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畜牧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基本建设规划2009~2020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畜牧业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着粮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畜牧所)作为国家级研究结构,为提升全所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依据本所在十一五和中长期内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与之相应的基本建设规划(2009—2020年),对完善全所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统筹安排全所发展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规划背景(一)行业发展态势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行业领域呈现以下发展态势:1、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散养开始分化发展和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畜牧业是传统分散饲养一统天下,5—10头猪和30—50只鸡就算专业户;规模化饲养从90年代中期开始稳步发展,2003年我国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8.7%;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牛(出栏10头以上)、肉羊(出栏3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程度分别达2到27.4%、28.1%和43.7%。规模饲养又呈现专业户饲养比重下降和工厂化饲养比重上升的迹象,3000头以上规模的生猪饲养比例已经从1996年的5.2%提高到2003年的10.3%。养殖小区作为整合散养农户进入规模化饲养行业的新模式,浓缩饲料和订单生产作为科技载体,推动传统农户散养开始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目前全国新建各类畜牧生产小区达4万多个,大大加速了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步伐。我国畜禽养殖已经从农户散养为主进入散养与规模化饲养并重的时代,规模化饲养将逐步占据主导和主体地位。2、畜牧业生产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涵式增长正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由于畜产品长期供应短缺,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中持续高速增长,肉类年均增长率为8.7%,蛋类为13.6%,奶类为11.1%。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除奶类外其它畜产品生产均进入常规增长状态,猪禽产品增长速度保持在3%—5%,牛羊肉增长速度5%—7%。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中,配方饲料和畜禽良种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畜产品数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科技进步对畜牧业总产出的贡献率从“六五”时期的34%增加到“九五”时期的49%左右。3、城市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已进人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而农村居民仍然停留在数量扩张模式。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7.67千克、1.97千克和1千克,人均动物蛋白摄取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4%。经过1978—1985年的快速增长和1986年至今的持续稳定增长,人均动物蛋白摄取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1995年开始,城镇居民的鲜肉和鲜蛋消费数量分别稳定在25千克和11千克左右,占城市人口主体的中高收入阶层对畜产品的消费进入3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调整畜产品消费结构,增加奶类、牛羊肉、特色畜产品和优质高档畜产晶消费成为主导趋势。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分别为18.24千克和4.81千克,近期仍将以数量扩张为主。到2020年全国居民消费可望全面进入质量安全型消费状态。4、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火车头。我国畜产品生产已经基本形成以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为中心的生猪产区,中原和东北牛肉产区,东部省份禽肉产区,以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省份为重点的禽蛋产区以及东北和华北牛奶产区的优势区域布局,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强化。2003年内蒙古农牧民增收中55.7%源于产业化经营;河南多个县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也达到了30%;吉林省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1500个,全省从事养殖业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百万人,约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3;山东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0多家,年加工能力600多万吨,产值800多亿元。在产业化进程中,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区域经营速度加快,伊利、光明、蒙牛、双汇、温氏集团等现代化畜牧业加工企业不断诞生,大量国际和民间资本将被吸引到畜牧行业中来,推动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大规模现代化龙头企业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火车头。5、农业发展重心逐步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畜牧业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和主导。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经超过30%,成为与种植业并重的农业支柱产业,很多畜牧大省的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随着畜产品消费的增加,居民的口粮消费持续下降,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分别为144.5千克和260千克,2002年下降到78.5千克和235.34千克。目前全国粮食总产中35%左右直接用于畜禽养殖,畜牧业已经成为主产区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途径和非籽粒农业生物体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今后,在市场需求的持续拉动下,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0%和45%。畜牧业比重的不断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正从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方向发展。畜牧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和主导。(二)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当前,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饲料供给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科技进步。畜牧兽医研究领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畜禽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不足,品种市场占有率低: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畜禽基因资源和育种关键技术,特别是上游的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领域缺乏自主创新研究,分子育种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体系尚未形成。