悯而变成讨厌,最后憎恨他,认为他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用鄙夷的目光对待他,希望他早点死去。当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中悄然离世时,全家却为此庆幸,一家人决定乘车去城外郊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活在这样的世间岂不可悲!2、《老人与海》的精神悲剧《老人与海》中所蕴含的悲剧意味则贯穿在每一个情节的背后,小说一再渲染桑迪亚哥孤独、背运的生活处境。他没儿没女,离群索居,一连84天出海却一无所获。老头儿爱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但他却是一个渔夫,在跟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一方面由衷地赞美大鱼,却又毫不迟疑地举着刀子杀了过去。他打、砍、刺,几乎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而桑迪亚哥也因这残忍的杀戮而引起沉重的心理压力,海明威是在引导读者从人性自身去反省其生存、命运悲剧的根源。而悲剧特征最明显地表现在最终结局上,这就是失败。尽管评论者一再把这种失败冠上光环,但桑迪亚哥的确又经历了一次失败。他战胜了孤独、饥渴、乏力、伤痛、寒冷、抽筋等艰辛,但毕竟不能算凯旋的勇士。桑迪亚哥的艰难、奋斗、失败,正是人类悲剧的投影。。3、悲剧的人生造就悲剧的内核卡夫卡和海明威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变形记》和《老人与海》在悲剧的表现方法和重点上各有不同,但其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深切同情又是一样的,两位作家各自的命运造成了这种相同与不同。卡夫卡经历了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又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大屠杀,千万生灵涂炭,奥匈帝国彻底倾覆。时代的沉闷、窒息、动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使身在其中的人极难正确地把握住它。卡夫卡对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状况感到绝望。他觉得人并不是真正地活着,仅仅是存在而已。从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失望发展到对整个世界的失望。卡夫卡把一切绝对化后,就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悲观。海明威一生参加过多次战争,在初恋的失败加上战争中负伤的影响,使他彻底改变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他迅速成熟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对人生的固定见解。这是一种彻底的失败感,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海明威走上了一条虚无主义道路,不再相信感情,不再负有责任,不再担心死亡,孤独的硬汉式的奋斗和个人主义的及时行乐实际上成了惟一的信仰。在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到他死亡,失败,绝望等人类主题的种种折射,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悲剧意识。第二章:生存困境中的作者与困境中生存的主人公作品是对生活的曲折反映,卡夫卡和海明威各自的生活经历都曲折地反映到了作品中去,格里高尔和桑迪亚哥的生存境遇也正是卡夫卡和海明威所经历过的遭遇。1、格里高尔和卡夫卡,生存的困境格里高尔渴望反抗残酷的现实,而他身为卑微的小人物又无力同现实抗衡,反抗的意图迫切需要从坚硬的盔甲中寻求保护。恰巧甲虫的外形结构暗合了他的心里需求,随之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身上长出“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肚子变成了“硬片”,遗憾的是,等待着他的是彻底的失望。他变形后,公司一脚把他踢开,父亲驱赶他,母亲由怜悯变成漠然,妹妹一改同情变为绝对的背叛,首先提出要把他弄走。他绝望地死去。事与愿违,他身上的坚硬甲壳并未保护弱小的躯体,他以指望甲壳保护自己为起始,又以在甲壳中孤独凄清的死而告终。格里高尔的生存困境实际上是卡夫卡自我代入的结果。卡夫卡内心的无归属感的源头在于他那个时期犹太人的时代位置,这样的背景相对卡夫卡来说,更成为了他那复杂的作品和痛苦的个人生活的源泉。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写作。然而卡夫卡的写作依旧困难重重,他的家庭带来的阻力、工作的压力、疾病的折磨、永远无法实现的婚姻使他一生都处在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与不平衡中,从而导致他生命中充满了浓郁的孤独。卡夫卡在对待自己孤独时候的摇摆不定,而他把其中绝望的危险的成分赋予了格里高尔,令他在彻底的、绝望的孤独中死去,在这一层面,卡夫卡与格里高尔是重叠的。二者在相同的立场上表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存在模式,从而深层次地揭示了卡夫卡及他笔下人物的孤独感、无力感、恐惧感、目的无法达成的失落感以及这一切背后隐藏的一个个扭曲的灵魂的本质。2、桑迪亚哥和海明威,勇敢的抗争桑迪亚哥这个形象,这是一个经验丰富、意志顽强的渔夫,是作者一生的创作中“硬汉形象”的高度升华和总结,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生活拮据,并且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过一条鱼。但他没有放弃过希望,一次又一次充满信心地踏上出海的征程,并且总想着要去到远一点的地方,到没有人探索过的海域捕一条大鱼回来,证明自己仍然强健有力。