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战功与军事谋略——对比林彪与刘伯承现在有一些人,因为林彪的覆灭而生出一种让人不解地同情,非要偏执地把林彪说成我军第一名将,战功第一。并列举了一些刘伯承军事能力比不上林彪的例子。我们暂且不说这些例子的真实性,现在最好的做法莫过于把我们的心思先冷静下来,然后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用心品味。林彪黄埔四期毕业后,随叶挺参加了周恩来贺龙刘伯承等组织的震惊中外的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开始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武装革命斗争的经历。林彪红军时期是毛主席手下的主力军团长,但没有独挡一面领军统兵。抗战初期首任115师师长打了平型关和广阳两个伏击战,就因为被友军的哨兵误伤,过早的退出了领军指挥的行列。1942年2月,从苏联疗伤回来以后在延安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始终就没有再到一线统兵领军与日军作战,真正独挡一面领军统兵的战绩主要集中在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中,如果加上1926年黄埔毕业至1938年到苏联疗伤之间的十二年,林彪真正的军事战斗生涯只有十六年。刘伯承早年就读云南讲武堂、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任红军总参谋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参加了八年抗战,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任二野司令员。如果从1912年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到川军当排长算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刘伯承的军事战斗生涯有三十七年。且不说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称刘伯承为中国唯一的军事家,只比较俩人的军事能力。如果说刘伯承的能力不如林彪,不妨让我们看看俩人的作战风格并做一些比较。比较军事家们的作战风格我们只能从其指挥的战役去分析。林彪成名战役为平型关大捷,接下来就是辽沈、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可以说是林彪独挡一面领军统兵的经典力作。而刘伯承独挡一面领军统兵的经典战役很多,我们从中选出比较经典的上党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与之比较。平型关大捷是一场伏击战,也就是我方有准备敌方无准备,我方处于有利地形敌方处于不利地形。平型关大捷是整个平型关会战的组成部分,平型关伏击的对象是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人数约1000人左右。林彪的115师1.6万人全部投入了战斗,并且国民党友军约8个团承担了配合协助作战的任务。但战斗的最后结果是日军1000人几乎全部阵亡或被俘,我军也伤亡800人。如此的伏击战,如此的兵员对比,约几万人打一千人,还是打出了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本来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平型关大捷之所以如此知名并使林彪名声大噪,关键它是当时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另外,加上我党从政治利益出发夸大了宣传,称八路军与万余日军主力部队(实为辎重部队)展开决战,毙伤敌军一万人,活捉俘虏1000人,缴获汽车、坦克车、枪炮及其他军用品甚多。并以八路军参谋部的名义向南京政府发出的以上捷报,各大新闻媒体相争报道,所以使林彪名声大振。辽沈战役是以林彪担任总指挥的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在当时的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五十五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一百零三万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人,另外还有近十万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走。扣去长春国民党军已残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的十多万及沈阳国民党军最后全面崩溃自动列队等着投降的十多万,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平津战役是在辽沈、淮海胜利之后在华北进行的国共决战。国民党留守在华北的军队约五十万,我党在华北的解放军加上东北入关的解放军总计一百三十万,国民党留守军队实际上是处于我解放区的包围之中。最终国民党军队一半被歼一半起义和平改编。从林彪指挥的三大经典战役看,平型关大捷万对千,辽沈战役103万对55万(歼敌47万),平津战役130万对50万(歼敌25万),除了平型关大捷战役之外,辽沈、平津战役都是属于打被围的敌人。再看看刘伯承的三大经典战役,上党战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一面三封急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密令阎锡山于8月16日派第八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1.6万余人袭占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以山西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六座城市。此时毛泽东在重庆电令狠狠的打,毛泽东说,蒋介石是欺软怕硬的人,你们打的越狠我在重庆就越安全。刘伯承随即调集“三陈”,即太行纵队的陈锡联部、太岳纵队的陈赓部、冀南纵队的陈再道部三个军区的主力及地方部队共3.1万人,于9月上旬展开了我军自建立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与城市攻坚战相结合的运动战---上党战役。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都是分散作战,部队还没有进行大兵团集中进行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但在刘伯承的指挥下,仅用20天时间全部攻下除上党中心城市长治以外的5座城池,歼敌五千余人。并将长治之敌一万多人团团围住。阎锡山为解上党之围。派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2.2万人,携带24门山炮从太原南下解长治之围。刘伯承巧施“围城打援”之计,以其大胆而又精到的战略战术和预测能力,除留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之敌一万多人之外,将攻打长治的所有主力部队悉数北调参与围歼敌援兵的战斗。并将敌军合围于屯留县老爷山地区。激战5日,全歼敌援军,主将彭毓斌自杀身亡。用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城内的敌人一万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又奇妙的创举,也是我军高级将领用兵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说明刘伯承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心里活动、部队的作战能力、战场的地形地物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了十分准确的程度。