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申请人:田贝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申请人电话:15036647873申请人电子信箱:tianbei179685834@163.com导师:孙文梅导师职称:讲师导师所在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导师电话:15297897909导师电子信箱:sunwenmei328@163.com填表日期:2011年10月25日河南师范大学制二〇一〇年六月项目编号-2-填写说明一、本表要按顺序逐项填写,内容要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要求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二、申请参加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人数不得超过5人(1人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合作研究者1--4人),运行周期为2年。三、指导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限填两项;代表性科研成果限填三项,若为论文需按照论文题目、发表刊物名称及年、卷、期、页码填写,若为科研成果奖,需按照成果名称、授奖机构及获奖等级填写,若为专利,需按照专利名称、专利性质(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机构填写。以上成果限第一作者或第一完成人。四、如填表有不明事宜,请致电咨询(联系电话:3326192)。-3-一、项目申请人情况申请人姓名田贝性别女民族汉学号0910214036所在(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专业、班级09级心理班项目名称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通讯地址河南省师范大学教科院09级心理系手机15036647873学历自何年月至何年月学习单位(高中以上,含高中)任职2005.92008.6河南省许昌市一高学习委员2008.92009.6河南省许昌市一高班长2009.92013.6河南师范大学文体委员项目组其他成员(不包括申请人和导师)姓名性别学号所在学院专业分工签名周翠敏女0910214031教科院心理学编制问卷高雯雯女0910214060教科院心理学编制问卷张珂男0910214052教科院心理学数据处理陈世龙男0910214068教科院心理学发放、回收问卷二、指导教师简况指导教师性别民族年龄研究方向职称联系电话主持科研项目情况起止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代表性科研成果12、3、4、三、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评价(一)对申请人的专业基础、工作态度、学风及研究能力的评价-4-(二)对申请课题的价值、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工作基础等方面的评价课题价值:。可行性:工作基础:四、申请人对研究项目简要说明一、申请理由(包括前期工作基础及项目成员具备的知识、兴趣、已取得的成绩及相关科研经历等)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可我国的现状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迟迟没有答案;建国六十多年,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至今仍是奢望……在白色恐怖年代,鲁迅先生高呼:“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呐喊:“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而心理学界对创造性(创造力)的界定一直都未得到统一。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林教授从产品角度界定创造力。彭聃龄教授认为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彭教授则从过程出发界定。中科院施建农研究员认为创造性是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受到个体所在坏境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个性,在本质上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产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组成,其核心是创造性行为,它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和创造性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心理学界的知名人士对创造性的界定有很大的差异。国外有学者曾把创造力研究的现状形象地比喻成盲人摸象:‘摸着尾巴的人就说大象像蛇,而摸着肚皮的人则说大象像墙’。不过,不同研究者对创造性的本质有基本的看法:新颖性和实用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创造性人格是指创造活动所必需,且与高度的创造性相联系的人格特征,又称为创造个性。国内外关于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研究证实智力和创造力不是完全同步的,即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性,高创造性的智商不一定很高。这暗示了非认知因素如人格等在创造性方面的作用。斯特伯格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发挥一两次创造力或者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发挥创造力,那么具有创造力的认知加工就不够了,要在一生中都保持创造性,还要有必要的个性特质。黑耶斯(Hayes)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引人注目的“天才”,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之前,也需要多年的准备,即著名的“十年规则”。“十年规则”得到了广泛验证,并引出了一个公认的结论:想要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是必要的。从中可以得出,创造性人格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是使高创造者渡过漫长“沉寂岁月”的有力保障学习策略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北师大心理系教授刘儒德的界定:学习的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分类按照迈克尔(Mckeachie)等的观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比较认可这种观点。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咋舌。那种认为-5-拿到学位就不需要学习的观点已经过时了,自七十年代流行的“终身学习”理念方兴未艾。很多学者指出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知识,还包括交给学习策略、教会学习。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的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张向葵、关文信更是指出学习策略的获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研究旨在探究创造型人格特征、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的关系,力图发现其中的联系,为中国的教育现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提供借鉴。前期工作基础:1、我团队小组准备时间长,在暑假刚开始就有小组成员留校半月之久寻找相关文献。我们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2、本小组成员大多成绩优异,专业知识扎实。同时有善于交际的同学加入,负责协调工作。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派任务,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完成研究。3、拥有充足的调查对象,学校附近就分布几所代表性中学,绝大多数中学都应该可能参与研究,因此具有充足的调查对象。4、我们小组有成员申请到了校级一般项目的资助,还跟随资深老师到外地做调查,回校后又参与了后期的数据处理。