虽然老人在这次捕鱼的行动中失败了,他却是生命的英雄,这种不屈的精神是永恒的,积极的,象征着作者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安的时代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以及人类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老人的曲折命运隐喻着作者本身。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身心都遭受战争的摧残。老人的那份沧桑、衰弱正是海明威经历战争后饱受创伤的状态。而那之后海明威连续十年都没有发表过什么重要作品,甚至引起过评论家的一致批评,许多人认为他已经文思枯竭、江郎才尽。这正是那个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鱼的老人。海明威也决心要写出一部“最好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完成这部小说后,海明威说:“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批评意见”,足见他是在用这部作品重获文学创作的尊严。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永不言败的意志,传达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孤独地拼搏,在自然与时间等巨大的力量中努力维持人类的尊严。第三章:童年经验造就的特殊人物作家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对他的个性气质和作品的风格思想内容的影响尤其巨大。对于卡夫卡来说,他在童年时受到的心理压抑要通过“变形”来宣泄;对于海明威来说,童年家庭教育给他的阴影,要由“硬汉”来矫正。作家的创作通过童年的经验,形成意象,再外化凝固到作家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和具体情节中。这便是童年经验对作家心理的影响。1、童年压力下的变形卡夫卡描写变形与他童年的记忆密切相关。小说对此也有所暗示,譬如格里高尔屋格里高尔的经历与卡夫卡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卡夫卡的小说是在解说他亲身的经历。变形是卡夫卡逃避现实生活潜入创作生活、逃避外在生活进入内心生活的一种策略,卡夫卡在变形的想象中将现实生活转换成了他的艺术世界。卡夫卡童年的记忆对于他的创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卡夫卡童年时由于不可能与父亲进行平心静气的交往,以至于后来他讲话的本领都荒疏了。这也就是《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生存处境。他之所以变形是在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因为他丧失了人类用于沟通和理解的工具———语言。格里高尔的悲剧就在于这种语言上隔阂和不理解,因此,最后他只好龟缩在房间的角落里,凄凉地死去。卡夫卡童年的有关变形的记忆有时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譬如“突然消失”“轻松地死去”等等。卡夫卡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上了“消失”的艺术,因为他觉得所有那些他所认识的人都在跟他作对。他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无能、笨拙等等,这使他渐渐地从自我轻视发展到了自我仇恨,然而这里也还包含着一种古怪微弱的自满,甚至是骄傲。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不仅变成了甲虫,而且还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死亡,永远从家里消失了,格里高尔所做的不过是卡夫卡童年时遇到危险时经常做的事情。2、对软弱内心的补偿海明威是硬汉,同时也是弱者。他的这种复杂性格是由他的家庭造成的。海明威父亲性格孤傲、为人严谨,寻找一切机会强化他的男性意识。而海明威的母亲清高自负、骄纵自私。明威在幼年时代被他母亲葛莱丝打扮成一个丫头相,这种性别模糊一直使海明威感到不安,成年后的海明威便竭力表现出十足的男子汉形象来隐藏他内心深处的虚弱的隐衷。在海明威的性格中,那貌似强硬的内心深处却有着极为脆弱的一面。成年后的他为了掩饰这种从小就有的不安和恐惧,便尽量装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羁的形象,不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世界里都如此。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海明威塑造出了以桑迪亚哥为代表的一系列“硬汉”形象,他们无所畏惧、一硬到底。但是,不管海明威本人如何掩饰,当我们今天重新冷静地考察他的生活,重新客观地解读他的艺术作品的时候,细心的读者和研究者一定会从中捕捉到他虚弱的身影,发现他童年生活给其性格留下的软弱一面。而这种发现,不仅无损他的光辉形象,反而让人觉得他更加真实可信。结语: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作家对有限的生活经验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会对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写出一部部传世佳作。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作性的精神产物,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性主体的存在是决定文学创作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谈论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都会首先关注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更能深刻地读懂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