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劳动力转移下的农业生产合作问题研究——以合川区梁坝村为例的分析姓名:毛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戴思锐20090501劳动力转移下的农业生产合作问题研究——以合川区梁坝村为例的分析作者:毛爽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华东.施国庆劳动力转移视角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09,(1)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村家庭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工作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重了当前农业面污染的程度.2.期刊论文张向东.ZHANGXiang-dong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透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打工成为最具社会经济影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升级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必须积极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推进城乡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分析:一、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简析;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然;三、政府和全社会要大力推进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3.学位论文聂燕玲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测度与评价——基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安居镇万合村的研究2007本文是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测算与评价的实证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不同转移程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的研究,以补充和完善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研究的内容,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掌握该类研究的进展。分别对农村劳动力的范围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界定,并对农村劳动力的类型、转移的类型、转移的动因、转移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划分依据和类型进行阐述,确定结构上与综合层面上的具体判定方法,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和传统农业生产安排劳动力经验特点的角度构建总量上测定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模型。结合入户调查的资料,对观察点的劳动力转移程度进行测度,对其不同类型的转移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二研究结论1.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高的社区,首先表现出结构上的过度,然后才是总量上的过度。如万合村劳动力总量上,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2社和3社均属于转移不足:1社和4社均属于转移相对适度;5社和6社的劳动力转移程度则均属于转移接近于绝对适度。按传统经验安排劳动力角度,2社、3社和4社均属于转移相对适度;1社和6社均属于转移轻微过度,其中6社接近于转移中等过度;5社属于转移中等过度。而在结构上,各社均表现出青壮年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和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转移过度。2.农忙时段和农闲时段各社的劳动力转移程度均有不同水平的变化。对劳动力转移历史较长、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上接近于绝对适度水平或者轻微过度水平的社言,其两个时段的转移程度变化的不十分明显,甚至还表现为农闲时段总量上的转移程度要低于农忙时段的异常现象,如万合村的6社和5社。而对劳动力转移历史较短、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上转移不足和转移相对适度的社言,其两个时段的转移程度变化七分明显,农闲时段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农忙时段,如万合村的1社、2社、3社和4社。3.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测算的劳动力转移程度要低于从传统经验安排劳动力的角度测算出的结果,因而从数量上看,农业生产中还有较大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潜力供挖掘。这主要是由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和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经验特点的角度代表了不同的劳动力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安排方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在重叠的时间段内前者只能安排一种作物的生产活动,而后者可以同时安排多种生产活动。基于不同的考虑使得从前者角度测算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远小于后者。4.当劳动力转移程度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农业生产所受到的不利影响会随着其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具体表现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宗的和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大的农作物单产以及农户散养生猪的规模会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如万合村转移程度高的1社、6社和5社间,转移程度最高的5社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及农户散养生猪规模要明显低于6社,而6社又要明显低于转移程度最低的1社。在转移程度相对较低其他三个社间的比较中,这三项的都发生了不规则的变动。5.农业生产受劳动力转移影响的不同方面并不是同时发生同方向变化。土地利用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上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增大而减小,万合村除了转移程度相对低的3社的复种指数要小于4社外,其他各社复种指数的排序和各自转移程度的排序均完全相反。生猪养殖规模方面,在转移程度高的5社、6社和4社间存在着养殖规模随着劳动力转移程的的增大而减小。农作物单产方面,转移程度最高的三个社—5社、6社和4社中,水稻、小麦和油菜的单产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玉米的单产则是在5社、6社和3社中,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增加而减少。6.表面上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程度对农业基础建设影响的差别很小,但实质上又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特性,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不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农业基础建设在农村都比较滞后,因而在不同转移程度的社之间,农业基础建设状况大体上保持一致。但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加剧了发展农业基础建设的困难性。三对策建议1.构建劳动力转移程度测评和预警体系,以掌握劳动力转移程度变化过程,向相关部门和领导者传送测评结果,以便于其及时做出决策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该体系既可以由政府部门单独构建,也可以由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或学校院所合作构建。2.构建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体系。该体系应针对农业劳动力全体展开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农业生产和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该体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构建:一是单独构建,二是在目前的培训体系中增设关于农业生产、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因此,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对自身财力、物力和人力条件的衡量,在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3.开展互助合作式经营,探索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遵守《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开展农户间的互助合作经营。可以引导农户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促进土地的流转,将地块集中起来进行高效率的利用,节省劳动力资源,为适度的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规模的空间。4.引导和支持返乡大户从事农业生产、充当领头羊。政府应对返乡大户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引导以大户自愿、自主和自由为原则,以有利于其盈利为目标,指导其选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适合社区特点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并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由其自主经营管理、自担风险和自享利益。在引导的同时,还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5.研究和应用省工农业技术,缓解部分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研究应紧紧着眼于目前农业生产的特点,本着小投入、低成本、简单易行和效果明显的原则,将农业生产中的经验和科技成果有效的结合。应用应采用宣传、培训和示范等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但应本着自愿自主、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反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良好建议,形成研发者、推广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6.多种方式结合,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需求。可以根据劳动力外出和返回的时间特点,以较集中的方式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在返乡高峰时期。大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设计成分阶段完成的任务。通过宣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说服、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参加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以资筹劳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四本文的创新点1.研究的视角新颖。基于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程度对农业发展作用不同的考虑,系统的研究了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测度方法,并对观察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转移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评价。这与以往笼统地研究劳动力转移作用的文章有极大的不同。2.研究的方法独特。不仅从传统农业生产安排劳动力的经验特点角度以平推的手法对农业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还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测算。两种角度代表了不同的劳动力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安排方式,通过具体的测算发现后一种方式可以充分的挖掘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4.期刊论文张天懿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研究-现代商业2007,(36)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与标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土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5.学位论文谢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云南山区农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以市东川区阿旺镇为例2007伴随着工业化的脚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对农村的拉动力逐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城市的大趋势不可改变。目前,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国内外研究论文很多,国内的学者视角较集中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对城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对于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研究的学者则更少。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较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山区进行调查,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集约利用模型,根据对劳动力转移前和转移后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数据比较和分析,试图回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山区农村社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山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给农民带回现金和技术的回报,但是由于转移后劳动者心态的变化,带回的技术和现金并没有用于弥补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剩下的劳动力以妇女和老人为主,因此劳动力转移显著影响了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6.期刊论文邸彦明.DIYan-ming推动外出劳务经济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阐述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建议.7.期刊论文陈华东.施国庆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与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数量相关,还与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江苏射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农业面源污染中人口因素的影响作用逐渐下降,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8.学位论文李洪光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2008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一方面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跟全国一样,为了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应当看到,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由农业领域转入非农业领域,一方面能够缓解农村人多地少,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方向不同、程度不等的影响,猛烈地冲击传统的农村社会,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促进了农民竞争意识的生成。同时农民社会流动也使村民自治、农业生产、农村公共事业、农民管理等遇到了严峻挑战。尤其在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的文化传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婚姻与家庭的稳定性、农村犯罪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对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给农村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