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军事理论▲1、创新军事理论▲军事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先导性作用。军队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军事理论要保持科学性,靠的就是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军事理论一旦停滞,就会失去其先进性和指导作用的有效性。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军队迷恋于曾给他们带来巨大荣耀的“骑兵战”理论,而在德国军队用坦克装甲进攻的“闪击战”理论指导军队建设时,他们还在固守早已落后的“骑兵战”理论。对军事理论创新问题的漠视,致使波兰军队在军事理论方面大大落后于德军。双方对阵时,出现了波兰军队的骑兵方阵与德军的装甲洪流交锋的现象,结果波兰仅仅支持了28天就军败国亡。军事理论的落后,是波兰军队渗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例如,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的作战理论是以两伊战争中运用过的“阵地战”理论为核心的。结果,伊拉克官兵只是躲在堑壕里等待美军来进行“肉搏战”,没想到美军的空中轰炸使他们成了“血肉之靶”。伊拉克军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不注重军事理论的创新,军事理论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理论相抗衡。在信息社会里,军事理论创新的作用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实践—技术—理论”,现在强调的是“理论—技术—实践”。美军已让军事理论扮演了战争“设计师”的角色。“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这句兵家要训,已被其更深刻地揭示为“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战争实践和战场成了军事理论创新的“实验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军事理论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拥有卓越的军事理论创新能力,谁就能够把握军事斗争的主动权。美军用这些理论指导美军发展军事技术、更新武器装备、改革体制编制、完善政策制度,使美军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保持了在新一轮军事变革中的“领头羊”地位。我军面临加快军事理论创新的时代性课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的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但军事理论是先进的,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能与敌军军事理论进行对抗的,因而运用这些理论我军能够以劣胜优并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建设环境、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命任务也有新的拓展。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深入开展,军事发展进入由工业社会军事形态向信息社会形态转型的关键阶段,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开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军必须有相应的军事理论作指导,但是,我军的军事理论研究状况与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和作战的要求,以及与美军等发达国家军队的军事理论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新的形势呼唤新的理论,我军必须加快军事理论创新的力度,努力实现军事理论的重大突破。军事理论创新既要保持我军特色又要借鉴外军经验,两者都不可偏颇,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创新成果才能不断涌现,军队建设也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也要重视军事基础理论和军事应用理论的创新,并注重在军事斗争实践中创新和检验军事理论。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着重研究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探索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和新形势下的建军治军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立足我军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战法,特别要加强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2、创新军事组织▲军事组织创新对提高战斗力、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军事组织体制是影响军队整体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军队的科学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军事组织体制来奠定基础。只有军队组织体制科学,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军队组织体制的科学性需要与军事理论和军事科学技术创新相一致来实现。军事组织体制的科学性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如在某个时期是科学的军事组织体制,能够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催化剂”;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形势的发展,这一体制又可能变得不科学,成为战斗力发挥的“紧箍咒”。因此,必须重视军事组织体制创新。目前,我军的军事组织体制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必须进行军事组织体制创新,为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创造条件。创新军事组织体制,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着眼于信息传输与使用的快速性。物质力量上的优势之旅,一旦失去了“制信息权”,就会成为战场上的“瞎子”、“聋子”和“靶子”,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物质力量上的劣势之军如果掌握了信息优势,仍可以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因此,在设计和构建军事组织体制时,必须把信息传输与使用的快速性作为关键的着眼点。二是要着眼于军队力量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决定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信息化军队的力量构成复杂多样,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力都很大,力量构成只有注重整体性,才能产生力量增殖效应。三是要着眼于军队系统的精干和高效。精干,是指军队总体规模小、指挥机构人员少、军队内部单位设置少。高效,主要体现为军事组织系统运转顺畅、快速、准确、有力。在信息化战争中,军队进行精确作战、远程作战和非线式作战,主要依靠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信息能和火力能,而作战能量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精干和高效运行的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军事组织体制,要围绕军队总体结构和重大体制展开。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总体结构。我军的总体结构经过多次调整,逐渐趋于科学合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的总体结构与履行新使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二是要建立“扁平网状型”的指挥体制。我军的体制编制经过几次改革调整,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种作战指挥体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指挥层次有所减少,但“纵长树状型”的指挥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与信息化战争“扁平网状型”指挥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三军一体化保障体制。三军实行一体化保障,是信息化战争联合作战的要求。我军应在试点的基础上,以进一步的保障体制创新来推动全军大联勤体制的科学发展。四是要建立多功能、小型化的部队编成体制。为便于适应各种战场条件、遂行多种作战任务,必须使各级部队实现编成充实、规模小型、功能多样和作战能力强的要求。▲3、创新军事技术▲●军事技术创新对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起着原动力的作用。技术决定战术,军队的发展需要创新的军事技术作支撑。胡主席指出:“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科技创新是军事变革的源头,既迫切又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并逐步扩展领域和提高水平。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军队,军事领域的高新科技必须靠自主创新。对此,胡主席指出:▲●“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100年间,世界上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除了日本侵华战争之外,均以中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战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两条,一是社会制度腐朽,二是经济科学技术落后。为此,胡主席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军队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提高军事技术水平。科技强军是重大的战略选择,也是艰巨的历史任务。胡主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创新,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军队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才能为军队的强大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防科技及武器装备建设方面,应该集中力量发展那些对提高我军作战能力产生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和武器装备,研制出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形成我们独有的优势,切实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4、创新军事管理▲军事管理创新对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管理是形成战斗力的关键环节,军事管理创新是提高战斗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胡主席指出,▲●我们要努力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更新管理观念,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大力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益。我们要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加强军事管理思维、军事管理模式和军事管理理论的创新,为军队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管理保障。只有搞好这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军队的战斗力才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才能落实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要求,才能使军队的全面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