相对其他同学,相关科研的经历给我们团队带来很大的帮助。-6-二、选题依据(包括项目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列出主要参考文(一)学术价值国内研究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6PF人格量表;另一个是《威廉斯创造性个性测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使用的是1985年台湾专家林幸台等修订的版本,包括四个维度: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但经过我们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初步得到结论:《威廉斯创造性个性测验》不能全面地反应创造性人格特征。因此,我们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该量表实施修订,达到满意的信效度后,再进行实测。毫无疑问,学习策略的获得和使用必须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与创造性有相通之处。学习策略的使用对学业成就的提高在国内文献都已得到证实,但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在目前收集的文献中还未涉及到。所以,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现有的理论提供微薄之力。以弥补我国在创造性人格与学习策略的关系这方面的空缺。(二)应用价值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国际间竞争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我国将要在世界强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坚实后盾。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却为此饱受诟病,对教育现状的指责似乎默认了这样的“事实”: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考试拿高分的种种做法,就是在扼杀创造性。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既能让学生拿高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我们努力去研究的方向。由此,就有了学习策略这个媒介。研究证明,学习策略的使用能显著提高学业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学习策略的掌握与使用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想借此提高教学对象的创造性,并且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的本土化,能够体现我国的现状并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的教育机制服务。(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950年以前,创造性的科学心理学方面研究很少。这个时期有种神秘化倾向,认为人的创造性事神赐的。现代社会的不少人还相信这一观点。神秘主义神话了创造性的本质,阻碍了创造性研究朝着科学实证的方向发展。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J.P)在美国心理协会的年会上,发表了关于创造性的演讲,标志着创造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开始。他认为,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是发散思维,并且有三个评定标准:流畅性、新颖性、变通性。之后,托兰斯(Torrance,E.P)根据吉尔福特的创造性的界定及标准,编制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TestofCreativeThinking),简称TTCT。TTCT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创造性测验之一。这一时期,大多文献倾向于创造性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几乎等于发散思维。但自此以后,创造性的研究逐渐走向综合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斯滕伯格(Sternberg,R.J),他认为创造性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此外,他明确提出创造性与智力一样,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能力,只是因为缺乏上述六种因素的一种或几种才导致人们不能-7-都充分地应用和开发他们身上创造性潜能。斯特伯格的多维理论代表了心理学界对创造性认识和研究的新的方向,即多维化和综合化。吉尔福特也谈到过创造性人格,他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标志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质模式的核心。作为创造性多维理论的集大成者,斯特伯格认为纯粹的认知模型也许能应用于实验室中的创造性或一个极其单纯环境中的创造性,但这样严格的实验室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创造性人格是必需的,他认为其有六个特征:面对困境坚持不懈、愿意承担合理的风险、愿意成长、容忍不确定的情形、对经历的开放性和自信。乔治.J.贾斯特总结45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创造性人格确实存在,趋于稳定,而且人格因素通常可以预测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创造性成就;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搞创造性者的人格特质并不完全相同;区分高创造性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基本上可以作为鉴别高创造性成年人的特征。特曼(Terman,L.M)用斯坦福-比奈量表发现了1528名超常儿童(平均智商为150),随后对他们进行了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得出超常儿童能否在事业上做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和他的人格特点。Winner和Martrino也发现,早期的音乐天才成人后通常都没有再在音乐领域有突出的创造性作品。很可能是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觉得天才和神童哪些将最终实现他们的潜能,而哪些不能。我国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林崇德教授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明确表明创造性人格是影响创造力的中重要因素。施建农研究员提出的“创造性系统模型”设想个体的创造性态度类似于开关的机制。它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开关,而具有一定的分流作用。这里的创造性态度与创造型人格有紧密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从属关系。邹枝玲等认为创造性人格具有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时间性和情境性,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中才表现出来,并不时时、事事都能体现的。假如邹枝玲等的理论成立,那么问卷测量的效度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不过,国内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大多仍是依靠纸笔测验。在创造性人格特征方面,刘帮慧等通过大学生发明创造者及与中老年创造发明者的对照研究,得出我国创造发明者所共同具有的三大典型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戎华刚在综合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将创造性人才具有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意志、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几个方面。杨俊玲、曹晓平通过16PF,将创造行人个特征概括为:进取心强、敏感多疑、严肃审慎、情感丰富、尽职尽责、独立性强、有主见、自信勤奋,能够正