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农业政策调研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三门峡市农业局(2010年4月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本”、“成事之基”。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不断探索、创新机制,深入一线开展农业政策调研,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0亿元,比“十五”末的33.1亿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5787元,比2005年的2935元增长97%,高于全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就我们开展政策调研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促成调研工作格局群雁高飞头雁领,任何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调研工作尤其如此。我局历来高度重视政策调研工作,将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的重要措施,领导带队,全员参与,在经费使用、人员配备、后勤保障等三个方面给予倾斜,凡涉及调研方面的费用一律敞开绿灯,选择业务骨干以及新调入的大学生作为主要调研人员,并优先配齐现代办公设备,为推动农业政策调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局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基础设施等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详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帮助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局领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文章30余篇,邵学敏局长撰写的《加快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三2门峡市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分别在农村工作通讯、计算机与农业杂志上发表,撰写的《钱从哪里来,增收怎么办,观念怎么转》分别在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以及6县市区进行巡回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要使调查研究有效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关键要抓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紧贴领导思维,紧系基层实际,精心设置调研课题,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一是选准选精调研课题。在调研工作中,我们紧紧盯住领导和群众的关注焦点,盯住中央和省市的工作动向,盯住本地工作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作法,精心选题,找好调研切入点,再结合各地各部门的业务实际列出专题调研题目,每年都以文件形式下发,对组织的每一次调研活动都做到定计划、定课题、定时间、定质量,力求调研出实效。2009年,中央出台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为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我们选定了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土地流转等调研课题26个;2010年,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确定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28个专题。同时,我们还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超前选择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先后开展了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创汇农业发展战略等中长期研究,从规3划、布局、步骤、对策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用足用活调研方法。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涉及面广、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关键是靠深度挖掘。一方面,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取查资料、听汇报、看试点、办座谈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对全市6个县市区、1364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公共设施、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一些有益的尝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调研,提出了“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组织实施强村富民、四大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为使调研活动更深入,更能反映出农村深层问题,我们邀请省农科院、河南农大、郑州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配合省人大,会同市人大、市政协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合力。2010年,为全面掌握我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我们会同国家统计局三门峡农调队、市统计局、财政局、林业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民收入调研,总结出了我市以特色促增收、以政策促增收、以转移促增收、以改革促增收的经验做法,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三是做细做实调研督导。建制度、立规矩,是抓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为确保调研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强化措施,突出抓手,对调研工作实行目标考评责任制。年初在制定下发各科室岗位目标任务的同时,坚持把政策调研列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把4全年调研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年初抓布置,年中抓推动,年末抓检查,平时抓督促,随时要成果,对完成调研任务突出的科室进行奖励加分,对没有完成调研任务的科室扣除基本分。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将调研报告在“黄河农网”上发布,组织专家和职工对调研工作进行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评出的优秀调研报告进行通报表彰并装订成册,作为年终评先加分的重要依据。五年来,全市累计撰写调研报告200余篇,评出优秀调研报告60篇,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开展政策调研的积极性。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调研成果转化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进入领导决策,指导工作,为实践服务,这是我们做好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积极运用调研成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为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我们对果品、畜牧、林业、烟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对策建议。在果品生产中,围绕打造全国最大果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目标,根据调研结果,积极实施“六化战略”,推广“六项技术”,重点解决了果面着色不均、果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全市果品总产达到17.5亿公斤,苹果出口10576吨,创汇749万美元,居全省首位;果品综合加工能力超过60万吨,约占全国的1/6;到“十二五”末,全市果品面积发展到3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500万亩,总产达到32亿公斤,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元。我市森林5覆盖率高,果树枝杈多,发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市食用菌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效益低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深入调研,查找原因,另一方面外出学习,借鉴经验,明确提出了“食用菌布局由深山区向丘陵塬区转移、栽培方式由段木露天栽培向代料设施栽培转移、品种由大路品种向特色品种转移”的发展思路,全市栽植规模突破1亿袋,“十二五”末达到2亿袋,鲜品产量30万吨,总产值12亿元。2010年,果、牧、林、烟、菌等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三门峡市调研时,称赞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搞得好,特色农业促农民增收“很了不起”。(二)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业“三化”针对调研中提出的龙头企业数量少、特色农业规模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发展农业“三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以产业化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以标准化提高特色农业品牌效应,以信息化加快特色农产品流通步伐。产业化重点是“建基地,强龙头,扶组织,带农户”,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化解市场风险。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8家,各类规模以上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0家,带动农户33.3万户。标准化以建设“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名牌农产品为手段,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信息化主要是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思路,创建了黄河农网、中6国苹果网和全国中西部第一家黄河金三角苹果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创办了新农村广播电台、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和黄河农业网络电视台,全市农业网站发展到300家,上网农民达到20多万人,网上销售农产品达14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更新观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三具两基一抓手”和“四个重在”重要思想,要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认真落实卢书记讲话精神,针对农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农产品加工由过去的不加工或粗加工向精深加入转变,农产品贮藏运输由过去的露天存放、敞车运输向冷库贮藏冷链运输转变,农产品销售由过去的注重国内市场销售向同时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产业发展由过去的稳步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畜牧业就是要以加工促发展,建成全省畜产品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果品生产就是要壮大规模,提升品质,扩大出口,建成黄土高塬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的典范,食用菌就是要围绕两大市场,加快四个调整,栽植规模五年翻番,努力实现我市由传统农业小市向特色农业强市新跨越。我市在农业政策调研方面虽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市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强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法制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