尽管我所,也包括国内其他单位也育成了一批畜禽品种(系或配套系),在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品种(系)从培育手段上来说还是依靠常规育种技术,从效果上看也没有实现优良基因的聚合,没有像国外育种哪样,大量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基因诊断技术,组织上也没有实现统一的育种方案,统一的育种目标,因而即使这些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获得了推广的资格,但由于其生产性能与国外品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的认可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很低,生产中的主导品种仍然是以引进品种为主。2、缺乏前沿的、大型、配套的研究设施和基地,育种周期加长:科学设施规模化、自动化是当今畜禽改良的发展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目前我们进行的畜禽遗传5多样性检测设施的效率很低,约为10个品种/年(全国约30个品种/年),据此计算,需40-6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我国主要畜禽品种的多样性检测,而在大批量购进先进的DNA自动提取、DNA自动检测、基因型自动分析、基因芯片分析等大型仪器设备后,这样不但可在在5-8年的时间便可完成主要畜禽品种的多样性检测,同时还可将主要的科研力量用于大量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结构与功能研究,直取战略竞争的要害与核心。另外,我们目前进行的基因功能分析研究,多是小批量、手工操作,国外最先进的基因分析自动操作平台已完全智能化,集DNA提取、加样、分析于一体,几个小时就可以检测一百万个基因样品,而我们手工操作几天才能检测数十个样品,效率相差了数十万倍。同样,由于缺乏集约化的研究场所和基地,一方面我们本身的研究工作分散,不能形成自动化的流程,另一方面也不能吸纳更多的国内同行到我所工作,难以形成真正的开放式平台,发挥国家畜禽遗传改良主力军的作用,使得本来育种周期就长的畜禽育种周期长上加长。国外商业用的品种(系)几年更新一代,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多年甚至几十年不能更新,甚至有的品种退化、灭绝。3、质量安全问题: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产优质、安全、绿色无污染的畜产品成为当务之急。而当前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残留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还很多。源于反刍动物饲料使用环节的疯牛病风险依然存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受到一定挑战。4、动物疫病问题:重大动物疫病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动物疫病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已成为一个超越国界、全人类6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应对不当,将会引发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严重时还可能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我国畜禽饲养60%以上采取分散户养方式,生产及防疫不规范,防疫难度大,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一些原来已经基本消除的人畜共患疾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随着市场流通的日益活跃,牲畜调运频繁,一类畜禽传染病呈上升态势。近年来,各类重大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特别是2004年的禽流感危机,凸现出重大动物疫病对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5、饲料资源问题:饲料资源特别是粮食安全仍将长期困扰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产业化、规模化的深入发展,对饲料粮和其它优质饲料的需求将不断提高。尽管我国非粮食性饲料资源将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饲料粮短缺将长期存在,并影响着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饲料工业原料短缺的情况。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4.3亿吨,其中养殖业转化粮食1.63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8%,饲料粮缺口仍在4000万吨以上。饲料粮的短缺不但直接制约了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成为粮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饲料粮占粮食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0%、45%和50%。饲料粮问题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蛋白质饲料原料明显不足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每年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大豆和豆粕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进口的氨基酸占到国内需求量的60%以上。6、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对畜牧业的制约日益突出草原“三7化”面积不断增加,牧区载畜量与建国初相比猛增3倍以—亡,草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尤其是大城市郊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大规模养殖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上海全市729家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只有57家周围环境比较良好,其余672家周围河流水质已发黑发臭,鱼类濒临灭绝,有机污染物指标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五类标准100倍以上。目前国际上已开始对集约化养猪进行限制,我国台湾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集约化养猪采取了新的税制,欧盟也采取了养殖规模与农田种植规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我国也应对大规模养殖场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加以高度重视。(三)解决行业问题需要构建的科研平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构建的科研平台有:国家畜禽改良中心、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防控研究中心、安全饲料评价中心、畜牧环境与动物福利研究中心。(四)本单位发展思路以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主题,以国家“十一五”畜牧科技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动力,以提升管理水平为手段,不断强化学科和基本条件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确保国家畜产品安全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把畜牧所建成畜牧科技创新中心、畜牧产业孵化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最终建成国际一流研究所。二、现状与存在问题畜牧所是以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资源与遗传育种、动物生物技术、兽医和草业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拥有畜牧信息中心、分析中心两个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国家农业工程中心畜禽8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3个中心和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畜牧研究所畜禽牧草联合实验室2个重点开放实验室。主要目标是开展畜牧兽医科技领域高新技术、综合配套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强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畜牧兽医科学技术问题。畜牧兽医所主持和承担了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