援敌被全歼,安守长治的史泽波在耽误了宝贵的五天时间后才如梦方醒,率余部一万多人弃城西逃。按刘伯承的预先布置,太岳部队司令员陈赓立即率部队取捷径,经三天追赶,在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村一带截住西逃的史泽波万余人,激战6小时全歼逃敌,史泽波被俘。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5万人。这次战役创造了我军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国民党军队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攻坚歼灭战,并创造了在一个月内以3.1万人全歼3.5万人的以少胜多战争奇迹,也为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脸上争了光。千里挺进大别山虽不属于什么大战役,但它对我军扭转全国局势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也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军事行动。它就象在敌人的围墙角撕个口,跳进敌人的包围圈,再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做眼并把它做活。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最终结果是以损失一半兵力的代价在大别山立住了脚跟。虽重武器全部丢失,但到了大别山区以后,刘伯承又取得了一连串的战役胜利。在1948年中连续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其中襄樊战役被朱总司令誉为“小型模范战役”;其六纵第十七旅李德生旅长的四十九团被中央军委授予“襄阳特功团”的光荣称号。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又凭借不足的重武器,和受到极大削弱的困境下,相继攻克了郑州和开封两大坚固设防的城市,这是刘伯承指挥城市攻坚战的又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挥。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使国民党南京、武汉两大重镇受到威慑,等于到敌人家里把人家闹得一团糟。他为牵制国民党兵力减轻北方我军压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淮海战役我军共投入总兵力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地形最差(辽沈、平津战役敌人都是处于我解放区包围圈之中,而淮海战役时华北尚有50万国民党军队,南方还属于国民党的地盘)。使用兵力人数最少(只有60万,而辽沈战役我方有103万,平津战役我方有130万)。敌方人数最多(共有80万敌人,而辽沈战役敌方55万,平津战役敌方有50万)。敌强我弱(淮海战役时的敌我兵力为80:60,辽沈战役的敌我兵力为55:103,平津战役敌我兵力为50:130)。歼敌最多(共歼敌55.5万,辽沈战役歼敌47万,平津战役歼敌25万加和平起义改编25万)。淮海战役以最劣势的条件赢取了最辉煌的胜利。辽沈战役的胜利,为我党定都北京,建立黄河以北共和国的梦想完成了80%的目标;但淮海战役的胜利,却实现了建立长江以北共和国80%的目标,也为全国的解放增加了60%的胜算。有人会说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像粟裕那样抢眼,是的,整个中野几乎都是在为华野当配角,主要原因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几乎都是在自己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江淮地区作战。没有受到中野脱离根据地前出大别山那么大的损失。而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动辄是十几万几十万人的大规模集团作战,而刘伯承带入淮海的部队只有十二万人,且重武器十分缺乏,但这并不能说明刘伯承指挥作战能力的高下。由于淮海战役在人数上是60万对80万,我军是以少打多,为了集中统一指挥。战前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行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任常委,调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到中野任刘伯承的副手,并授予总前委临机决定权。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中排位第一,从中央军委战前的布置看,刘伯承是实际上的淮海战役的前敌总指挥。当毛泽东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激动地称赞:“伯承吃下了一锅夹生饭”。有人会拿林彪带11万军队入东北发展到100万军队,而刘伯承带12万军队入中原结果仅剩6万的例子以证实林彪能力强于刘伯承的观点。这有点片面及断章取义了吧。第一,计算时间不一样,计算林彪是以出关到入关的4年时间,而计算刘伯承则是从太行山出发到达大别山的20天时间。第二,林彪出关的天时、地利与刘伯承挺进大别山的天时、地利完全不同,林彪出关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而东北是被苏军从日军手中占领交给我军的,加上东北的工业经济实力完全可比整个中国。而刘伯承挺进大别山是在国民党占领延安之后,国共处于敌我状态,其军事行动都是要突出包围圈摆脱敌人的势力地盘,而刘邓大军执行的确是打进敌人包围圈的任务。林彪出关不仅接收了当时中国最新式的武器、兵工厂及工业设施,并且中央还特地从各解放区抽调了两万多优秀党政干部一起进入东北。要知道让一个兵来发展一个兵是很难的,但让一个官去发展一百个兵就不怎么难了,中央一下派出两万多的干部放到东北,单中央委员就去了一、二十人,如彭真、陈云、张闻天、高岗、罗荣桓、李富春、李立三、蔡畅、林枫、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陈郁、乌兰夫、肖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曾克林和萧华等一大批军事、政治、经济、后勤的高手辅之,占中央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发展队伍岂有不快之理?这个功劳不应该算在林彪身上,也不能说明林彪发展部队的能力强于刘伯承。如果说发展部队的能力,我们不妨看看在相对比较公平竞争状态下的八路军时期,抗战初期整编时129师的人数最少,全师约1.3万人(115师1.55万人,120师1.4万人),1937年9月30日,129师将一部分部队留在了河西守卫延安,刘伯承仅率约9100人东渡黄河开始发展,在八年抗日战争中,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115师共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10余万人(不包括115师分家后聂荣臻带出来的部队)。120师共与日作战2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9万人。整编时129师人数最少,但八年抗战期间,129师几乎是八路军总部最为倚重的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期间华北野战军三个直属兵团只有杨成武的二十兵团是聂荣臻的晋察冀老部队整编的,其他两个兵团都是刘伯承千里挺进大别山后留下的,徐向前、周士第的十八兵团是原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整编的,杨得志的十九兵团是原129师的冀鲁豫军区部队整编的。真要说发展队伍的能耐当属李先念,抗战初期,毛主席让李先念从延安带100多名基层干部回鄂豫皖发展队伍,不到几年的功夫,李先念用这区区100多名干部硬是建立了一个中原军区,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