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律与案例结课作业姓名:陶磊学号:061220227课题:《七宗罪》中的有关法律的分析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每个人想要融入这个社会,首先要学会遵守法治,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然而,当今的社会意识形态却又是错综复杂,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各类不平等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因为社会发展至今,并非只有文明传承了下来,许多丑恶的事物连同各种犯罪行为一起,也都一直存在着并且有着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最近看的一部电影------《七宗罪》反映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新型犯罪,从罪犯的犯罪心理的萌生到其犯罪动机的最终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最终实施都与传统的犯罪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该影片讲述了一个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即天主教明言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一个小城发生了离奇残忍的连环凶杀惨案。悲剧现场总是留下如天谴般的字眼,大胖子被撑死是“暴食”,高级律师被刺死是“贪婪”,精神病患者在床上被绑一年,发现时几成骷髅,上书“懒惰”。临近退休的老警员威廉和新警员米尔斯开始了追捕行动。通过现场透露的“七”的信息,老警员预料出此凶手将以七宗罪的借口制造七件凶杀案。出乎意料的是在死了五个人之后,凶手约翰竟然自投罗网。谨慎的老警员认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因为还有两宗罪未完成,约翰一定还有最后的两宗杀机。约翰透露,他果然是为了警示世人的七宗罪而以杀人布道。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警察押送约翰去找尸体。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个包裹,里面竟是米尔斯的娇妻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因“嫉妒”杀死了翠西。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触犯“愤怒”之罪,成了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首先值得观众注意的一点便是犯罪动机,影片中的约翰并无犯罪前科。他家境不错,受过高等教育,在笃信天主教的父母的严格培养下长大成人。这一切都奠定了他时刻用高尚的宗教道德要求自己的人格特点。然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弥散着贪婪、淫荡、骄傲、嫉妒的气息,当约翰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气息在他周围弥漫时,他就开始了对世人的“审判和布道”计划。他经常出入图书馆,对但丁、弥尔顿、乔叟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其著作中寻找自己犯罪的灵感和理念。他严格按照基督教的七宗罪孽的顺序来实施他的“伟大而完美”的计划。《七宗罪》中约翰的犯罪动机超出了传统的范式,这部影片也因为其所构思的独特的犯罪动机而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成功之作。一般来说,传统案件的犯罪动机通常可分为情杀、仇杀、财杀、奸杀等。这些动机多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引发,侦查人员可以在侦查过程中,通过掌握具体材料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但是,约翰的犯罪动机非常特殊,是为了天主教的信仰,为了拯救已经堕落的社会,为了完成上帝交予的任务。这一奇怪的犯罪动机,使得案件调查起来更加的扑朔迷离。关于影片中的这种犯罪动机的犯罪心理,也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影片中的细节为了解约翰不可思议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帮助。(1)约翰的父母都是虔敬的天主教徒。天主教要求人勤奋、克制、严谨、道德高尚。成长经历把约翰塑造成了一个坚定的天主教徒。他床头上方的十字架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位坚定的天主教徒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到处都充满了令其无法忍受的罪行。(2)从约翰的生活状态来看,他没有任何工作记录,没有信用交易记录,但又富裕而独立。这是一个基本不与他人交往的个体,他不用去工作,足够的金钱滋养着他在自己的宗教世界里沉迷而不能自拔。(3)他很可能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认为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衣食无忧、不了解生活实际的人很容易养成偏执的人格——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高度自信;而认为其他人都粗鄙不堪、平庸透顶。他的日记中处处表达了他对人的平庸、无聊、空洞的痛恨和厌恶。(4)他的内心深处应该是充满了失败感和自卑感的。表面上他很冷静,和警察的较量中显得很有智慧,他甚至在警察面前也以一个骄傲的“上帝的使者”、“世界的拯救者”的姿态自居。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又必定是一个自卑和失败的人。他写了2000本的日记,人只有在十分闲暇时或者在不愿和别人交流时,才会诉诸日记。