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南理工大学学科平台课程建设方案(第一期)为改革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加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要求,按学科大类设置平台课程并加速建设,促进平台课程精品化。第一期学科平台课程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一、建设目的1.按照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2.整合与优化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类教学平台和实验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建设内容和范围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二是同类或相近专业。第一类专业培养计划要做到基本统一。上述两大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应有80%以上的相同课程,构成专业学科基础大平台。各学院原则上不能重复开设相同的平台课程,只能由教学质量较高的学院为主开设。大平台的系列课程建设应系统化,重点搞好课程内容取舍及其编排顺序、教材建设和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等。每门课程也要按模块化建设。努力使系列平台课程向精品化、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横向平台课程是指教学覆盖面大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重点是:一方面要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组织考试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第一期准备用两年时间重点建设5个系列的平台课程,具体包括:1.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2.机械类平台课程3.化类平台课程4.电类平台课程5.计算机类平台课程2三、学科平台课程的模块设置及建设目标(一)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由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结构力学等若干门课程组成。1.模块设置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模块1工程力学4848工业设计、轻化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模块2工程力学(含静力学、材料力学)6464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3工程力学(含静力学、材料力学)8080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含汽车发动机)模块4理论力学64112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力学48模块5理论力学64136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材料力学72模块6工程结构力学Ⅰ88224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力学Ⅱ72工程结构力学Ⅲ642.建设目标(1)教学条件建设①建立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基本要求,突出重点、难点;②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档案,包括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电教片、多媒体课件、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试题库、历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考题等;③建立和严格执行互相听课、教研活动(每学期2-3次)等制度,包括研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法,开发CAI课件,分析考试情况等;④完成开发《工程力学》网络教学课件并实现网上运行;⑤编写并出版能反映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模块化教材――《工程力学教程》;⑥编写与《工程结构力学I》和《工程力学教程》配套的习题集。3(2)教学改革①课程内容改革既要注重使学生能建立扎实的力学基础,又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在采用多讯道教学手段的同时,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加大教学信息量;③严格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坚持课程组统一(背靠背)命题、流水作业评分,实现学生整体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并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和探索,实行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二)机械类平台课程机械类平台课程由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教程(实践环节)等若干门课程组成。1.模块设置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模块1机械原理56224(176+48)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设计56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4机械工程材料40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教程(实践环节)48模块2机械原理48208(160+48)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48机械工程材料40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4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教程(实践环节)48模块3机械原理3298(88+10)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空调)等专业机械设计32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44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教程(实践环节)10模块4机械设计基础4880(48+32)工业设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教程(实践环节)322.建设目标①加强教材建设。各门课程确立高学时与低学时的教学大纲,编写出版高水平系列教材(包括网络版)与教学指导书。②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基于网上资源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继续研制和完善网络课程和CAI课件,不断丰富机械基础资源库的内容。逐步试行双语教学,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试行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和进行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③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把原来分属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的实验课整合成一门实验课,便于对学生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并逐步把验证性实验改为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计划实验室实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为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提供条件。④改进课程设计,把课程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外科研)结合起来。(三)化类平台课程化类平台课程由基础化学平台课程和化工原理平台课程组成。1.基础化学平台课程基础化学平台课程由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若干门课程组成。(1)模块设置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模块1无机化学48228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化学实验165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有机化学48分析化学32分析化学实验20物理化学48物理化学实验16模块2无机化学32272高分子材料无机化学实验16有机化学64有机化学实验32分析化学32分析化学实验16物理化学64物理化学实验16模块3无机化学32288轻化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实验32有机化学48有机化学实验32分析化学32分析化学实验32物理化学48物理化学实验32模块4无机化学40360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化学实验32有机化学64有机化学实验48分析化学40分析化学实验326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物理化学64物理化学实验40模块5无机化学72650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实验88有机化学84有机化学实验92化学分析32化学分析实验50仪器分析40仪器分析实验36物理化学84物理化学实验72(2)建设目标①整合四大化学内容,编写出版2-4部新的教材;②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课程;③研制仿真实验软件,加强规范实验课的管理。④完善或建设系列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⑤编写各课程的理论、实验指导书、习题集和例题库等,以提高五大化学课程教学质量。2.化工原理平台课程化工原理平台课程由流体力学、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原理实验等三门课程组成。(1)模块设置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模块1流体力学与传热64144化学工程与工艺传质与分离工程48化工原理实验32模块2流体力学与传热56136环境工程、轻化工程、7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传质与分离工程48资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化工、制药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化工原理实验32模块3流体力学与传热48120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食品工程、应用化学、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40化工原理实验32模块4流体力学与传热4088安全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32化工原理实验16(2)建设目标①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和专业,编写适宜的教材及习题解答。在多年来采用外语教学基础上,力争编写出化工原理英文试题集及解答。②力争在2年内使30-40%的教师采用外语及双语授课,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③研制化工原理英文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资料库等,适应学生自学和老师授课,最终实现远程教育或人机对话。(四)电类平台课程电类平台课程由电路、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实验、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等若干门课程组成。1.模块设置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模块1电路6424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光信息、微电子、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系)、电子科学技术(材料学院)电路实验16模拟电子技术64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68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数字电子技术64等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6模块2电路64352信息工程、电子科学技术(电信学院)、电联、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电路实验16信号与系统64信号与系统实验16模拟电子技术64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6数字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6现代电子设计技术322.建设目标①针对不同专业要求,设立两个模块化课程,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②整合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综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整合、改革形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对每一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原有经典的基础理论上增加部分学科前沿的知识,形成厚基础、重创新,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又适应电类各专业学生拓展知识面的课程特色。③建设一个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网络教学系统,包括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每门课程为一个教学子系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授课教案多媒体化、教学方式互动化、教学资源共享化、考核方式创新化。④加强实践环节。在传统基础课中新增一门课程《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在国内领先的,适应电类不同层次学生的《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教材,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⑤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一系列配套的电类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材。完成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课程立体化教材,包括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系列教材,其中实验教材具有体系化,可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开设9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五)计算机类平台课程计算机类平台课程由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方法、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等若干门课程组成。1.模块设置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模块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方法(1)64648计算机学院各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方法(2)32离散数学64数据结构72操作系统64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96软件工程64数据库64计算机网络64编译原理64模块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方法(1)64640软件学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方法(2)32离散数学64数据结构64操作系统64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72软件工程96数据库6410模块课程组成学时总学时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64编译原理48模块3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7244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离散数学48数据结构64操作系统64软件工程32数据库64计算机网络48编译原理(选修)48模块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72360数学与应用数学离散数学48数据结构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64计算机网络48模块5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64320电子商务专业离散数学(选修)32数据结构48计算机组成原理32操作系统(选修)32数据库64计算机网络48112.建设目标①统一规划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先进性;②统一规划教材建设,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可用性;③统一规划网络化多媒体课件建设,确保资源共享与授课质量;④每门课程按模块化建设,设立多种规格,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⑤努力使平台课程向精品化、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形成特色。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