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和谐社会的定义和谐社会是指一个社会处于这种和谐状态。在社会这一复杂的系统中,要求整个社会甚至于整个世界的组成方面能够在统一体内互相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二、人与人的和谐三、人与社会的和谐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五、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六、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清晰、完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建设和谐社会设和谐文化,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全新的和谐理念。我们所倡导的应当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倡导的是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也是必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文化工作者也要担负起庄严的使命,投入到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中。同时,建设和谐文化,应当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注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的良心互动和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机制,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五条举措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感恩促进和谐如今,世界各地都在推崇感恩文化,感激、感谢、感恩他人、社会和自然,实际是一种感情“投资”,必将得到应有的回报。黄教授说,感恩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如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人的心态就会谦逊和谦卑,就会对外界产生友善的敬畏感。感恩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想弘扬感恩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黄教授认为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要加强感恩教育。在社会方面,要加强感恩意识宣传力度,营造感恩氛围,将感恩教育作为人的终生教育。在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其次要使青少年对感恩有正确的认识,在学校方面,主要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来开展。第二是要深入研究感恩文化。第三,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第四,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看他是否一如既往地爱父母,爱家庭。第五,希望创立中国特色的“感恩节”。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特别关注民生问题。二元经济结构、分配不公、城乡差别、农民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是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国家也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免收农业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是政府在生产、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广大农民提供的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大型活动和谐校园提升高校创新力和谐校园:体现知识和人才的融合随着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人才,而学习型校园的构建正体现了知识和人才的融合。因此,高校有必要构建起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习型校园:构建起适应于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的学习型校园。目前国内外可行的管理创新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力量去完成,而传统的直线型学校管理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构建起适应于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的学习型校园。也就是说当学校成员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允许他们将这些工作组织成一个项目去完成,通过组织跨部门的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构建起适应于创新而不是重复性工作的学习型校园。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工作重心是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关心他人。因此,要鼓励师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知识共享,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校园: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科学地选择切入点是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前提。其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校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意志、导向,具有自动、自发、约束和激励功能。一般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核心层面。校园文化的理念导向与愿景目标激励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把员工的价值实现建立在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其二,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包括职业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竞争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全体成员的学习能力,只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才能永葆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创建学习型校园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其三,建立学校创新体系。学习型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建构学习型校园的核心问题。成员:陆丹骆金丹杨晓丽胡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