这一点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和他人交流存在障碍的人。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影片中凶手约翰显然是一个人格发展极不完善的人。人的潜意识里面都会有一定的反社会性,但是人格结构发展正常的人可以借助自我和超我的约束对原始本我进行约束,从而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但是约翰显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导致了他对整个社会的仇恨感,而且这种仇恨感越来越深重,最终演变为犯罪心理。后来关于犯罪心理,达莱德和米勒修订了弗洛伊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挫折一攻击”理论。“挫折一攻击”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攻击的强度与人的性格、欲求的强度及障碍的性质是相关的。影片中的犯罪虽然不是普通的犯罪,动机也相对复杂,但是也可以与“挫折—攻击”学说联系起来。约翰受到的挫折不同于一般的罪犯,他属于心理创伤,对整个社会及人类的失望不满使深受天主教义熏染的他有一种挫折感,他的挫折感不同于一般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挫败的体现,或者他自己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高尚的,是来救赎人类救赎世界的。实际上,他的这种挫折感已经发展到了深深地咬噬他的灵魂的地步,于是他选择了攻击他所认为有违天主教教义的那些人。而且由于他心理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扭曲,所以其攻击手段及其残忍。精神病理学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犯罪是由于精神机能的病态障碍,失去理智的控制所致。所谓病态障碍,主要有精神病、病态人格(人格障碍、人格异常)、智能不足以及其他由中毒(兴奋剂、麻醉剂、酒精等)所引起的各种精神障碍。约翰显然没有智能不足和中毒等原因。相反,他受到过高等教育而且有着及其稳定高额的收入,并且有着及其严密的作案计划,作案手段也十分高明。但是他具有严重的病态人格,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这样的犯罪现象。这种不寻常的犯罪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共同点:罪犯具有较高学历和收入,而且有着非常深刻的宗教熏陶,宗教甚至使得他们人格发生了扭曲,不能正视现实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于是他们走上了极端的犯罪道路。而心理原动力学说认为,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宗教情结十分浓郁。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是没有根据的。人性无所谓善恶,当少数人声称自己代表道德上的正义,用自己单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普通大众时,这种要求是危险的,非常容易导致暴政和屠杀。对他人的贪婪、淫荡、嫉妒、愤怒、懒惰等社会丑恶现象仅仅持悲观、指责甚至进行屠杀的态度,只会造成对他人人权的蔑视,对秩序的破坏,而丝毫不能增进社会福利。虽然这部电影的总体基调非常消极,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人物身上看到积极的要素。不同于约翰张扬甚至残忍的表达风格,老警官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落实在一丝不苟的尽忠职守上。在对待罪恶和苦难的态度上,约翰代表了一端:不择手段;而老警官则站在另一端:容忍苦难,以严谨的作风藐视丑恶,严格的遵守法律,所有的社会丑恶现象都是社会造成的,解决之道也只能从社会之中寻找,我们应该做的事是改良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促使贫富均衡,培养公民良好健康的人格。而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公民,在对一些法律知识的了解上,很多人都是有一定了解但理解不深。有人认为自己可能一生都不会与法庭、法律有关系,只要我本分就好,就不会触犯法律,法律就与我无关。这就体现出一种虽然已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意识谈薄的状况。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到处都应该是有法律的存在,但是却不能区分怎样的行为与什么样的法律知识相关,有一个整体的、模糊的感受,却没有形成一种具体的、微观的理解,所以就会导致生活中许多在不知不觉中违法的现象,和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还茫然不知的事实。因此,基于如此重要的法律需求和人们的法律知识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思和修养,法律毕竟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职业要求,他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技能,就好像我们书写需要纸笔的一样自然。通过对《刑事法律与案例》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加充分的了解到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每个人生活总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更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经历各种违法犯罪和不平等事件,而面对这样的世界,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一样,“这个世界并不美丽,但它值得我们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